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计划总结 > 意见建议 >

意见建议

加强三峡库区重大灾害风险防范的建议

发布: 2023-01-09 14:00:09   阅读: 次 【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三峡库区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和近年来较大突发事件,概括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最后提出了加强三峡库区重大灾害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重大灾害风险防范建议

三峡库区位于东经106°~111°,北纬29°~31°21′,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在行政区划上跨越**市和湖北省的19个县(区),包括湖北省的夷陵、兴山、秭归和巴东4个县(区),**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州、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和江津等15个县(区),总面积约54175平方公里,该区域是我国人口的重要聚居区,特别是库区腹地,人口密度高达359人/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密度的2.6倍。三峡库区是三峡工程、长江经济带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要承载体。该区域一旦发生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势必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波及面广,影响巨大。

一、三峡库区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

三峡库区处于中国三大地貌阶梯的第二级阶梯东缘,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河流水系发育,山地丘陵面积超过90%,三峡库区每年蓄水放水对沿江沿河两岸的山体地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一些事故灾难也时有发生。据专家分析,三峡库区的灾害风险量大面广,主要面临着地质灾害、暴雨灾害、干旱灾害、森林火灾、水上交通事故、水污染等重大风险,以及冰雹灾害、农业病虫害、危化品爆炸等风险。

(一)地质灾害风险。三峡库区处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川东褶皱带及川鄂湘黔隆褶带三大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地质背景十分复杂,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非常发育,在江河岸坡、台地边缘形成了大量滑坡、崩塌、危岩体等地质灾害隐患2500余处,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一些位于库区沿岸的滑坡和危岩体引发的涌浪,还会对长江航道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如,2018年5月20日凌晨武隆区石桥乡八角村苟家堡组发生滑坡,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如,2015年6月24日巫山县红岩子滑坡体滑入长江,形成了5—6米高的涌浪,造成对岸码头1艘海巡艇、9艘小渔船和7艘自用船翻沉,江边游泳者1人溺水身亡,对岸路上行人1人死亡、4人受伤。

(二)暴雨灾害风险。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25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6-8月,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极易形成暴雨和大暴雨。如,2014年8月31日8时至9月1日8时,**东北地区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造成云阳、奉节、巫山、万州等12个县(区)75.5万人受灾,10人死亡,2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xx亿元。

(三)干旱灾害风险。三峡库区虽然降雨量大,但由于山区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很难蓄住水,瞬时来水瞬时走,长时间不降雨,不少地方易出现伏旱、伏秋连旱、冬春连旱等现象,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如,2006年7-9月,**市持续高温少雨导致土壤失墒快,伏旱迅速发展加重。全市因旱受灾人口达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2.7万公顷,绝收37.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xx亿元。如2018年7月以来,巫山县连续40多天没有区域性降雨,同时持续37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农作物大面积干枯。

(四)森林火灾风险。三峡库区森林立体条件较差,林相组成单一,以芭茅、栎类为优势树种的灌木林占有很大比例,这类灌木林是极易发生火灾的。乔木林大多以马尾松和柏木为优势树种,马尾松和柏木都是油脂含量较高的树种,易着火。同时三峡库区周边的山体大坡度大、土层薄,土壤含水、保水能力差,林木的蓄水能力不强,林地处于比较干燥的状态,易发生火灾。2005-2018年,全市发生森林火灾1049起,年均58起,过火面积4630公顷,受灾森林面积1661公顷,因灾死亡19人。

(五)水上交通事故风险。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水深、水流、气候、水面宽度、通航密度、船舶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航环境明显改善,水上运输量快速增长,也出现了阵发性雾情加重、江面风浪增大、通航支流河口航线交汇点增加等不利航行安全的因素,水上交通安全隐患逐步增多。三峡库区属于高风险水域,一旦在库区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救援难度极大。如,2002年12月18日“宜盛”号汽车滚装船航行至**长寿(长江上游航道里程582千米处)时,与客渡船“b1号”发生碰撞,致“b1号”客渡船向左倾覆,船上47人全部落水,其中获救生还7人,死亡10人,失踪30人。如,2018年10月28日**市万州区长江二桥上一辆公交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后冲破护栏坠入江中,造成15人死亡。

(六)水资源污染风险。随着三峡大坝蓄水发电,江水流速将明显放缓,库区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三峡库区面临着较严重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一是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江中,二是农村农药、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对次级河流及地下水的持续恶化,三是江面上各类船舶的生活污水、粪便、机舱污水等直接排放入江中。一旦发生水污染事故,必将破坏库区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会给整个长江沿线造成损害。

二、主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综合分析三峡库区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和近年来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三峡库区的灾害风险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除以上6种主要风险外,一些地区还面临着冰雹灾害、风暴灾害、地震灾害、雷电灾害、农业病虫害等风险,这些不同种类的风险在水上、陆上和山上均有分布。

二是三峡库区的灾害风险隐患量大面广,防范难度比较大。一些灾害风险隐患点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不完善,监测预警技术不先进,监测预警能力弱。

