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领导讲话 > 经济发改 >

意见建议

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

发布: 2023-01-26 19:10:02   阅读: 次 【   

序言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服务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数字经济已成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形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省委作出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战略部署,其中“1”就是指数字经济。省内各市州积极响应配合国家和省委的战略部署,纷纷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指导文件,积极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目前,达州正处于“冲刺4000亿、建设双300”、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关键期。发展数字经济,加速谋划和布局,以数字化丰富要素供给,以网络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以智能化提升产出效能,对达州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加速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培植后发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录

第一章发展现状分析8

一、发展基础8

(一)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建设8

(二)数字核心产业初步发展8

(三)数字融合应用效果初显9

(四)数字城市建设全面开展9

(五)数字经济生态持续优化10

二、问题挑战11

(一)通信网络覆盖有待提升,数据缺乏全面统筹11

(二)数字核心产业结构单薄,产业链条亟待补全11

(三)数字融合推进难度较大,企业意识有待加强12

(四)城市治理系统尚未整合,公共服务仍需优化12

(五)数字经济生态面临制约,区域竞争日益激烈13

三、发展机遇13

(一)国家“数字中国”战略部署,数字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13

(二)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布局,数字经济助力川东北经济区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升14

(三)达州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数字经济成为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14

第二章总体要求16

一、指导思想16

二、基本原则16

三、发展思路17

四、发展目标20

第三章主要任务23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3

(一)统筹布局全域传感物联体系23

(二)持续推进信息网络深度覆盖24

(三)统筹规划全域数据中心建设24

二、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25

(一)大力发展智慧泛呼叫特色产业25

(二)持续做强做优电子信息制造业26

(三)不断壮大软件和信息安全产业27

(四)积极布局核心关键技术新业态27

三、大力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28

(一)推动企业设备和网络改造升级28

(二)促进企业数字化集成创新应用29

(三)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战略部署31

四、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32

(一)积极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32

(二)加强农业数据汇集与分析33

(三)创新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34

五、积极培育服务型数字经济业态35

(一)培育电子商务全面性发展35

(二)推进物流产业现代化发展36

(三)加快文旅产业特色化发展37

(四)探索互联网+康养创新发展39

六、全面优化数字化治理能力40

(一)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开放40

(二)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40

(三)打造一体化城市通app41

(四)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42

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43

(一)打造医疗区域协同体系44

(二)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45

(三)实现社会保障精准服务46

(四)提升交通智能管理能力46

(五)巩固扶贫脱贫攻坚成果47

八、积极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营商环境48

(一)构建多层次人才梯度48

(二)打造多途径金融服务49

(三)促进多形式成果转化50

(四)整合多层面产业资源51

第四章保障措施53

一、加强组织领导53

二、完善政策支持53

三、成立平台公司54

四、开展监测评估54

五、强化数据安全54

六、营造发展氛围55

第一章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基础

(一)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建设。

达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围绕通信网络建设和数据中心建设两方面积极开展。通信网络建设方面,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6.2万皮长公里,互联网出口带宽1820gbps,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0.0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67.8万户,其中:4g用户347.3万户,4g基站覆盖率达99%;通过实施宽带中国、电信普遍服务两个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实现全市所有城区、工业园区和乡镇的光纤、4g宽带网络全覆盖。4g网络规模居全省第5位,处于川东北地区领先水平。同时,达州市已开展5g基础建设和试点应用,建成市政中心、中心广场、罗浮广场等63处5g基站。数据中心建设方面,2017年完成市级云计算中心建设,具备1000核cpu,10t内存,500t存储容量。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市级云计算中心正在进行扩容升级,并加快建设川东大数据中心。

(二)数字核心产业初步发展。

达州数字产业化处于起步发展阶段,2018年产值规模约为近70亿元,2019年,数字产业化规模约90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电子商务、通信服务、电子信息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电子商务方面,达州实现电商交易额达127.55亿元,已培育国家及省级电商示范企业5家,建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1家,创建电商园区11个。通信服务业方面,2019年,电信业务共实现收入45亿余元,保持稳步增长态势。电子信息产业方面,2018年,规上企业12家,实现总产值约25亿元,2019年,规上企业23家,总产值43.xx亿元,同比增长达49.3%。初步形成以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和秦巴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核心承载地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三)数字融合应用效果初显。

达州积极探索产业数字化融合应用发展模式,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方面,宣汉县、渠县等积极开展智慧农业试点,在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监测、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应用新技术,初步实现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流程的数字化管、防、控。工业方面,川投燃气、金恒机械等产业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环节、日常运营管理、客户关系维护等方面通过设备数字化改造、信息化系统等方式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服务业方面,秦巴地区综合性物流信息平台、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智慧景区等数字化融合应用项目的建设,更好地发挥了达州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提升了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增强了区域产业资源集聚能力。

(四)数字城市建设全面开展。

达州数字城市建设主要围绕城市数字化治理和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两方面开展。城市数字化治理方面: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83%;率先在全省建设中介网上超市、实现中介机构零门槛、零限制入驻,实现中介服务网上抽取,同时,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首创电子报价,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数字城管系统模块迭代升级,逐步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城市安防系统建设持续推进,公安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逐渐形成,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方面:完善医疗监管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数字医疗惠民应用有序推进;“三通两平台”工作初见成效,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成果显著;社会救助系统、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等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化项目得到广泛应用。

(五)数字经济生态持续优化。

达州积极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生态,重点加强人才、资金、技术、平台集聚。人才方面,重点打造以职业技术教育、创业产业园等配套产业于一体的西南职业教育园区,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依托“达州英才计划”,面向国内外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资金方面,政府资金助力项目攻坚,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创新银税合作产品,截至目前,已引导金融机构对183户“万家千亿”诚信小微企业投放31.96亿元信贷资金。技术方面,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与高校组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产业技术研究院(所),加强重大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宣汉微玻纤新材料研究院、四川省玄武岩纤维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挂牌运行,已筹建达州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推动达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培育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平台方面,支持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已建立国家级众创空间创丰汇—众创空间企业创新平台,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近300家。

