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工作报告 > 开题结题 >

意见建议

开题报告:性别文化视角下民汉小学课程设计差异性研究

发布: 2023-01-01 09:50:07   阅读: 次 【   

性别文化视角下民汉小学课程设计差异性研究  

一、选题缘由  

近年来西方出现了文化研究的思潮,它波及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涉及面之广、影响之大是当前许多理论所不及的,甚至有学者认为,“文化研究已经占领了学术研究的中心地带,并在近几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理论现象。”当代课程研究也出现了向文化研究转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变。这种转向表现在从把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现象转向为把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而性别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课程中必定承载了性别文化的内容。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性别文化内涵。在不同的学校其课程所包含的性别文化是不同的,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汉族地区的学校,这两类学校中所蕴含的性别文化信息也是各有特色的。所谓性别文化就是社会对男性、女性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的观点和看法。依据性别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性别文化分为性别平等文化与性别不平等文化。民族地区有着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其中性别文化也不同于其他民族,体现在课程中也有其独特性,课程设计作为实施课程的重要环节,在不同的民族中有着不一样的性别文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和课程评价等方面。  

    近几年随着对课程改革的力度加大,对课程的研究也是多之又多,课程设计作为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所体现的各种文化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性别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学校教育理应成为走向性别平等的阶梯,成为使女性摆脱传统弱势地位、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发展机会的重要途径与桥梁。但事实上,学校教育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着性别偏斜和性别歧视现象,从学校教育的内部来看,存在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组织机构等方面的性别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而且,学校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存在也使得男女生共同在学校接受教育最终却有学业成就、学科偏向、职业定向、人格发展等的巨大差异。这种性别的不平等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学校教育中的,特别是课程设计中,教师有时会依据学生的性别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尤其是教科书中,出现在课文和插图中的人物和课文中的具名者绝大部分是男性。这些课程中的性别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很多人都忽视这个问题,认为这是很普遍的想象。这种性别问题更多的是来自课程设计中,因此从性别文化的视角下审视课程,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课程设计中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纵观近几年的有关课程设计的研究,很少有学者注重性别文化对课程设计的影响,也几乎没有从性别的视角下对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这两种具有不同文化的小学的课程设计方面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就想从性别文化的视角下对民汉两种小学的课程设计进行差异性的比较研究。以期对民汉两种小学课程设计中各种性别信息的具体表现及其进行对比研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  

二、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国内对从性别文化的角度对民汉小学课程设计的差异性研究几乎没有,大多数的学者是从价值取向、多元文化(性别文化包含在多元文化中)或者是以文化这个大的范围来阐述课程的,这些研究对本论文的大的切入点和思路的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有关性别文化的综述  

   “性别”这个概念是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的兴起而产生,伴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国外有关性别研究的理论成果较为丰硕,一个民族的文化变迁史, 往往又是特定的性别文化的发展史,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国内关于少数民族性别问题的研究总体上比较少。具体而言,已有研究涉及到藏族、回族、佤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相比较而言,研究较多的是藏族与回族的性别文化。从研究的角度来讲,这些研究成果又集中于对各自所关注的少数民族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分工、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等性别文化的分析方面。吕晓娟的《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就是从性别的角度对东乡族的潜在课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两所个案学校潜在课程中各种性别信息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学校两性个体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挖掘与剖析,认为性别不平等的文化信息在学校中主要是以潜在课程的形式存在的,而且对学校个体的性别观念、性别行为及整个性别社会化过程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国内外从性别视角下的研究大多体现在教材上,女性主义课程观给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崭新的视角——从性别的角度来审视现行的教材。我国许多学者从性别角度来研究我国教材中的性别偏见,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而缺少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来关注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  

(二)有关课程设计的综述  

目前在国内外课程理论研究中,课程设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相对而言,有关课程设计、编制和评价等技术操作层面的研究日臻成熟,而有关课程设计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全球化的社会日趋多元化,课程门类也得到了丰富的发展,致使课程设计领域发展迅速,出现了大批课程设计的论文与著作,涵盖了诸多学科。  

