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范文 / 日期:2025-03-15 / 浏览:34 / 评论:0

  

  

  

工之为“工”的精神,也是中国一种独具民族性的精神,凝结着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基于中国竹文化理解及运用,从建筑哲匠冯纪忠到活跃在当今设计圈的石大宇,中国气质中的手作之美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寓意。

上海松江方塔园的何陋轩,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新文人建筑思想下的结晶,也表达了冯纪忠先生对“建筑中国性”的诠释——“意动空间”。

  

  “在中国没有第二个可以超过何陋轩的建筑”。

  

第一位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指出:“冯纪忠先生一直以提倡现代主义空间研究影响中国建筑界,但方塔园着力的不只是空间。在空间之前,是旷远之意的直觉选择,而对旷远空间的着力,则颠覆了明清园林的繁复意涵。”

  

  上海松江方塔园之东南角的竹林深处即是何陋轩。其建筑造形仿上海市郊农舍四坡顶弯屋脊形:毛竹梁架、大屋顶、茅草屋、方砖地坪、四面环水、竹椅藤几、古朴自然,与四周竹景互相交融、浑然天成而别有风致。

  何陋轩的空间感受十分丰富,其多变性来自于穿梭土丘、竹林、曲垣之间的蜿蜒石径,来自于临水而设、错层叠加并且相互旋动的青砖平台,来自于当空悬浮、由众多繁复的竹竿节点所构成的硕大草棚。一种全然笼罩之下,各种因素都在暗处构成了一种相互转换的欲动。

  

  为什么何陋轩是一个“意动空间”,而不是“行动空间”?冯先生在勾画何陋轩之前就已经估计到,游人在偌大的方塔园中游走半日之后,何陋轩其实就成为临出门前最后的一个休憩点。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坐下休息,而是“一坐就感到它的变动,一直到走……”这样一种静止与欲动的关系。

  

  如果顺着这种思路来反观何陋轩的设计过程,则会看到那种历经欧洲现代建筑教育熏陶,又秉承了中国文人情怀的思维所着重关注的内容。纵贯过去一百年的中国建筑史,真正扛得起“传承”二字的,作品稀少。而这件作品,打通了历史与现在,大意与建造细节间的一切障碍,几乎做到了融通。

  

  在这个大棚的笼罩下坐久了,你体会到外部的光影变化,视线低垂,望着池塘,一种悠然的古意就此浮现。唐寅曾有一句诗:“今人不知悠然意”。在今天的中国建筑师里,有这种安静悠然的远意,并且能用建筑做出,非常罕见,因为这种状态,正是中国现代史花了一百年的时间所设法遗忘的。

  

  生活里的冯先生是很好说话的人。何陋轩的竹作,他是放手让竹匠去做的,就有些意犹未尽。但恰到好处的是,物质上的做作越少,反而越有精神性。三十年后,这组作品还保持着如此质量,说明它能够经受现场与时间的检验评判。

  

  ▲ 冯纪忠,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1947年起他执教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60余载。2009年病逝于上海,享年95岁。

  冯先生建筑哲学中蕴含的“中国性”一直贯彻到工艺的细枝末节。以方塔园作为群体规划,以何陋轩作为建筑的基本类型,使得“中国性”设计第一次获得了比“西方现代设计”更加明确的含义。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条路上的后继者鲜有其匹,也是“工匠精神”被放大到国家层面的重要原因。如果情怀不能延续技艺的传承,回忆不能实现国之重器的创新,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时代践行“匠技文明”?