三是三峡库区的灾害事件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灾害事件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还会造成房屋倒损、基础设施损坏、农作物减产、田地损毁等,严重影响着库区的生产、生活,甚至导致库区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四是三峡库区的灾害事件处置难度大、救援效率较差。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一些灾害发生后,道路通信电力等遭受破坏,专业救援人员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救援行动,受灾群众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五是三峡库区农村的各类设施建设标准较低、抗灾能力弱。农村的道路、供水、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部分质量比较差,特别是山区道路的边坡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受降雨影响极易滑落造成道路堵塞和中断。

六是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认知水平较低。多数人缺乏对灾害的客观认识和清醒认识,消极被动、听之任之,缺乏防范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三、加强三峡库区重大灾害风险防范的建议

三峡库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独特的地理条件既造就了风光旖旎的自然美景,又带来了苦难深重的灾害和事故灾难。今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做好三峡库区重大灾害风险防范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灾害风险管理

一是提高重大灾害风险防范意识的认识。中国正在进入风险社会,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风险犹如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没有意识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三峡库区在中国版图上非常重要而又十分特殊,始终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我们要深入了解三峡库区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充分认识防范和化解重大灾害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提高库区干部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是强化重大灾害风险防范的组织领导。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要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加强三峡库区的重大灾害风险防范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强化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专项治理,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降低或消除库区的重大灾害风险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三是做好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要按照底线思维的要求,凡事要从最坏处着想、从最难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有备无患,切实做好应对灾害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机制准备、人员准备和物质准备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灾害应对处置能力。

(二)提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开展库区重大灾害风险排查和治理。要对三峡库区存在的各类灾害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针对具体灾害风险和隐患,精准施策,采取消除、防控、避让等减轻灾害风险的具体措施,消除或降低隐患,转移受威胁人员,严防发生灾害。

二是编制库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基于三峡库区的特殊性,应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按照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思路,制定库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各类灾害风险,保障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库区人为工程活动监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开展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科学规划和实施各类建设和开发行为,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源头上减少灾害的发生。

四是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采用物联网、5g、3s、大数据、卫星通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各类灾害风险隐患的监测观测和预警预报中。如,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物联网系统、大数据采集平台、无人机建模系统、位移分析系统、三维预警分析系统等,从天、空、地对地质灾害进行一体化位移变形监测,从而可以有效对滑坡做出预警,快速撤离受影响人群。

(三)夯实防灾减灾基础

一是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对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实施工程治理,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实施避险搬迁,严格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集镇建成区规模。

二是加大水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三峡水库干支流上游影响区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并确保先治理后排放,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面源污染的防治,进一步加强船舶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和监督力度,从源头控制污染物产生量。

三是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加大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力度,保护库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通过产业转移、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的扰动作用,降低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安全住房建设。在建设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系统时,要科学规划,提升生命线系统的抗灾能力和快速修复能力。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标准。城乡居民住房要纳入监管体系,把好选址关、设计关、地基关和质量关,建造安全房屋。

(四)完善库区应急救援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库区协作联动机制。三峡库区涉及两省市19个县(区),面临的重大风险也必然涉及各个县(区),因此在防范风险要考虑整个三峡库区,不应该因行政区划割裂开来,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地研究和谋划。这就需要建立高层级的三峡库区区域协作联动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做到信息共享、共同预防、共同预警、共同施救。

二是建立库区应急救援区域中心。根据三峡库区独特的区位特征,应该积极向中央申请建立三峡库区应急救援区域中心,承担库区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应急处置、抢险救援等任务。该区域中心包括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指挥平台、专业救援队伍、救援装备、救灾物资储备库、航空(水上、陆地)救援基地等建设内容。根据三峡库区的流域分布,该区域中心按照“1+4”的模式建设,总部设在万州区,其它4个分部分别建在长寿区、涪陵区、巫山县、宜昌市。

三是建立陆--空立体式的救援机制。三峡库区的风险涵盖了水上、陆上、山上,因此,要加强水上、陆地、空中搜救专业救援队伍和装备设备建设,推动通用航空体系和水上救援体系建设,在灾害易发地区和水上建设可供直升机降落的停机坪,逐步建立陆、水、空的立体救援网络。

四是提升库区极端条件下的救援能力。三峡库区水域面积大、水底很深,沟壑林立、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沿江城镇高楼林立。如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救捞不及时的原因就是缺乏深水救援的人员和装备,又如大山深处发生灾害,救援人员很难及时赶到。因此,要加强超深水域救捞和高楼灭火等专业人员的培养和专业技术装备的研发及配备,建立空中通道快速运输人员和物资到达深山区开展救援救助等。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说过“灾前的预防比灾后的救援更人道、更经济”,灾前与灾后的投入大约是1:7。防范化解风险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或防止灾害的发生。减灾就是发展、减损就是增长,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坚持源头防范,通过我们的努力,争取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控好三峡库区的重大灾害风险,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