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关于“课程设计”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注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关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要素和技术等。三、关注课程设计的结果。张瑞玲的《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伦理价值取向》就是从课程设计伦理价值取向的内涵着手,通过对课程设计伦理取向之皈依——善恶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课程设计向善的基本伦理精神和育人的核心伦理价值。以此为基轴,对我国传统基础教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伦理性缺失进行了理性的剖析和反思。张伯成的《美国普通高中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通过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市纪念高中教学的亲身经历为依据,对美国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与实施特征进行了探究。最后以纪念高中为具体实例对课程设置与实施进行了细致剖析。  

在于海波和孟凡丽的《课程设计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中将课程设计的发展历程归纳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课程设计研究从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开始。1978年《外国教育动态》杂志连续两期刊载了有关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学制和课程方面的文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国外的学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计划、课程结构和课程类型。在大力借鉴国外课程设计理论的同时,我国学者在课程设计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与思考。戴伯韬在《课程·教材·教法》创刊号上撰文揭示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强调学校课程的编制要符合客观规律,要按照教育方针编制课程,并对课程编设计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了细致的阐释。在1989年,我国有两部重要的课程论专著出版。其中,陈侠先生在1989年3月出版的《课程论》是我国新时期第一部课程论专著,在该书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制约课程编订的因素、学校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以及课程编订的趋势等方面的内容,1989年4月钟启泉教授的《现代课程论》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在借鉴国外,尤其是在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理论的诸多领域进行了深人的探讨。这两部著作的出版对我国课程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标志着我国的课程设计研究进人全面发展的时期。我国的课程设计研究就是在实践需要与理论完善双重动力的作用下不断地演进, 构成了我国新时期的课程设计研究的发展历程。史静寰主编的《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张勋的《理科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以现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王晓蕾的《高中语文教材性别角色与学生性别意识培养研究》和毛菊的《人教社实验语文教材(7—9年级)文化类型透析》等都是从教材方面来阐述性别文化。  

在课程设计的众多研究领域中唯独缺少对课程设计的性别文化方面的研究,同时从性别文化的视角下对不同民族学校的课程设计的研究更是缺乏。  

总之,无论从性别文化的角度关注课程设计,还是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关注性别文化的相关研究都很缺乏,尤其是针对民汉小学的比较研究几乎是空白。这与当今课程的文化研究趋势很不相称的,也不利于在课程实践中所存在的文化问题的解决。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通过对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小学课程设计的性别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原因的比较分析,为唤起教育部门对课程设计中出现的性别问题关注提供参考,使性别文化纳入到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改革的视野提供理论支持。  

2、通过对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小学课程设计的性别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原因对策的比较分析,唤起教育工作者对不同性别文化的课程设计的关注,增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性别意识,为课程改革提供实践指导,以期进一步深化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改革。  

3、通过对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小学课程设计的性别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原因和对策的比较分析,为今后从性别视角研究课程设计提供研究的思路、素材和借鉴,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二)研究意义  

    选择以性别文化作为研究民汉小学课程设计的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本文选取性别文化视角下民汉小学课程设计的差异性进行论述,为课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依此角度分析两种不同民族的小学课程设计能给我们提供新的思维空间,丰富课程的研究视域。在性别文化的视野中对课程设计进行新的思考,是对课程建设的深层理性思考,从而为构建更加合理的课程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启发,同时本研究优化和拓展前人的课程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实践价值:通过调查民汉两种小学课程设计性别文化方面,并对这两种小学的课程设计的性别文化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分析出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对策,有助于推动课程改革的研究,为更好的解决课程设计实践中的文化问题提供参考。  

四、研究的方法  

本文拟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从性别文化的角度入手,对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小学,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和评价课程以及教师和学生如何看待课程设计中的性别文化因素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在性别文化的视角下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小学课程设计的差异性表现,结合个案剖析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一)文献法  

主要是从书籍、网络及杂志中搜集有关性别文化、课程设计、小学课程设、民汉小学课程设计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并从这些文献中分析民汉小学课程设计的不同点,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二)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通过对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两种小学就性别文化下的课程设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两所学校的课程设计的现状,并对比分析,依次提出相关的建议。  

(三)比较法  

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不同民族在性别文化的视角下其小学的课程设计的差异,我们把两种民族地区的小学课程设计,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四)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列举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性别文化下民汉小学课程设计的差异性表现、原因和对策。  

五、研究对象及进程  

(一)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初步选定为:民族地区小学以呼和浩特市某小学为例,汉族地区以黑龙江省鸡西市某小学为例。出于对研究问题、研究环境等客观条件以及自身时间与精力等主观条件的考虑,初步打算选择2所学校为个案进行研究。在个案学校的选择上,要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校的代表性,以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  

