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舆论监督必须做到四个坚持把握四个关键

发布: 2022-10-14 16:40:06   阅读: 次 【   

舆论监督必须做到四个坚持把握四个关键  

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对于如何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必须做到四个坚持,把握四个关键。  

一、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导向。《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这就要求:一是坚持党性原则。新闻媒体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在宣传思想和报道口径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为全党、全国大局服务,决不允许在新闻报道中发表同党的主张相违背的言论。二是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加强新闻采编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切实加强对编辑记者的培训、教育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正确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三是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舆论监督不是简单的曝光、揭丑和为了“猎奇”及“出奇”,而是重在建设和指导,要紧紧围绕改革、开放、稳定这个大局和社会主义“四个文明”建设这个目标来进行。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坚持党的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的总方针,做到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总之,要千方百计增强正面报道的实效性和影响力,确保以正面宣传为主。  

二、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新闻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力量,存在于新闻事实之中。因此,舆论监督报道的事实要十分准确,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判断也应符合逻辑、符合实际。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像爱护眼睛、爱护生命那样,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和情操,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具有不畏艰险、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经常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情绪。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最高兴的是什么,最不高兴的是什么;最赞成的是什么,最不赞成的是什么,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要善于把各种信息汇集起来,作为组织报道的重要参考依据。要深入新闻事实的第一现场,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防止以偏概全,绝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凭主观意图或猜测来描写事实;第三,必须高度重视对新闻事实的反复核对,要经常检查有没有关系稿和人情稿,有没有应该回避而没自觉回避的现象,有没有其它“以稿谋私”的行为。同时,要注明消息来源,提前掌握重要事实的“证据”,使舆论监督稿件涉及的事实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三、坚持突出重点、把握方式方法。新闻舆论监督的侧重点以及方式方法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因此,在运用这种监督手段时,我们要注意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点寻找舆论监督的突破口,尽量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针对性强、教育面广”的重大问题,尽量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而不是事无巨细、有闻必寻,力求做到揭露小、教育面大。当前要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加强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的监督,反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希望和建议,揭露和批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等行为,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二是加强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揭露和批评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行为,促进干部队伍廉政建设;三是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赃枉法等行为,推进依法治国;四是加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以各种手段和方式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的揭露和批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同时,在准确把握重点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舆论监督的方式方法,讲究监督的艺术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典型,做到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邓小平文选》第1卷);二是分寸要适当,“不要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的现象,不要把局部的东西夸大为整体” (《邓小平文选》第1卷);三是要做到及时,不要专门喜欢事后批评,搞“马后炮”,最好是刚露头就批评,起到遏制和防范的作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舆论监督要把握好度,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小时之内下八百公厘的倾盆大雨,而是“毛毛雨,下个不停”(《毛泽东文集》第7卷);五是开展批评的时候要与人为善,“为人家准备楼梯,否则群众包围起来,他就下不了楼” (《毛泽东文集》第7卷),真正体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  

四、坚持高度重视,把握营造氛围。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区、部门、单位及某些工作人员对舆论监督理解不够、重视不够、支持不够、配合不够,不仅不能为记者的采访活动提供方便,而且经常“无正当理由”拒绝记者来访,甚至殴打记者,出现“流血事件”也屡见不鲜。有的热衷于报喜不报忧,甚至还滥用行政权力压制批评、干涉舆论监督,有的为了逃避舆论监督而限制报刊、广播电视节目在本地正常发行、出售或播放。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仅靠媒体的力量“包打天下”是不行的。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必须依靠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理解、支持,才能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是要高度重视,正确对待新闻舆论监督。《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新闻舆论监督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揭露问题和处理问题。前者是新闻媒体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而解决问题则是相关党组织及其负责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或者说离开了他们的过问就无法解决问题,也就失去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实际意义。二是要虚心接受新闻舆论监督。无数事实说明,凡是新闻舆论监督开展得好的地区和单位,往往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就较少,各项事业的发展较顺利,领导部门与群众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因此,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当自觉依靠新闻媒体搞好舆论监督。三是要做到依靠新闻舆论监督改进工作。各级党组织及负责人要配合有关新闻媒体的工作,主动向其提供必要的情况和条件,大力支持新闻媒体的报道工作,从而获取信息改进工作。四是要不断完善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明确新闻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法律界限,切实维护新闻媒体及记者的合法权益,使舆论监督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只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同新闻媒体一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精神,通力协作,齐抓共管,舆论监督工作就能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