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范文 / 日期:2025-03-22 / 浏览:37 / 评论:0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沈建国

单位 | 云南省丘北县平寨乡社工站

一、案例背景

案主:文姐(化名)

性别:女

年龄:46

身体状况:健康状况较差

家庭状况:家庭共4口人,夫妻二人在家务农、大女儿广州打工、小女儿昆明读大三。

P乡民政办联合乡社工站在X村开展低保调查路过一农户围墙时,发现院子内部有人大声呼喊并伴有哭声和争吵声。

随同社工立即转入边上大门敲门说明来意并紧急介入。

二、基本情况

1.个人情况

本户因妻子(文姐)上山干农活在赶牛车返回家中时,从牛车上不下心跌落摔断腿造成盆骨骨折,住院用去了16811.22元,因夫妻双方平时在家干农活,只靠丈夫(谢哥,化名)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有一女(小莲,化名)在K市读书,家庭负担较重,现在生病住院让生活非常困难。

服务对象46岁,已婚,有两女,与丈夫共同生活。

文姐早年因只生有两女,受农村养子传统观念影响,常年心理压力大患有抑郁症精神疾病,需长期服药控制,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干不了重活,基本生活能力较差,无社会交往,社会融入性差,只能进行简单交流,不喜与人交流,无日常娱乐,能处理一些生活事务干简单农活。

丈夫谢哥忙于生产,靠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和供小女儿上学,生活拮据,照顾能力有限。

本次妻子文姐摔断腿让严本贫困的家庭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丈夫经常数落妻子不注意安全和治疗费用等琐事,夫妻双方矛盾日益加深故而产生激烈争吵,并产生推搡。

夫妻其家庭经济困难,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妻子文姐的B类低保、丈夫打零工和大女儿逢年过节带回来的少量工资。

因家庭状况和个人原因,加之妻子文姐患有精神病,感到周边邻里带有异样眼光很少有社会交往,本次争吵过后夫妻二人互相不说话,交流时需借助第三人传话,或者把想说的话打电话告诉小女儿小莲,再由女儿小莲把话传给夫妻一方,家庭关系陷入“三角缠”状态,因此夫妻二人比常人显得更加孤僻无助。

乡社工站决定对其家庭关系解开心结、推倒心墙进行心理疏导,用亲情微光点亮生命看到阳光和希望开展个案服务。

2.社会支持

服务对象文姐因为本人患病享有低保。邻村的家人亲戚朋友会不定期携带蔬菜水果探望关心服务对象。

但与周围邻居关系不好,其他社会支持网络较差。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三、问题需求

1.生活质量环境差(生活需求)

服务对象家庭经济困难,有一女在读大学,缺少主要收入来源,日常家庭开支主要是自己的低保金,另外就是大女儿的扶持接济,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

其次,因服务对象长期服药,干不了重活其家庭人居环境和个人卫生较差,影响生活健康,不利于康复。

需要社工提供爱心资源链接和村委会提供帮扶服务。

2.精神情绪低落(精神需求)

服务对象文姐在谈及家庭,情绪低落,惭愧内疚,有轻生厌世年头;服务对象觉得自己是包袱负担,否定自我。

丈夫谢哥对现在生活的无奈和未来的担忧,还有小女儿的学费生活费问题怎么办?

需要社工服务提供紧急情况干预、政策宣传、精神疏导、爱心抚慰、资源链接、构建支持网络。

3.治疗康复效果不理想

服务对象次女小莲反映,母亲每年3月4月病情复发的时候,需要住院治疗,其他时候都是在家里吃药控制,没有其他的康复手段,加之此次摔伤手术康复期间担心后续康复费用经常拒绝服药继续康复训练,后续治疗和康复效果较差。

为了增强治疗康复效果需要医疗康复三重支撑和建立医疗救助渠道支持。

4.社会支持网络匮乏(社会支持)

服务对象文姐因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自身情况,自卑心理严重;没有社会参与,缺乏人际交往交流,与丈夫争吵后互相不讲话拒绝沟通。

自身文化素质低,缺乏学习和自我缓解调节能力。生活单调,娱乐匮乏,不利于服务对象身心康复。需要社工服务链接社会网络支持,构建支持网络。

四、服务目标

1.救助帮助服务对象改善生活质量(申请城乡临时救助)。

2.帮助服务对象消极负向精神心理向积极正向转化。

3.帮助服务对象申请医疗救助报销部分自费费用。

4.链接乡卫生院构建三重医疗支持体系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增强医疗康复效果。

5.调解夫妻双方矛盾纠纷,解除“三角缠”状态。

6.帮助服务对象构建多重社会支持网络,与村委员志愿者结队“关心关爱服务群”、“邻里互助小组”。

五、理论支撑

1.鲍恩提出的“三角缠”理论

指家庭中情感的联系常常由一系列三角连接的网络来保持平衡。

直白一点说,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三个人中的某两个人出现矛盾时,双方或者其中的一方会把焦点转向第三个人,那这个人就会自动的参与到矛盾中来缓解其中的紧张气氛。

