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素质教育之我见

发布: 2022-06-20 12:00:52   阅读: 次 【   

素质教育之我见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成为理想的教育模式的代名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现代世界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人才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蒂是教育的竞争。“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然而,什么是素质教育?它与其他教育模式有何区别和联系?它是我国最佳的教育模式吗?虽然许多学者进行了有准备的研究,但其中不少问题并非十分清楚,还有必要继续深入、细致探讨。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含义

现代辞书指出,素即构成的基本成分,如元素、因素、要素、素养等。质即事物的根本特点,如性质、本质、资质、品质、质量等。素质,一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二指素养、品质、资质。素养即平时修养而成的人的知识、能力、品德等。品质即人的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资质,一说人的素质,主要指智力;另说人的天资、禀赋。三为心理学所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综上可见,人的素质就是构成人身体和心理的主要因素,基本成份,结构和功能,即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质量。民族素质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口基本质量。人的身体素质主要指人的骨胳、肌肉、神经系统的基本因素,结构和功能。人的心理素质是指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倾向、特征。用现代人本主义学者的划分方法讲,就是指认识过程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力基本因素以及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与此密切联系的人格基本因素。从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讲,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品德、科学文化、劳动生产等素质。这些素质又可概括和具体化为知识技能、智力能力、思想行为素质和领导管理、民主法制、文学艺术、自立自强、艰苦创业、发明创新、无私奉献等素质;还有公民素质和专业素质。公民素质是一个国家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一般素质。专业素质是从事某种专业的人员必须具有的特殊素质。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要求和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古代人只能有古代人的素质,现代人必须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素质。现代教育在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质量或素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的基本质量的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是提高专业人才基本质量的教育。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播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的技能,培养良好人格,充分发挥青少年潜能,提高全体公民身心基本质量,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国家、民族人口的基本质量的教育,简言之,公民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体公民基本质量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现代社会、现代教育

素质概念古已有之。《汉书·李寻传》中说,“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汉书·刘表传》中说,“越《蒯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就是素服、素食、素材也有基本成份、因素之义。古代教育也是要提高人的质量,但由于它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整个社会知识系统比较简单,因此主要是提高少数人的质量,所谓公民素质与专业素质,基本知识与非基本知识的区别并不明显,而且又长期实行科举考试(在中国)、宗教教育(在西方),这在相当的程度上压抑了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的质量的提高,所以不能称为素质教育。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越来越密切,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数量、质量要求有了新的变化,不仅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人才,也要求全体国民有较高质量的知识和能力。如果说古代社会主要通过扩大人口数量,增强人的体力,近代社会主要通过物质投资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那么现代社会则更注重通过智力、人力投资,提高人口质量来提高综合国力、经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教育经济学”就是研究提高人口质量的理论,他甚至把“人力投资”理论直接等同于“人口质量经济学”。现代教育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一个人无论是否能上大学,只要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尽心竭力地学习、工作,就可以使其能力发展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应有贡献。如果一个民族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何愁国家不能富强。这其中体现了现代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但也应该是我国教育确立的目标。此外,许多教育家认为,“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公民教育应该给学生传授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能有效提高国民质量的基本知识。但何为基本知识?在西方,先后形成主张学习经验知识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主张传授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而不是传授未经历史考验的经验的要素主义教育流派,强调“共同人性”,训练人的“理智”,把“永恒真理”、“永恒科学”作为教育课程核心的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强调品格教育的存在主义教育流派等。在当代,又有强调掌握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结构主义教育流派,强调基本知识教学,促进学生“一般发展”和智力、能力发展的“新教育体系”教育流派,强调掌握具有范例性知识的范例教学流派等。总之,重视提高人口质量、普及公民教育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强调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现代人教育的重要特征。注重基本知识教学,发展学生智力、能力是合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也正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现代社会要求和现代教育发展潮流,吸取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之精华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教育流派。