二、问题挑战

(一)通信网络覆盖有待提升,数据缺乏全面统筹。

达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农村地区特别是部分深度贫困村的宽带网络覆盖面和覆盖质量仍需提升,城市公共区域免费wifi网络覆盖率有待提升。全市数据中心建设缺乏全面统筹,“信息孤岛”和“烟囱”林立的困局依然存在,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多数政务部门有自建机房,且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信息资源亟待整合。政务云一期资源严重不足,分配已近极限,亟需启动扩容建设。

(二)数字核心产业结构单薄,产业链条亟待补全。

达州数字核心产业仍然存在规模偏小、层次偏低、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对匮乏,尚未培育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平台型企业。软件信息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2019年全市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整体营业收入约2.5亿元,占全省比重不足0.1%。电商主体发展滞后,服务及平台类电商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资源整合和服务能力较为薄弱。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多为新型显示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电子零部件企业,缺乏行业领军型企业的集聚带动,本地企业间配套率较低。

(三)数字融合推进难度较大,企业意识有待加强。

达州产业数字化融合应用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整体推进难度较大,企业意识有待强化。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现阶段以企业自有资金为主,多数中小型企业受限于自身实力,数字化转型投入意愿不强。同时,行业层面尚未建立垂直型大数据中心,无法满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行业龙头企业虽然已在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但局限于行业强制性要求和产生直观效益等领域,如生产环节的设备升级改造、生产过程的安全监控和环境监测等。业务流程再造、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集成创新等方面的数字融合应用仍然欠缺。

(四)城市治理系统尚未整合,公共服务仍需优化。

达州市数字城市建设工作虽在稳步开展,但政务部门间存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共享机制不健全、共享开放理念不强等问题。城市治理方面,各城市治理领域的平台缺乏统筹统建,未对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城市治理系统进行整合,各信息系统不联不通。公共服务方面,信息化便民应用存在功能单一、用户体验差、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基层便民信息服务站未充分发挥作用,基层人员服务意识和专业素质有待提升,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五)数字经济生态面临制约,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达州数字经济生态面临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制约,以及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压力。一方面,内部要素资源制约较为明显,如人才方面,本地人才培育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专业技术性人才总量偏少。资本方面,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风险投资机构集聚不足,投融资活跃度较低。此外,达州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数量较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有待加强。另一方面,达州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特别是达州与绵阳、德阳、南充等其他六个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期间,城市间的人才、资本等要素竞争将日趋激烈。

三、发展机遇

(一)国家“数字中国”战略部署,数字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等工作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全国各地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8%,提供就业岗位1.91亿个。伴随各地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有序推进,数字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全面渗透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发展数字经济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意义重大。

(二)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布局,数字经济助力川东北经济区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升。

2018年,四川省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达州定位为川东北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之一。2019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培育川东北城市群,着力推进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全面提升川东北经济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结合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四川省获批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及达州被确定为全省数字经济“1+7+1”重要支点之一的良好机遇,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模式、新业态将成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运行高效智能、产业发展升级创新、生态环境精准治理的核心驱动力,支撑川东北经济区打造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的区域发展共同体,通过数字赋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智慧化发展。

(三)达州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数字经济成为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

省委明确包括达州在内的7个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支持达州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赋予达州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为实现“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两个定位目标,达州坚持“加快发展、负重转型、追赶进位”三个工作取向,实施“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开放合作”三大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城乡一体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五大新格局。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是达州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必然选择和最佳路径,因为数字经济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还能增进民众福祉。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市委“12335”总体部署,以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为主线,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数字化治理、数字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融合,夯实完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和治理体系,打造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构建具有达州特色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推动达州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资源驱动向数据驱动、技术驱动转变,为实现达州弯道超车、追赶进位,提升达州城市形象地位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系统布局,统筹推进。加强全市信息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联动实施,综合协调各部门、各区域、各行业间的信息化发展,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及共性平台集约建设,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各领域数字化产品培育和应用示范,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突出特色,融合创新。加快推动达州特色优势产业数字化融合,形成达州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全面提升信息化整体效能。

安全可控,绿色低碳。坚持数字核心产业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大力推进以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资源共享集约。统筹协调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健全可信可控的政策、技术和标准规范体系,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信息化发展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三、发展思路

遵循数字经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综合考虑达州各区域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提出达州数字经济“1+2+4+n”的整体发展思路,即打造“一城、两园、四中心、多轴”的发展格局,实现全域数字经济合理有序发展,推动达州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

“一城、两园、四中心、多轴”具体内容包括:

“一城”是指智慧城乡建设,是统筹全域智慧发展的关键举措。智慧城乡建设以“智慧城市”建设、数字乡村建设为基础,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城乡统筹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等技术在医疗、教育、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示范,形成城乡协同共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两园”是指秦巴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是达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秦巴数字经济产业园依托达州高新区,重点发展智慧泛呼叫、电子信息产业、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新业态,引领带动周边区域数字核心产业创新发展,打造西南地区智慧泛呼叫引领示范区,成为达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为主导,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一批科技研发、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辐射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打造川东北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核心区。

“四中心”是指西南智慧泛呼叫中心、秦巴互联网医疗中心、川东大数据中心、达州公共信息服务中心,是打造达州数字经济发展亮点的主要抓手。西南智慧泛呼叫中心主要依托整合提升志向科技呼叫中心、12345政务热线坐席资源,紧抓通信、金融、保险等企业区域智慧泛呼叫中心布局契机,拓展智慧泛呼叫产业集群规模。秦巴互联网医疗中心以第三方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为依托,推进华西达州医院、华西达州妇女儿童医院、省骨科医院等医疗机构线上医疗体系建设,通过居民健康卡建设实现全域医疗资源融合共享,打造达州数字经济示范引领的样板。川东大数据中心以川东灾备中心为基础,积极引进各通信企业、大数据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区域数据中心,通过拓展数据应用释放数据资源价值,夯实达州川东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地位。达州公共信息服务中心以市级云计算中心政务云平台、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基础,推进政务信息数据整合、一体化城市通app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和公共数据应用服务,建设川东区域功能最强大、服务最完善的公共信息服务中心。