2.危机介入模式理论

危机介入模式是社会工作常用的几大模式之一。它的研究和应用最早始于1943年林德曼(Linderman)对美国波士顿火灾难民及死亡者家属的适应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林德曼发现: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一定会遇到他觉得危险的情况而产生情绪危机,并且每个人都需要一段时间去接受和适应这个情况。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服务对象遇到的危机时一般会采用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相结合的方式。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及时接案和处理危机、要分清缓急、在本个案中,社会工作者将保护生命原则作为服务首位。

及时介入,确保服务对象及家庭成员生命安全。同时,要给服务对象输入希望、要助人自助、以及对服务对象的个别化处理等。

危机介入的目的在于去除服务对象的紧张情绪、恢复功能,使他们走出危机。

帮助对象服务对象采取处理危机的行动,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解决危机并恢复社会功能。

3.反贫困理论

需要着重厘清贫困的根源,是破解贫困难题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来消除贫困,不断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消除绝对贫困指明了方向。识别贫困的表现,是破解贫困难题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强调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更加强调精神脱贫;强调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低保、特困救助等福利政策更好的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乡社工在反贫困工作中可以链接资源,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助人自助,帮助服务对象摆脱贫困。

4.马斯洛需求理论

美国心理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都是有需要的,其未满足的需要是产生他们学习的动机,也是激励他学习的因素。

然而这些需要又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首先,生理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低层次的需求,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

安全的需要就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对于周围环境的依赖和信赖。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也叫社交的需要,是指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伴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是指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是先于较高层次需求,当一个基本需求被相对满足以后,其激发动机的作用便减弱或者失败。

此时,人们就会渴望满足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于是下一个需求的满足就变成激发其行为的主要因素。

服务对象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无收入来源,较低层次的生理需要难以正常满足(长期患病服药、次女入学、靠低保和零工收入、无大额存款和经济收入),社工需积极链接资源,对服务对象进行经济帮助,满足其生理需要。

在开展服务活动时,主要围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并针对服务对象的情况,将工作的重点聚焦于满足服务对象生理的需要。

5.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

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

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服务对象文姐摔伤之前虽是精神障碍患者,但在丈夫的引导下能做简单的日常家务、农活、能够自主烹饪简单的饭菜、能够架柴烧火、能够自己清洗衣物、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服务对象文姐虽然是精神障碍患者,但根据其小女儿反馈,有能力去寻求帮助以及应对生活上的变故,其自身的潜能可以发掘出来;此外,村委会之前对服务对象也比较关心、一直联合乡卫生院精管医生入户探访、健康体检、按时服药情况。

6.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的基本假设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社工运用专业方法,通过平等互动,激发服务对象的自尊,为服务对象增能,助他改变生活态度,增强自理能力。

7.社会支持理论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关爱事件范文(关于关爱的真实事例)

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六、方式策略

1.协助临时救助落实+链接村委会人居环境整治+社工服务

服务案主家庭经济困难,无收入来源,日常家庭开支主要是自己的低保金,或是其他亲戚朋友的救济,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

社工可考虑为服务对象链接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资源。

服务对象人居环境较差、日常卫生习惯需改变,个人整体卫生环境不整洁,影响服务对象的心理疾病和腿伤居家康复,救助社工需链接村委会人居环境整治机会并适时引导服务对象关注自身及家庭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从而达到观念行为的改变,助力术后康复治疗。

2.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爱心辅导+专业社会工作方法

服务对象谈及自己家庭时,情绪比较低落,不愿意多说话甚至还一直觉得是自己拖累家庭,感到内疚并否定自己。

服务对象家庭均有怨天尤人思想,忧心无经济来源,生存会成为难题,希望多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当前家庭陷入三角缠状态,夫妻双方关系较为冷漠,与周围邻居人际关系淡薄,日常娱乐活动比较匮乏,服务对象会存在孤独感。

针对以上情况,服务社工可考虑用真诚关怀的基本态度、通过倾听、同理心、认同、鼓励、尊重等专业技巧,对服务对象进行情感支持和情绪疏导、引导其改变夫妻双方不协调的家庭关系,并打消一直以来的消极心理认知,鼓励服务对象积极面对生活。相信政府关心关爱和社工的专业化服务。

