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散文|温情丰子恺

发布: 2022-10-01 09:20:18   阅读: 次 【   

  散文|温情丰子恺

散文

  一

  “手持一册丰子恺,嗅尽人间烟火味。”

  此时,我脱口而出的这两句话,不雅不俗,也算对得牢丰先生的文字风格、艺术态度和人格品质。

  无论是高雅至人,还是乡间妇孺,在丰先生散淡温情、烟火味实足的文字面前,在丰先生萧疏淡远、酣恣生动的漫画面前,谁能无动于衷?

  丰子恺1898年(光绪24年)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出世。丰子恺一生横跨二个世纪,身历晚清、民国、共和国三朝。十二、三岁时即有私塾同学因相争其画而相打,“小画家”之名即有传播。丰子恺天生聪颖,后天勤奋,在绘画、音乐、文学、翻译等多方面均卓有成就。1974年9月15日,一代大师丰子恺安详地阖上双眼。

  叶圣陶在追忆丰先生时着笔道:“潇洒风神永忆渠!”。

  二

  丰子恺通佛,作《护生集》,劝人戒杀。

  丰子恺早年师从李叔同先生学音乐,师生一直保持了密切的关系。丰先生在《怀李叔同先生》文中写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并以十分崇敬的心情记录了弘一法师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与其师相仿,丰子恺通佛护生与常人大异:“但我的护生之旨是护心”。他对那些自以为信佛,却终于计较着与佛“做生意”之人,聊聊数笔即把那些信男信女的真实嘴脸暴露出来:“他们平日吃素、放生、念佛、诵经。但他们吃一天素,希望比吃十天鱼肉更大的报酬。他们放一条蛇,希望活一百岁。他们念佛诵经,希望个个字变成金钱。”

  三

  丰子恺性格温润,对人事物均充满了绵绵爱意。

  在我的印象中,丰子恺作品既无鲁迅先生的尖锐,亦无林语堂先生的雍容,唯独那无所不在的温情与恬然,非他人所能企及。无论是文字还是漫画,人间烟火味跃然纸上。捧之阅之,令人感念尘世的美好。

  丰子恺用了大量的笔墨抒写童年的人事物,甚至达到了沉醉的地步,那怕是伤痕,也是人生至物而恋恋不舍:“我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因为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由这痕迹可以探寻我的儿童时代的美丽的梦。”(《梦痕》)

  温情丰子恺丰子恺也用大量的笔墨倾心抒写对孩子的怜爱,细腻如玉,尔雅若风。在《给我的孩子们》、《送阿宝出黄金时代》、《儿女》等大量篇章中,父爱如山,也如水,既有山一样的崇高,也有水一样的随形婉转。他说道:“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丰子恺的散文大都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温润恬然,烟火味实足。

  丰先生的“缘缘堂”与我家的“土棚子”相距不过三十华里,他文中的乡间俚语读来亲切温暖,他画中的人物景致仿佛在我家隔壁。乡间阿宝的故事,仿佛便是我家小表弟、小堂妹的淘气往事,拂去岁月的蛛网,儿时故地景象恍若眼前。所有这一切,都令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温暖。

  四

  丰先生的机锋藏在他的疏朗与温润之中,轻易不显山,不露水。

  他把拔牙之事说成是“口中剿匪”,趣味盎然。他写《歪鲈婆阿三》,短短一文,故事一个,揭示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来路不明,去路不白”这个至理,给人的启迪也大,给人的教训也深。

  他写蝌蚪、白鹅、阿咪,充满对生灵万物的温情与爱怜,而其背后,无一不隐含着对生命过程的深刻体验。他年过三十,便秋意笼罩,但还不过是早秋:“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啊!原来立秋过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

  想起我在年过三十时写下的《秋与诗的自白》:“秋,你是我生活的窄门和危途,是我灵魂的炼狱。经秋之径,我一次又一次扬弃轻飘与浮躁,换之以泥土、沙石一般的沉淀;经秋之径,我一次又一次锻造着我跋涉的双足,用更坚定的步伐趋近自然法则(真理)的地平线。”

  对比之下,丰先生的文采亲切自然,机智内敛;而俗若我者,貌似坚利,实者不过是几声口号,真是自惭得很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