“多轴”是指智能制造融合发展轴、智慧物流产业发展轴、智慧文旅产业发展轴、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轴、智慧康养产业发展轴,是实现数字技术与达州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智能制造融合发展轴以达州高新区、大竹经开区、渠县经开区、普光经开区为关键节点,以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主线,推动能源化工、智能装备、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等行业的数字化融合应用。智慧物流产业发展轴以达州市秦巴物流园、通川区复兴商贸物流园、达川区商贸物流园、宣汉县商贸物流园、高新区公路物流园为核心节点,建设秦巴地区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打造川东北区域仓储物流数据资源中心。智慧文旅产业发展轴以八台山、巴山大峡谷等文化旅游景点为核心节点,加快重点景区和文旅综合管控平台建设,打造智慧景区示范试点,构建达州全域特色旅游新格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轴以渠县、达川区、宣汉县、大竹县等农业大县为主要承载地,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为抓手,提升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智慧康养产业发展轴以万源市、宣汉县、达川区等地区森林康养基地、养老服务机构为主要承载地,加强智慧康养产品服务供给,提升康养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培育形成具有持续创新驱动力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赋能实体经济实现大幅跃升,涌现一批标杆型龙头企业和引领型创新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示范项目,建设成为川东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字经济总量超xx亿元,力争1xx亿元,占gdp比重位居全省前列,数字经济成为驱动我市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到2025年,高速光纤网络、无线宽带网络实现城乡全面深度覆盖,窄带物联网(nb-iot)实现城市深度覆盖,全市出口带宽达到8000gbps,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5%,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90%。抢先布局5g网络发展,推动高可靠、低时延、广覆盖的5g网络共建共享。吸引川东区域的数据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落户达州,到2025年,形成以川东大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区域性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基地。

——数字核心产业竞争力大幅增强。全市数字核心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性的骨干企业。到2025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通信服务业、软件业、互联网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数字核心产业实现产值规模超xx亿元,力争xx亿元。

——传统产业数字融合成效明显。数字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实现深度融合应用,有力驱动实体经济加速发展。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上游,智能制造新模式规模化推广,以能源化工等为代表的传统特色产业的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90%,推动全市至少80%的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带动全市70%的工商注册企业“上云”,培育形成3—5家具备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农业、商贸、物流、旅游、养老等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蓬勃发展,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超xx亿元,力争xx亿元。

——社会治理和服务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政务数据“聚、通、用”成效显著,数字经济惠民应用日趋便捷。到2025年,逐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格局,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智慧政务、智慧扶贫、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民生服务新体系。

——营商环境建设大幅改善。数字经济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金融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到2025年,数字经济人才洼地初步形成,应用技术型、高端综合型和高精尖缺人才不断落户达州。累计成功孵化100家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5家以上数字经济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孕育催生一批数字经济新兴业态。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以感知基础设施为基础,布局全方位、一体化感知设备,推进服务全域的信息感知网络建设。以通信基础设施为通道,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及升级改造,加强无线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部署。启动政务云扩容建设,以高效能存储计算基础设施为中枢,打造区域idc基地。

(一)统筹布局全域传感物联体系。

加强城市生活感知网络建设。推进集照明控制、wifi无线基站、视频监控、应急救助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多功能杆建设,提升城市智能感知水平。加强无线技术与自组感知网络结合,广泛部署视频采集终端、电子标识、rfid射频传感器、复合传感器及各行业无线传感器等多类型的信息传感设备,建成感知城市脉搏的泛在网络,为城市运转和居民生活提供广泛的感知数据。

加强生态环境感知网络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在城市敏感点、重点流域、饮用水水源地、重点工业园区等区域布设空气、水、土壤、声音、生物环境等物联网实时监测设备,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深入推进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开展秸秆焚烧、灰霾、大气颗粒物、二氧化氮、饮用水源地、城市黑臭水体、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等的遥感动态监测,实现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和环境监管等遥感监测运行。

加强现代农业感知网络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建设为抓手,以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水产养殖场等重点,打造精准化、全程化的农业生产监控和感知网络,通过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实现产前监测预警、产中智能监管和产后物流追溯。

(二)持续推进信息网络深度覆盖。

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进程。持续实施“网络强市”发展战略,加快达州市网络扩容升级,推动城市和农村宽带提速,推进城乡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和新建开发区、产业园区宽带网络全覆盖,打造融合、泛在、安全的数字经济信息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全市宽带网络普及率和网络服务质量。深入推进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ipv6升级改造,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

加强无线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部署。推进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商业楼宇、乡镇人口相对集中的村民聚居点通信盲点治理和4g网络优化,形成广覆盖、大容量、高速率的优质4g网络。持续布局5g网络发展,推进试点应用,规划5g网络示范区,推动高可靠、低时延、高速率的5g网络共建共享,提高大流量业务承载能力,支撑超低时延、海量接入的数字经济各类应用。推进高速无线宽带覆盖,实现重点商圈的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

(三)统筹规划全域数据中心建设。

构建数据中心建设新模式。引导数据中心向规模化、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以川东大数据中心为核心,以三大运营商建设idc为支撑,以公安、交通等行业主体自建idc为补充,以域内idc按需配置资源共享机制为纽带的区域性idc基地。

统筹规划全市idc布局。统筹达州及周边区域已建数据中心资源,基于全市机架数量需求等建设全市idc,统筹空间、规模、用能,优化全域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和利用,避免资金、资源、空间浪费及布局失衡风险,为数据资源汇聚奠定基础。

探索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依托生产要素优势,吸引万达开和川东区域数据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落户达州,鼓励通信运营商、行业单位及企业按需建设一批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云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