3.心理治疗+医疗康复+关心关爱+贴心服务

(1)针对服务对象的生活情况及家庭困境反馈给乡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及精神疾病治疗专家,邀请专家来为服务对象进行线上诊疗。

(2)针对腿伤邀请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医生进行线上康复指导。

(3)乡社工联合乡妇联、村委会事务员积极协调服务对象夫妻双方关系,调解中及时安抚服务对象的紧张情绪,避免服务对象做出过激反应。

4.村委会+亲戚朋友+社工+社会支持网络

服务对象日常人际互动少,且由于自身的精神残疾长期服药控制问题,服务对象有自卑和抗拒治疗等心理,感觉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社区事务参与度较低,社会支持网络匮乏。

社工可运用同理心、自我披露等引导服务对象学习与他人相处、增强服务对象的交友能力,并邀请村干部和服务对象的邻居与服务对象进行互动,扩大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服务对象的社区融入感。

七、服务计划及实施过程

社工一共计划开展五次服务,服务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目的:建立关系

8月15日中午,乡社工联合村委会社会事务员,开展首次入户探访,探访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机构,开展个案服务。

社工主动与服务对象的丈夫谢哥交谈,仔细询问关于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认真记录服务对象的一些潜在危机和困境。

晚上社工去到服务对象所在的村小组,向村干部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核实服务对象的生活现状,以便更清晰地掌握服务对象的情况。

当服务对象监护人因为谈及服务对象的事情而过度引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要求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更多低保支持导致逐渐偏离交流主题时,社工及时运用引导性技巧里的对焦、澄清,引导服务对象监护人回归交流主题。

最后,社工运用影响性技巧,为服务对象监护人详细介绍了医疗救助、城乡临时救助公共服务办公室相关的救助政策,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提供给其丈夫和小女儿小莲。

1.重演与划清界限

社工认为有必要让服务案主文姐、丈夫谢哥及女儿小莲(化名)认识到他们之间形成的三角缠病态家庭结构,让夫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社工首先与女儿进行交流,策划一件绕不开夫妻双方临时救助申请沟通的事件,让大家感受到交流阻碍导致的问题,并告诉他们要解决问题,女儿就要从父母中间解脱出来,不再做“中间人”,需要形成和睦家庭之间的良好互动。

2.改变家庭错误观念

社工针对家庭成员养子防老、生病拖累家庭拒绝治疗等绝对化、极端化的错误观念。社工通过对质和澄清,让家庭成员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日常生活,把家庭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未来可改变的方面,帮助家庭成员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第二阶段目的:缓解服务对象悲观心理及调节丈夫心理压力

服务对象担忧自己生病不能为家庭改善生活质量,严重拖累家庭。

在交流过程中,社工运用支持性技巧对服务对象及其监护人的境遇表示理解,社工运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技巧让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宣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在服务对象及其监护人表露出悲观消极的情绪时,社工运用优势视角,始终相信服务对象有其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最后,社工运用影响技巧,告知服务对象其家里的困难情况并不是因为服务对象本人造成的,生老病死要坦然面对,监护人不必因此自责,要建立生活信息渡过难关。

社工及时向服务对象澄清拖累家庭这一事情,表示家庭成员都很关心服务对象,要及时消除服务对象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家人累赘的这一非理性信念。

(三)第三阶段目的:链接医疗资源建立三重支撑体系

服务对象抑郁症长期服药,联系乡卫生院签约家庭医生团队对其进行体检,并安排乡村医生按时发放治疗药物,及时关注治疗情况。

中医医院医师了解到服务对象家庭情况和家庭环境照片后,表示非常同情,为服务对象开展义诊诊疗服务。

在进行康复治疗过程中,社工及时观察到服务对象因为害怕谈论自己的疾病产生的害怕恐惧心理,社工便同其丈夫谢哥一起陪在服务对象身边,及时安抚服务对象的紧张情绪,避免服务对象做出过激反应。

(四)第四阶段目的:改变服务对象人居环境提升卫生习惯。

针对服务对象人居环境差,服务对象个人卫生习惯相对欠缺等问题,与村委会开展房前屋后五堆十乱整治,耐心地告诫服务对象要注意家庭卫生,及时整理居家用品,经常洗澡更换衣物。避免因个人卫生习惯不佳而影响康复。

中秋过后,天气寒冷。社工链接民政资源为服务对象捐赠了一些防寒被褥提升帮扶信心利于个人基本康复。

(五)第五阶段目的:协助服务对象申请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

针对服务对象家庭经济困难,较低层次的生理需要未被满足这一问题,社工提前与村委会沟通,并根据服务对象重精、大病康复的实际情况建议服务对象申请大额城乡临时救助和术后自费部分医疗救助。