  “明达而富有才情”是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所定义的“哲匠”。而它对当下的“中国性”又有着怎样的意义?JIC投资观察邀请北京清庭设计中心的石大宇先生与我们探讨他“工匠精神”的践行之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匠人的智慧相融合,以提供当代生活的解决方案。

  

  “中国的家具设计,明朝是巅峰,后来逐渐衰落、断裂……从哪里断了就从哪里接起来,我们不能再搞三级跳了,越跳越远离自己的根。”

  “我必须要让西方人先说好,中国人才会跟着意识到竹子做的东西是好的。中国人总是太着急,我们要发展设计,第一个要改变的观念就是对材料的迷失,不要总想着材料必须要贵重。”

Q & A

Q = JIC 投资观察

A = 石大宇

  

工匠精神高考范文(工匠精神作文题目高三)

  Q:究竟是什么因素限制了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

  A:“工匠精神”的恢复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大陆解放至今六十多年,我们就需要用这么多时间去慢慢恢复。中国是断代史,工艺技术没能被每一个朝代完整继承下来。相较于日本、英国…. 等国家,皇室貴族的存在,使之对生活物件制造的工艺品质一直维持有很高的标准。日本的工匠以得到皇室、贵族对其工艺境界的青睐深以为荣,会不断地努力,并非把市场回报率看作第一位。现在,我们有了“工匠精神”的号召和趋势,大家都去追,做出来的东西却还是变相追求快速的经济回报,这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恢复工匠精神。

  另外,长久以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深植于中国人的观念中。中国父母盼望子女成龙成凤,除非情不得已,一般不会鼓励子女从事手艺工作。“成龙成凤”就是要接受统一化标准化的教育向“钱“看齐。 工匠的地位没有被提升,也没有针对手艺、工匠训练的教育机制。

  

  Q:您的作品用当代的设计语言成功地将“中国气质”传递到西方世界。您认为“中国性”在当今世界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它与西方普世价值观有着怎样的异同?

  A:不敢当。我的作品如果有所谓的“中国气质”,不过就是理所当然地让中国人自身的文化基因,自然地生长在自己的作品里。我的设计方向是造出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属于中国的,但以前是没见过的。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如今被人拿出来强调,悲哀。这半个世纪,我们彻底的迷失了。我不认为这与西方普世价值观有任何关联。

  1964年10月,中国试爆原子弹成功。继美国、苏联、英国 、法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西方人开始不敢轻视中国人,之后中美迅速建交。 古代的中国是靠文化魅力来召唤、吸引世界的崇拜,而非武力的征服!就像汉唐、宋的中国,外国人是来学习的,因为中华文化深厚,在世界是领先超前的。但到了70年代,竟要以武力让西方国家承认。西方普世价值观认为,中国拥有了核武器后,就不得不面对中国的存在,对中国的眼光才改变。

  至今,咱们无论在国防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都有了发言权,引人瞩目,接着就是文化的发言权了。西方人现在看我们也许是一群勤奋好学的学生、新发户。学习得很快,带有很大能量,但中国也是挣钱的好地方,同时又惧怕中国的快速发展再度超越他们 。国人开始建立文化自信,是一件极好但也正常的事情。

  

Q:要想成就那些真正“与古为新,直面未来”的设计,您认为当下的创意产业需要营造一个怎样的环境?

工匠精神高考范文(工匠精神作文题目高三)

A:我只是在做本来应该做的事。当下的创意产业如果只想到快速获取经济回报,那就跟文化没有什么关系了。只单向的顾及商业回报,就会走偏。工匠、设计师应各司其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石大宇的竹质作品获得过多项国际设计大奖,这让我们看到了当代设计是普世的,是世界性的,国家的设定不能局限设计的发展。而像何陋轩这样的优秀设计更是跨越时代的经典。“什么样的设计能被称为‘中国气质’?”是立足于本土文化反思我们自己的问题,或许也是一个契机,通过设计让数千年的中国造物史成为一个开放资源,使传统精粹与当下多元文化发生更多关系。

原 创

  品质生活

文 字 / Yaxi

编 辑 / J 君

图片版权 / 苏圣亮 , 清庭设计中心

视频版权 / 一条 , 新视觉

  

  到巴黎不去这样的咖啡馆简直就是罪过

  03/05

打赏

感谢您的赞助~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

评论区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