二、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

加快以通信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为代表的数字核心产业发展,结合达州实际,重点聚焦发展智慧泛呼叫特色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安全产业,积极布局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

(一)着力发展智慧泛呼叫特色产业。

持续巩固发展呼叫、信息服务外包等业态,规划建设西南智慧泛呼叫产业园,争取运营商智慧泛呼叫服务中心落地,大力发展语音标注、信息审核等智慧泛呼叫特色产业。推动志向科技高标准建设川内智慧泛呼叫基地,建成集呼叫座席、数据分析、客户服务、人员培训、技术开发、商务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呼叫基地,开展涵盖通信、金融、保险、养老、家政等多行业多领域的商务流程外包(bpo)信息化服务。同时积极吸引智慧泛呼叫上下游合作伙伴落户达州,形成完整的呼叫产业链条,推动全市呼叫坐席规模达到3000席以上,拉动就业人数6000人以上,年产值实现xx亿元以上,在四川数字经济发展中形成智慧泛呼叫独特优势。

(二)持续做强做优电子信息制造业。

积极落实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十条意见等优惠政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集聚快速发展。提升新型光电显示产业能级,加快完善新型显示产业链条,重点引进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面板、中小尺寸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等重点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着力构建较为完整的“材料—面板—模组—整机”产业链条。加快智能终端产业创新,加快引进一批智能终端产业龙头企业,加快突破智能路由、短距离无线通信、智能安全监控等关键技术。推动智能手机、教育机器人等终端产品功能和形态多样化拓展,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加强与互联网融合的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大力发展智能汽车电子、智慧家庭等相关网络化、智能化产品。加强计算机关键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产业集聚,强化创新产品本地配套能力,打造5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三)不断壮大软件和信息安全产业。

加大软件产业培育力度,积极引进国内一流的软件企业,重点发展网络应用软件、智能分析软件等通用应用软件,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研发重点领域工业软件,吸引相关技术研发团队入驻本地,支持本地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创办软件企业。积极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引入国内信息安全行业优秀企业,加强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资源聚集,围绕煤炭、天然气资源开采,磷硫化工、微玻纤、玄武岩纤维、锂钾资源开发,钢铁建材加工等产业工业控制系统,鼓励开发工业信息监测、应急预警等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提升行业信息安全性能。

(四)积极布局核心关键技术新业态。

积极抢抓5g发展机遇,推进5g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繁华商业街区、热门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区域5g试点建设。打造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连接(mmtc)、低时延高可靠(urllc)等5g应用场景,为5g在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网络支持,积极引入和培育5g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打造川东北地区5g产业发展高地。大力推进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方面应用,搭建物联网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展人工智能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电子商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人工智能向各领域融合。加快布局区块链产业,加快引进和研发区块链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区块链创业创新的支持,积极培育本地企业和自主技术团队,推动区块链技术与金融、物流、能源等行业的广泛深度融合,促进区块链专业服务加快发展。

三、大力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

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战略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达州行动计划》,以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推进全市工业企业设备网络改造升级,促进企业数字化集成创新应用,积极部署垂直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达州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企业设备和网络改造升级。

加快设备及生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鼓励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中小型企业采取联合采购、融资租赁等方式购买使用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替代传统手工、半机械化装备。支持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采用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实施“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提升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工业智能设备联网率,建设5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提升工业企业网络建设。优先推动达钢集团、瓮福化工等大型工业企业部署ipv6,加快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内、外网络建设,推动基于ipv6的工业生产、管理、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内网络改造升级,推动工业企业内网it化、扁平化、柔性化,整合企业研发、生产、物流、仓储、营销各环节信息化系统,打通内部“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提升工业企业外网建设质量,优化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扩大网络覆盖范围。鼓励电信运营商推进中小企业专线建设,持续推进中小企业专线网络提速降费,全面降低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成本。

探索新型网络技术、新模式部署应用。鼓励瓮福化工、东柳醪糟等本地龙头企业探索运用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过程/工业自动化无线网络(wia—pa/fa)、软件定义网络(sdn)以及新型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等改造升级工业企业内外网络。支持重点工业探索应用网络新模式,加快应用基于时间敏感网络的工厂信息网络/工业控制网络(it/ot)系统融合、基于边缘计算的工厂内集成应用等企业内网络新模式,以及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的远程管理维护监测、基于5g网络的工厂网络改造应用、基于带宽网络技术的业务协同应用等企业外网络新模式应用。

(二)促进企业数字化集成创新应用。

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贯彻标准企业培育,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不断扩大贯标企业数量和规模。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升级,支持中小企业普及应用在线协同办公系统、在线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在线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标准化、模块化的基础信息系统。推动达钢集团、普光气田等重点行业龙头型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管理新模式。支持大中型企业合理定制化部署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系统,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加强企业数字化新模式应用。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网络化协同新模式,面向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推动建设协同制造云平台,开展企业间网络协同设计、众包研发设计、网络化协同供应链管理等应用,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环节全面互联和综合集成。发展个性化定制新模式,推动清洁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消费电子等行业引入定制解决方案和柔性生产设备,发展支持客户深度参与设计的大规模定制生产能力。支持智能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行业领军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运用互联网发展工业设计、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远程故障诊断、远程在线运行维护、智能制造集成设计等新型业态。

拓展企业数字化应用渠道。依托产品工艺流程相似的产业集群,建立产业信息化发展需求对接平台,统筹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探索建立企业联合采购机制,促进中小企业购买数字化服务,切实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借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采取先使用后收益的方式,以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经济效益支付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的费用,建立健全企业和供应商风险共担机制。建立针对企业数字化应用的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定期组织行业专家开展专业培训,增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信心。