同时,社工专注倾听服务对象要求整户低保的调整需求,对服务对象的家庭劳动力情况进行澄清,依据国家政策,开展工作从服务对象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大额城乡临时救助和术后自费部分医疗救助。

(六)第六阶段目的:评估及结案

在个案工作中社工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谢哥和小莲沟通,了解服务对象监护人对社工个案服务的评价。

共同梳理与总结服务对象康复经验,肯定服务对象的改变。与服务对象商量结案时间。社工将个案服务资料进行整理,并纳入档案。

10月初社工利用其小女儿小莲国庆回家之际与村委会干部来到服务对象家中开展日常探访,服务对象文姐精神状态好转隔老远就出来迎接,主动与社工和志愿者打招呼。

家庭成员都表示非常开心,在探访交流的过程中,社工通过服务对象的身体姿势等察觉服务对象对于谈话的关注,并及时给予回应。

始终正面鼓励、肯定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付出的努力,尊重服务对象自我的人格、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不因为服务对象的精神缺陷歧视或者嘲笑服务对象。

从社工的观察及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的反馈来看,经过前几次的个案服务,服务对象能够有意识地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能干煮饭、喂养牲畜、拔花生等系列轻巧农活;

在个人卫生方面能保持洗澡次数,及时换洗衣物,服务对象个人付出的努力也较多;服务对象也能主动出门迎接,家庭关系相处融洽,与之前沉默少言、“三角缠”关系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推倒心墙,看见阳光。社工同服务对象家庭成员回顾了服务对象的一系列变化,充分肯定了服务对象个人付出的努力以及目标的达成情况,并鼓励服务对象将这些改变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

八、效果评估

(一)主要服务

1.联系乡医、家庭签约医生、县中医药康复医生为服务对象建立三重医疗服务开展诊疗和康复服务。

2.为服务对象争取申请报销6800元的自费医疗救助。

3.为服务对象申请6000元的城乡临时救助金。

4.对服务对象及其监护人进行心理疏导解除三角缠矛盾。

5.引导服务对象关注个人卫生提升人居环境。

6.为服务对象文姐申请村保洁员(40、50岗)770元/月,康复期由丈夫代岗,恢复后亲自参加公益服务,扩大人际关系网络。

(二)效果

1.服务对象的按时服药,病情较为稳定,情绪乐观,无情绪失控发生。

2.服务对象临时救助金和医疗救助金发放后,低保加上保洁员工资,家庭生活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

3.服务对象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个人卫生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4.服务对象能够主动同邻居打招呼问好,心理压力得到很大缓解。

5.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对社工提供的服务表示特别满意,心情明显变好,笑容增多;表明表示社工和村委会帮其解决了他心中的大石头,多次向社工和政府部门表示感谢。

九、总结反思

因为社工所处的乡镇社工站仍处在发展初期驻站社工不稳定、资源、资金、制度等多方面会存在限制,社工在开展个案服务时很想为其更快链接到更多资源,但仍十分困难和吃力。

地区发展不平衡,面对资源不足,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常常感觉到心有余力而不足。

在农村,精神残疾人群体是一个十分特殊又不容忽视的群体,群众多生厌恶,想要更好地保障其权益,消除偏见。

社工需要做的不仅是个案服务,而是更需要关注这类人群的社会融入问题、就业问题、康复问题以及是否会存在安全风险。

精神残疾人群大多是因为后天性的社会刺激导致患病,基层农村康复训练项目十分稀缺,且群众不舍得花钱治疗放弃康复训练,而且若是精神分裂症,康复训练效果在短期内并不明显,这一矛盾加剧了精神残疾人群康复项目的匮乏。

多数家庭和机构对精神病人采用药物控制的方法,忽视心理引导、尊重关爱,找不到精神残疾病人发病的社会原因,更找不到有效的干预路径。

最后,精神残疾人群体的收入主要依靠政府救助政策暂无其他有效措施。

促进精神残疾人群的自我获得感,提升这类人群的幸福感,需要社工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多方协助,国家层面出台更为精准的政策。

什么是危机事件?

出现危机事件该如何处理?

危机介入有哪几个阶段?

如何将危机介入理论运用于实践?

全国首批高级社会工作师教你

关爱事件范文(关于关爱的真实事例)

开展社会工作危机介入

扫码拿下

↓↓↓

社会工作经典书籍

《社工技能手册》

给一线社工的技能工具书

看了就能懂,懂了就能用

扫码拿下

↓↓↓

【社工客书屋】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有做过老年社会工作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或总结~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打赏

感谢您的赞助~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

评论区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