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但近年来,在我国官方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专家、学者的文章、谈话中,“素质教育”概念的使用频率急剧增加,大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平起平坐之势,甚至直接把素质教育解释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很不合适。素质教育虽然包括公民的共同素质教育和专业特殊素质教育,但更强调公民共同素质教育。而全面发展教育则既要重视公民素质教育,也要重视专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全面的素质教育,也有强调某些方面忽视某些方面的素质教育。它本身并不含有全面之义。被称为现代世界三大流派的教学理论,重视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和智力、能力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这也是全面发展教育所要求的,但只强调这些基本素质教育,不讲全面发展教育是不科学的,甚至是有害的。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社会实践(教育实践)都已证明,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的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增强是重要的,但“非智力因素”即人格素质的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智力的作用。因此,中国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西方国家任何流派的素质教育,也不应该是重智商,轻德育,不要体育的素质教育,更不能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手段,它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基础,不能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相提并论,更不能代替和凌驾于全面发展教育之上。素质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中,既要借鉴布鲁纳、赞科夫等的思想精华,也要吸取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合作教育学理论及其他教育家的人格教育思想优点,更要从实际出发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理论和方法。

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我国的素质教育虽然与当代世界一些教育流派主张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提高人的基本质量的总目标有相似之处,但在产生的条件等方面则有明显不同。新中国一贯坚持全面发展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是十分理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度被认为是与全面发展教育背道而驰的教育,是一直在努力解决而又没有彻底解决的麻烦问题。中国的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来的,其发展是以反对应试教育,实行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为直接目的和动力的。素质教育的某些研究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含义、意义及方法的区别是: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21世纪的全面的教育,不是以眼前的升学或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不是只注重个别优等生、尖子生的英才教育,也不是平均主义的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既艰苦又愉快的教育,不是压制学生学习兴趣,枯燥、单调及通过大作业量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欲望的教育,不是墨守陈规的教育。作者认为,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对改变应试教育有积极意义,但对其意义、作用、方法及素质教育本身含义都只能作相对的理解,不能绝对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重大区别,但不是水火不容毫无联系的,这种区别只是思想观念上的区别,是一种思想倾向,在实际中很难找到纯粹的两种教育。如果硬要机械地对号入座、贴标签,只能导致理论和实际的混乱。考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积极作用,是必要的。人的素质不是靠考试考来的,素质教育不能频繁考试,但不是取消考试。考试虽不是衡量素质水平的唯一方法,但它是一种比较简便、重要的方法。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完善、生产力水平低,不良文化因素影响的原因。要改变应试教育就必须使有关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改变,如果只改变教育,不改变导致应试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素质教育也会变成应试教育。

五、素质教育今后应着重研究的几个问题

实行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确定人、现代人和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有的素质内容、层次和结构。在这些方面现在我国只有一些笼统的规定和主张,但如果只是大体上而不能全面、详细知道他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实际上就是不知道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现代人,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可喜的是已经有人开始了这项巨大工程的研究。今后应该继续深入下去,成为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

各种教育流派不仅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条件,也有其特定的概念、长期的教育实验、理论研究及由此总结出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如结构主义教育有动机、强化等原则,新教育体系理论研究二十多年,有高难度、高速度等教学原则。我国的“素质教育”虽然也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条件,但深入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实验研究并不充分,更没有多少说得清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目前提出的一些所谓素质教育的原则、方法其实多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已经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虽然我们也可以把素质教育理论称之为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精华集大成的教育理论,“集大成”就是它的特点。但这毕竟不能说是科学的。没有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即使明确了目的,素质教育也难以有效进行。同全面发展教育一样,目的虽好但很难真正完全实现。所以,今后的研究应该在形成素质教育的科学原则和方法方面下大功夫。

素质教育包括公民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现阶段的普及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在我国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虽然还没有普及,但也是每个公民应该接受、国家准备普及的教育,因此也应该是公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平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应掌握必要的一般文化科学知识和一般的职业技术知识。在这个前提下,有的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多一些,有的掌握职业技术知识多一些,这是正常的。但它们都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普遍接受的公民教育,不能把中学职业技术教育看成专业教育。公民文化科学教育和公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虽然近十几年来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研究,但在实际中这两种教育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差距还很大。在落后地区的农村究竟怎样处理好两种公民教育的关系,发展公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公民职业技术素质,也要结合实际继续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