(三)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战略部署。

加快企业上云进程。统筹建设达州工业云平台,鼓励企业主动利用云服务降低信息系统构建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分类推进企业上云,培育企业上云示范企业,建立上云企业后备资源库,实现规上工业企业100%上云,培育企业上云示范企业20家。引进和培育国内领先的云平台服务商完善云端应用服务,建立适合不同场景下云产品、服务、全局解决方案的云服务体系,扩大上云规模和应用深度。加强面向中小企业“上云”相关知识普及,通过授课、参观、沙龙等形式,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上云”的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打造达州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围绕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垂直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不断提升数据集成、平台管理、开发工具、微服务等平台能力。开展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试点,鼓励能源化工、钢铁建材等流程行业的垂直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工程服务、设备管理、流程优化、能耗监测、安全控制等服务,鼓励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离散行业的垂直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信息共享、协同营销、数据管理等服务,实现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试点企业20家。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资金支持力度,遴选有实力的智能化设备、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给予供应商和企业一定的风险补偿,提高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和风险承受能力。

推动工业app汇聚创新。依托各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集聚工业app,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微服务资源池,汇聚工具、算法、模型等微服务组件,开放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和应用编程接口(api),提升工业app综合集成、测试验证、质量管控、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能力。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联合建立工业app评价体系,遴选并推广适合落地达州的优秀工业app及应用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利用工业app加强对机器设备、业务系统、产品模型等数据的采集,开展数据集成、挖掘、分析、建模,提升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能力。

四、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深入推进《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纲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云平台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实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一)积极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广。针对茶叶、苎麻、青花椒和旧院黑鸡、蜀宣花牛等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资源,开展智慧农场试点建设;试点推动激光和摄像头技术识别应用,多元化提高农业生产环节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推广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全面深度融合,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数字化种养殖及加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农业生产加工,推动达州建设西部知名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完善数字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依托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聚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智慧农场试点、农业示范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科研单位,集成生产环境实时监测、生产设备远程控制、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生产预警、疫病专家诊断、农民教育培训等功能,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安全生产、追溯服务,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数据化、在线化、可视化,为全市农业生产的预测分析、灾害预警、科学生产提供良好基础,打造信息化、网络化、立体化、智能化的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二)加强农业数据汇集与分析。

强化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等多环节的应用,整合现有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农村基础数据采集管理,开展全生产过程、加工包装过程、运输过程、销售过程等全链条数字化分析,全面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融合发展。汇聚各政务部门信息资源,逐渐形成达州“三农”大数据,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新业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开展“三农”大数据分析应用。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达州“三农”数据进行价值挖掘,形成数据管理、分析、调控、可视化等机制。依托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动态分析技术,挖掘数据趋势,最终实现土壤质量监测、气候预警、病虫害预警,以及农业舆情监控、产前农资信息监测、产后市场信息监测、营销方案制定等,并向农民、家庭农场、农业加工企业进行反馈,以助力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高质量、差异化生产,实现精准供需对接和销售,减少滞销、带动脱贫。

(三)创新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提升农产品企业品牌营销能力。支持黄花、牛肉制品、富硒茶、醪糟、青花椒、苎麻、脆李、油橄榄、乌梅等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鼓励企业依托农业农村数字化云平台,积极开展大数据营销,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新零售模式。推动达州特色农产品企业“抱团发展”,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擦亮“巴山食荟”等区域公共品牌,以区域品牌建设带动高质量发展。建立达州农业品牌发展联盟,以统一品牌销售的方式,提升达州农产品的品牌溢价。聘请专业品牌营销运营团队,依托互联网新渠道新模式进行农产品品牌化宣传,实现农产品的数字赋能。

五、积极培育服务型数字经济业态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充分挖掘达州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资源,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特色文旅、互联网+康养发展,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驱动力。

(一)培育电子商务全面性发展。

推进电商集聚引领发展。在主城区打造1个具有川东北区域影响力的电商集聚区,建设侧重于企业服务、农特产品上行、跨境电商贸易园区共3个,升级打造7个持续健康运营的县域电商服务中心,加强龙头电商主体引领发展作用,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区域总部电商平台落户达州,挖掘一批有基础、有潜力、有创新能力的高成长型电商企业,培育10个具有行业优势的本土垂直电商平台。支持传统专业市场开拓线上渠道,推动家居、建材、二手车等线下专业市场打造网络化专业市场。

加速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推动电子商务向农业供应链各环节融合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种养、流通销售、仓储物流等环节,促进品牌农产品走出去。深入开展电商扶贫,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探索“电商+农业+旅游+康养+农特产品”融合模式,依托国家和省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激发农村电商服务站自身活力。积极拓展电商产品服务领域,推动电子商务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停车、网络文化、智慧社区、家政服务、智慧康养等领域拓展,鼓励电子商务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药品采购等公共领域推广和应用。

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大型商超、商贸企业实体店进行电商化改造,利用机器视觉、rfid技术、智能支付、ar/vr等新技术手段培育移动购物场景。充分发掘社交购物潜力,支持企业积极入驻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的同时,鼓励企业利用运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具有社交属性的平台进行产品的宣传推广。创新产品营销模式,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挖掘目标消费群体,通过ip打造、社群建立、粉丝经济等新型营销模式增强用户粘性。

(二)推进物流产业现代化发展。

加快推进达州市物流港·秦巴物流园区建设,谋划建设一批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转运设施、智慧仓储等项目,完善城乡配送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市一县一乡一村”四级配送节点网络,高标准建设智能感知体系,统筹推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对园区全方位动态监测,加快推进秦巴地区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对秦巴地区供应链物流信息的统筹整合。依托秦巴地区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同物流大数据企业协同合作,积极开展物流大数据应用,提升物流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业务协同创新发展。建立面向企业的供需对接平台,加强物流企业间业务协同合作,鼓励企业通过“统仓统配”“集拼运输”“甩挂运输”等物流模式运转效率。推动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农产品、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工业品物流等专业型物流,提升物流服务增加值。结合达州“无水港”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规划、达州至万州货运出海新通道,推动各主要物流枢纽、仓储中心、保税中心数据资源共享,协同打造“达州一万州一长三角”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打通东向出川通江达海大通道。