(二)研究进程  

    本文通过文献法,阅读、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在了解课程设计和性别文化的的基本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深入的将性别文化与课程设计理论结合研究中的民汉小学的个案调查得出本论文需要的理论观点,最后根据课程设计和性别文化得理论及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完成论文。  

六、研究内容  

本文用引言、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的辨析、研究内容的调查和比较分析、课题研究的原因分析、结论五个方面来分析和完成选题的研究工作。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对相关概念的界定、辨析和理论基础。首先界定了性别文化和课程设计的内涵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课程编制等相关概念的辨析。第三部分在性别文化的视角下对民汉小学课程设计的现状调查和差异性分析。分别对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小学在性别文化下对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结构和评价课程等方面进行调查并比较分析差异。第四部分对民汉小学课程差异性的反思,是从课程设计的要素入手分析原因、优劣以及未来走向。最后是结论,是对本研究的总结。  

七、可行性和创新点  

(一)可行性  

    首先研究者本人通过阅读文献和资料,积累了大量关于性别文化和课程设计的理论知识,初步具备了对此研究的基本能力,其次,研究问题具有实践性,能够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深入调查,获得最新的资料,具有可行性。  

(二)创新点  

目前在课程设计文献中,大多是从价值取向和多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针对不同民族的性别文化对课程设计的差异性研究几乎没有,本论文首次选取性别文化的视角下对民汉小学的课程设计的差异性研究,拓宽了课程设计研究的范围,既丰富了性别文化的研究又丰富了课程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点。  

八、论文框架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部分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性别文化概念界定  

(一)蒙古族的性别文化  

(二)汉族的性别文化  

二、课程设计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课程编制  

(二)小学课程设计  

三、性别文化下的课程设计内涵  

四、理论基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第二部分 在性别文化视角下民汉小学课程设计差异性现状调查  

一、性别视角下民族地区小学课程设计的调查  

——以蒙古族地区的小学为例  

(一)课程目标的性别文化要素  

(二)课程内容的性别文化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性别文化设计  

(四)课程评价的性别文化因素  

二、性别视角下汉族地区小学课程设计的调查  

——以汉族地区的小学为例  

(一)课程目标的性别文化要素  

(二)课程内容的性别文化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性别文化设计  

(四)课程评价的性别文化因素  

第三部分  民汉两种小学课程设计在性别文化取向的比较分析  

(一)课程目标的差异性  

(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  

(三)课程结构的差异性  

(四)课程评价的差异性  

第四部分 性别文化视角下民汉课程设计产生差异性的思考  

一、性别文化视角下民汉课程设计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二、性别文化视角下民汉课程设计产生差异性的优劣分析  

三、性别文化视角下民汉课程设计产生差异性的展望  

结论  

九、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金志远.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蔡淑兰,金志远.课程与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费孝通.民族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傅安球.男女心理差异与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  

[5]万明钢.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跨文化心理学导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  

[6]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万明钢.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8]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4]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5]林干.内蒙古历史文化丛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16]旭日干.内蒙古教育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17]吕立杰.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以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为个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8]张廷凯.新课程设计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9]钟启泉,李雁冰主编.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二)论文类  

[1]包景泉,金志远. 多元文化教育的批判与反思[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2).  

[2]金志远. 课程内容多元文化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1).  

[3]金志远. 论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3).  

[4]特古斯,金志远.新课程目标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文化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08(2).  

[5]金志远.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理论、文化与实践之维[J].民族教育研究,2007 (5).  

[6]史静寰.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1(1).  

[7]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2(2).  

[8]龙燕梅.中小学生的心理性别差异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2(7).  

[9]李静,赵伟.社会性别角色获得与民族文化系统[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0]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4(1).  

开题报告:性别文化视角下民汉小学课程设计差异性研究。范文地址:"+document.location.href+"

      文章排版问题,请直接联系我们解决。

"; var copy_text = selection + pagelink; var new_div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new_div.style.left='-99999px'; new_div.style.position='absolute'; body_element.appendChild(new_div ); new_div.innerHTML = copy_text ; selection.selectAllChildren(new_div ); window.setTimeout(function() { body_element.removeChild(new_div ); },0); } document.oncopy = addLink;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