推动物流企业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引导物流企业应用电子标识、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化、移动信息服务、导航集成系统等关键技术,推动应用机器人拣选、自动输送分拣、语音拣选等自动分拣技术,加强搬运机器人、自动导引运输车(agv)、无人叉车等自动化控制技术装备配备。鼓励物流企业探索自动立体库技术应用,通过货架系统、控制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传输系统等技术装备集成的自动存储系统,实现货物自动存取、拣选、搬运、分拣等环节的自动化。积极运用互联网、云仓、北斗(gps)等信息技术,建立完善仓储、运输管理系统,加强配送车辆实时跟踪、仓储智能分拣、车货即时匹配等信息服务,实现全流程信息化闭环作业。

(三)加快文旅产业特色化发展。

加快重点文旅景区建设。推进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休闲、文化娱乐、购物游乐项目配套,加强景区监控摄像头、烟雾传感器、无线wifi、电子围栏、人脸识别闸门等感知体系建设。挖掘达州红色文化、巴蜀文化、賨人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达州红色遗址、文化遗迹、古建筑群、寺庙等国家级、省级文物古迹保护性开发,探索利用360度全景、虚拟现实等沉浸式体验技术再现文物原貌与历史场景。

建设市级文旅大数据平台。整合全市旅游景区资源、文化场馆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等,多渠道获取达州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信息,综合利用运营商手机信令数据、政府部分数据、第三方gis地图数据、主流ota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等资源,构建达州旅游大数据服务体系。基于旅游大数据采集分析,对全域范围内重点旅游要素进行监测管理,实时跟踪分析客流量统计、游客特征、驻留时长、周边景区关联度等信息,动态可视化呈现全市文旅资源利用情况。积极开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字营销新模式,全面开发全域、全景、全天候的文化旅游场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打造智慧景区示范试点。持续推进巴山大峡谷景区智慧化建设,完善景区信息系统平台,整合优化运行子系统功能,建设景区防火监测预警系统。大力推进八台山、賨人谷等特色文旅景区提档升级,打造智慧景区。推动景区构建全方位、自主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智慧旅游服务。建立游客体验为主导的景区评价体系,从评定等级、环境设施、游玩评价、客流情况、旅游消费等角度进行评判,持续优化旅游服务水平。

(四)探索互联网+康养创新发展。

提升智慧康养产品服务供给能力。针对家庭、社区、康养基地等不同应用环境,加强服务于健康管理的智能化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等产品供给,完善实时定位、家政服务呼叫、健康监测、经济救助呼叫等服务内容,实现全天候、多层次、高效便捷的康养服务供给。

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面整合全市康养服务机构信息和数据,建设服务于全市老年人及其家属、为老服务机构、政府及企业管理部门的综合性“云”平台,实现三大核心功能:一是汇聚养老服务信息,方便公众浏览查询行业内容及服务信息,提高机构服务透明度;二是规范养老行业管理,实现各类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的动态管理,加强整个养老行业的服务和监督;三是注重养老数据应用,涵盖服务需求、项目、队伍、设施和养老政策等数据,形成智慧养老的大数据生态链。

推广智慧疗养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和健康养老机构充分运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重点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社区健康养老、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等服务。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机制,着力推动在线常见病和慢性病复诊、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加快构建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六、全面优化数字化治理能力

依托数字技术,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开放,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一体化城市通app,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实现数字化治理能力的全面优化。

(一)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开放。

研究制定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建立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明确数据采集、管理、开放、共享、交易等规范,对政府数据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和宽带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归集整合与共享开放。通过明确各部门数据收集的范围与格式、数据管理的权限与程序、数据共享的边界与方式等,基本形成跨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

推进城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构建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不断采集汇聚物联网、互联网数据,大力推动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数据资源向达州市城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迁移,促进政府、公共数据的有效融合和共享开放,推动城市各领域数据的开放流通和价值挖掘,助力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二)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规范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全流程”清单。以为群众和企业办好“一件事”为标准,制定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规范标准、办事指南、实用手册,统一规范受理条件、申请材料、中介服务、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等信息要素,全面消除审批服务中的模糊和兜底条款,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推动证照、办事材料、数据资源共享互认,实现“一次告知、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个流程、一条龙服务”。

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深化“全链条”办理。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深入推进“一门、一窗、一网”改革,大力开展“情景式、主题式、套餐式”服务,将原来业务办理“办几件事、跑几个部门、提几套资料”的政务服务事项转变为“一件事、一条线、一次办结”,全面开展“一窗受理、后台分类审批、一窗出件”,真正实现办事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窗口、只提交一次材料,办成所有事,实现政务服务环境根本创新。

依托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深化政务服务“全网通办”。推进部门自建政务服务系统与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度融合,做到线上线下一套服务标准、一个办理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指南、办理状态等相关信息在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终端、实体大厅、政府网站和第三方互联网入口等服务渠道同源发布。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站点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推动申请材料、电子证照等共享复用水平,推动政务服务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全链条协同办理,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涉及个人事项乡镇就近能办,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网上办理水平。

(三)打造一体化城市通app。

以需求为导向,打造一站式“互联网+”移动公共服务平台。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突出需求导向和用户体验,综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先集成、动态分析市民和企业最关心、最迫切需要的网上办事、信息咨询、交通出行、便民缴费、生活消费等服务,快速响应市民和企业诉求,合理引导市民和企业行为,为市民提供包括婚育婴幼、文体教育、民生保障、就业创业、家庭生活、交通旅游、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环境气象等全方位服务。通过一次认证、一号登录,实现一站通行、全网通办,真正把生活服务的柜台、公共服务的窗口搬到了市民的身边,让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坚持政企协作,保障平台市场运营。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营”原则,市级相关部门授权公司具体运营,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依托企业主体实施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又通过政府主导确保市民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性、权威性和安全性,保障项目可持续性。

(四)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

推进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推进高清“天网”全覆盖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感知体系。整合“雪亮工程”和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及重点部位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增强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车辆监测等设备信息捕捉能力和判断能力。加快智慧公安、智慧城管建设,建设大数据智慧警务系统,综合利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互联网、应急处置平台(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安全预警平台、煤炭瓦斯监控中心等)等数据,实时在线感知警情,精准研判治安态势,科学调度执法资源,实现执法工作的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

科学开展环境保护和风险防范。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天、地、水一体的环境监测体系,通过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应急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提升环保领域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覆盖面。构建环保大数据资源库,对各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整合汇聚,规范和统一各类环境资源基础数据(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等)的采集、有效集成、存储、互联共享、发布和使用,为生态环境提供基于大数据的预测、预警、评估,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加快食药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大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应用,统筹利用监管资源,建设由网络餐饮监管、安全抽检、风险预警、食品药品应急指挥调度等系统构成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汇聚食药的生产、流通、餐饮等各个环节的多源数据,实现食品药品数据存储与证据追溯、视频监控、投诉举报与处理、现场直击与应急指挥、日常监管与网格化管理、抽样预测等功能,推动食品药品监管的智慧化、信息化转型,有效提高达州市食品药品安全水平。

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技术应用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市场化应用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新应用实践,重点推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交通、扶贫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示范,不断释放产业机会,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优化与产业培育的协同共进。

(一)打造医疗区域协同体系。

深化医疗医保监管平台建设及应用,加强数字医疗医保监管工作。通过继续建设“医疗三监管”平台,实现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医疗行为实时、动态、全程信息化监管,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监管全覆盖。努力构建“监控数据集中化、监控功能精准化、监控规则标准化、监控操作智能化”的医保智能监控审核系统,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智能分析,控制连接、预警提示、辅助人工审核操作,有效保障基金合理使用、安全运行。

引导医疗机构进行“数字医院”建设,鼓励医院参与数字化医院评审,以评促建,促进区域内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引导医院建设集成信息子平台,包含医院业务软件、数字化医疗设备、网络平台等,进行医院资源整合、流程优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医院内部的信息互联共享,为域内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打下基础。

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居民健康卡管理平台”建设,整合个人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资源,实现一张“健康卡”通用,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支持构建居家社区健康咨询、医疗护理、生理监测、远程健康管理、养生康复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积极引进技术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汇聚川东北区域各级各类医疗服务资源,建立面向患者的全流程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在线健康服务,实现互联网预约分诊、移动支付、诊间结算、结果查询、分级诊疗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应用,通过区域互联网医疗中心平台的建设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就医,搭建医院和病人之间信息高效沟通的桥梁。同时推进发展远程医疗,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惠民共享。

(二)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完善智慧教育网络和终端基础设施。依托“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拓展教育城域网、教育专网建设覆盖面,推进远程教育的电教化设备铺设,为智慧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基础条件和智慧教学硬件条件。

探索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优化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本域内特色教育资源与省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推广“天府云教”直播平台应用,以直播授课为核心,打造线上即时互动课堂,结合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满足师生基于“直播+点播式”个性化学习需要,实现优质学校课堂资源即时在线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就近接受教育,提高达州全域教学质量。

(三)实现社会保障精准服务。

推动社会保障数字化应用。结合省人社厅规划,建设全新统一的社保业务系统,统筹养老、失业、工伤三险的缴费、参保凭证、待遇享受等多方面业务,实现对全市社会保障数据管理和业务支撑。搭建社银一体化平台,进而推广电子社保卡应用,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推进基层平台建设,在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基层人社服务点,并通过建立有效机制确保基层服务点的使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整合民政业务数字化应用。建立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加快建设达州社会救济系统,通过对低保、特困人员等数据信息的核对分析,有效掌握求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为救助审批提供全面准确的科学依据。推进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物联网、无线网和传感技术,实现社区层级基础信息资源的统一采集、更新。

推进社区服务数字化应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实现智能家居、生活缴费、社区医疗、健康监护、家政护理、定位援助等领域的线上线下智慧社区服务,以及社区安防监控、高空抛物监控、社区卫生监控社区公共设施管理、社区智能停车管理等社区基层的精准化管理。

(四)提升交通智能管理能力。

加强城市交通信息管理,建设全市综合运输公共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全市智能交通感知网络,推进跨部门、跨区域涉及交通服务数据融合,加快整合实时路况、公交、铁路、航班、停车场等信息,为城市路网、公交优化、综合运输协调、交通安全应急等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优化城市便民服务,建设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公众出行信息需求,通过移动终端等多种载体,提供涵盖公共交通、对外交通和道路交通的交互式综合性信息服务。发展公共交通大数据消费,拓展移动支付应用领域,围绕公交、高速公路、停车管理、共享车位等高频次民生应用需求,推进线上线下多手段多途径充值与支付。

整合城市停车资源,推进城市智慧停车平台建设。通过整合线下碎片停车资源,进行停车诱导信息实时更新,实现车位资源错时使用。探索共享模式,以经济效益驱动私有停车泊位向社会开放,逐步缓解静态停车难题。

(五)巩固扶贫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全市精准扶贫业务协同开展。利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中国社会扶贫网”协同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建立扶贫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实现各级扶贫系统纵向互联互通,部门间数据横向共享,对全市所有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进行实时监测,精准评估扶贫项目进展、资源利用、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而动态调配资源、规划部署工作,提升扶贫资源、资金和项目的精准度、有效性。整合扶贫数据,针对地方扶贫特征准确对接智慧文旅扶贫、农村电商扶贫等扶贫资源,针对致贫原因进行医疗保障、技术培训、网络远程教育等帮扶救助。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以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贫困户返贫为目标,搭建脱贫服务平台,实施面向贫困对象的技能课、政策课、帮扶课、励志课等培训项目,帮助贫困群众进一步强化脱贫主体意识和脱贫信心,形成由帮扶向自扶的扶贫观念的转变。不断丰富扶贫参与主体,引入企业参与,利用企业的平台、技术、流量,开展农村电商、网络扶智、网络宣传、公益扶贫等扶贫业务,提供便捷有效的扶贫途径。建立防范返贫预警机制,全程跟踪脱贫实效,根据家庭发展及收支状况,综合判断脱贫稳定性,分级分段监测返贫风险;对返贫风险高的提前介入、加大干部帮扶和综合施策力度,前置防范关口,筑牢“返贫防线”,确保稳定脱贫。

八、积极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多层次人才梯度,打造多途径金融服务,促进多形式成果转化,整合多层面产业资源,营造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一)构建多层次人才梯度。

实施应用技能型人才培育计划。围绕“6+3”产业,推动在数字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产品升级。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培育农村复合型人才,组织广大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电商、数字化管理等技能培训,为推进基层益农信息社、电商物流网点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实施高端综合型人才发展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数字技术领军人才,加强与全国“双一流”高校合作,推动分校建设、项目合作等,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设立数字经济学院,整合政、产、学、研、用及各方力量,定制化、体系化培养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高端人才,让“学院”成为达州市政府和企业引进数字经济高端人才的抓手。设立数字经济人才培训中心,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项目实训和竞赛,增强全市数字经济项目储备,打造人才培养与实践的生态闭环。

实施高精尖缺人才引进计划。开展高精尖人才需求预测,围绕数字产业及产业融合领域,定期发布“千人计划”科研人才、企业领军人才等核心人才引进目录。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及科研、工作、生活配套完善政策,通过实施特殊政策打造特殊载体、畅通特殊渠道、提供特殊服务等,提升达州城市吸引力。建立人才协同创新联盟、产业专家联盟,进一步畅通人才与产业的对接。

(二)打造多途径金融服务。

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参照国家、四川省相关要求,制定达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方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资金设立形式、运作机制、激励措施等内容。设立达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工作领导小组,行使决策管理职责。专项资金应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达州或有意愿落户达州的数字经济领域中小型创业企业,为达州数字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推动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壮大。

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支持设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并支持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建设供应链金融数据信息平台,创新开发针对玄武岩纤维、农产品加工等达州特色产业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增强供应链协同效率和集成效益,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做强和中小微企业做大。

推进普惠金融建设。着重打造面向中小微企业和村镇乡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税务、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合作,建立具有达州本土特色的信用评级一体化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担保增信模式,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科技类服务产品,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促进多形式成果转化。

搭建技术孵化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用公共服务平台,以创建达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契机,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科研信息汇集、技术成果汇总、试验设备共享等一系列公共服务,推动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工作。建立科技项目资助扶持中心,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科技奖励过程中,对于具有较好市场前景与较高应用价值的项目进行资助与扶持,提高项目孵化速度。

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达州分中心的纽带作用,建成一站式技术转移服务链,构建技术交易、协同创新、融资服务、共享服务四大功能体系;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发布机制,推进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提供交易撮合、融资并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加强市内外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服务协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技术解决方案,提升吸纳技术和转化成果能力。

挖掘技术应用落地场景。鼓励企业试验新研发、新想法、新产品,将较为成熟且满足行业需求的技术实用化、产业化,加快实验室技术的转化速度,切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加速创新落地进程,打造垂直行业的隐形冠军。

(四)整合多层面产业资源。

成立达州数字经济产业联盟。联动龙头企业及孵化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协调、行业培训、交流协作和资源共享方面的核心作用,促进跨区域创新创业资源的有效配置。积极开展企业创新加速营活动,聚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医疗健康等行业的应用,邀请行业龙头、协会组织分享行业洞察和研究经验,协助企业对接国内外技术和产业资源,推动企业快速、高质量增长。

建立达州产业资源对接体系。依托达州工业云分析形成国内、市内产业链图谱,挖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关系,了解企业的供需链、价值链、空间链,确保招商引资过程精准化、聚焦化。建立全国最大玄武岩纤维研发生产基地、微玻纤生产基地、天然气综合开发示范区,提升达州特色优势产业的资源集聚能力和行业影响力。

建立本地高端智库机构。通过本地国资、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合资建设等模式,成立达州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或者公司,开展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创新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产、学、研、用、创一体的数字经济创新生态系统平台,整合、延展数字产业化相关领域的智力成果,将新技术与新理念运用到产业数字化发展中,为达州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达州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统筹协调机制。研究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要举措,督促落实各项任务,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职能,调动小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其本职作用,从严推进全市数字经济的统筹建设和统一标准体系,并鼓励各县(市、区)成立数字经济管理职能机构,市区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组建达州数字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引进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态势感知、趋势预测、政策设计、合作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服务支撑。

二、完善政策支持

加强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落实。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大力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建设。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利用专项资金对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给予奖励补贴,采取“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加强政府与企业沟通协调,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监管政策环境。切实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小微企业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确保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出台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

三、成立平台公司

联合达州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领域知名企业,以及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行业领军型平台企业,组建成立国有控股的大数据平台公司,深化政企合作,盘活政务数据资源,搭建合作平台,明确产业布局,引进项目落地,参与达州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新型智慧城市重点项目的建设维护,提速“智慧达州”建设步伐,共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共同推进达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开展监测评估

遵循国家、四川省对数字经济统计监测工作的相关要求,探索建立达州数字经济评估办法,制定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标准,明确统计口径,定期发布数字经济发展形势,为市委市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服务,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全市数字经济工作绩效考核机制,细化数字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任务,针对部门岗位的职责和工作特点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五、强化数据安全

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9〕57号)规定,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和开发等方面的安全防护。重视数字基础设施的物理安全性,防范物理窃取、人为意外、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提升重要信息系统单位安全等级,搭建全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风险监测平台,增强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推动数据资源安全技术研发和部署,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安全保护能力,构建安全可信的数据资源体系。

六、营造发展氛围

强化政企人员对数字经济的认识,开展数字经济专题培训讲座,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水平。加强数字经济的宣传引导,组织开展大规模数字经济知识科普宣传活动,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作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举办专题展览、印发科普读物、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多题材地集中开展有关数字经济知识宣传培训活动,营造宣传声势,扩大社会影响。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面向社会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大赛,营造锐意进取的良好城市氛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