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公园规划建设项目建议书

发布: 2022-11-16 10:20:05   阅读: 次 【   

三门峡市黄河公园规划建设项目建议书

三门峡市林业和园林局
二○一一年九月
 
目  录
1   总  论 1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
2.1 建设背景与由来 5
2.2 建设必要性 6
3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9
3.1 自然地理条件 9
3.2 社会经济 11
3.3 交通条件 12
3.4 外部协调配合 12
3.5 园林生产经营管理条件 13
3.6 项目区概况 13
4 建设方案 15
4.1 建设目标 15
4.2 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15
4.3 布局与功能分区 17
4.4 建设内容、方式与规模 17
4.5 施工技术措施 20
4.6 种植材料设计 25
5 园区植被保护 26
5.1 防火主要措施 26
5.2 病虫害防治措施 27
5.3 绿地管护措施 27
6 环境影响评价 28
6.1 环境现状调查 28
6.2 项目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9
6.3 环境影响评价 33
7 征地与拆迁补偿 33
7.1 建设地点 33
7.2 项目影响 34
7.3 地上附属物 34
7.4 土地及附属物补偿标准 34
7.5 补偿费用估算 34
8 投资估算 35
8.1 编制说明 35
8.2 投资估算与分年度计划 36
8.3 项目总投资 37
8.4 资金筹措 38
9 招标方案 38
9.1 招标原则 38
9.2 招标范围 39
9.3 招标组织形式 39
9.4 招标方式 39
9.5 招标分包计划 39
9.6 国内竞争性(LCB)招标程序 39
10 项目组织管理 40
10.1 管理机构 41
10.2 建设保障与管理措施 43
11 项目进度安排 46
12 综合评价 48
12.1 风险评价 48
12.2 项目效益分析与评价 50
13 结论建议 54
13.1 结论 54
13.2 建议 55


1   总  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三门峡市黄河公园建设项目
1.1.2 建设地点:三门峡市开发区后川村、三里桥村,湖滨区会兴镇、上村,
1.1.3 建设单位:三门峡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公司
1.1.4 法人代表:张建忠
1.1.5 主管单位:三门峡市林业和园林局
1.1.6 专案性质:新建
1.1.7 建设目标
按照《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三门峡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园林绿化和黄河生态建设,改变项目区现有植被状况,改善城市沿黄景观和生态环境,打造沿黄半岛旅游品牌,为市民营造一个观光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促进旅游业大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1.8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规模:黄河公园是沿黄半岛景观带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区东起会兴镇茅津渡至西至209国道,南起北环路,北至黄河滩涂。占地总面积208公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征地拆迁、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景观功能、服务功能等建筑。
1.1.9 建设期限及进度安排
建设项目计划3年完成,分三个节段;准备节段从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主要完成园区修建性规划设计、项目审批手续、征地拆迁、园区绿化。主干道贯通。实施节段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主要完成道路、广场、观景台、登山步道、大门、照明、监控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绿化专类园、景观功能、服务功能等建筑主体工程。扫尾节段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扫尾工程,园林绿化提升工程。
1.1.10 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项目计划投资190000万元。其中,征地及建筑物赔偿110000万元,占57.7%;园林绿化投资2000.00万元,占10.5%;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00.00 万元,占23.7%。项目基本费用合计17500.00 万元,占92%;间接费用950.00万元,占5%;不可预见费550.00万元,占总投资的3%。本项目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全部由市财政筹集。
1.1.11 项目效益
本项目为一个园林绿化公益项目,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是项目的追求。项目建成后,20公顷园林绿地将较大幅度地提高三门峡城市绿化覆盖率,产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营养积累、净化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同时,项目建设将有效地改善市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提高三门峡市知名度,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的实施与维护,将有效地促进当地富裕劳动力的就业,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对当地农民尽快走上富裕之路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2 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 《国务院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8)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9) 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
(10)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0年;
(11)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12)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文件及部分有关标准数据汇编》,2006年;
(13)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三门峡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14)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
1.3 主要建设指标

              表1-1     项目建设内容
序 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规模
1. 园区绿化 hm2 208
1.1 常绿乔木 万株 8
1.2 落叶乔木 万株 10
1.3 灌木花卉 hm2 30
1.4 专类植物观赏园 hm2 50
1.5 水生植物 hm2 20
2. 基础设施  
2.1 园区一、二、三级园路 km 30
2.2 园区登山步道、木栈道 km 6
2.3 休闲、疏林广场 m2 25000
2.4 给排水工程 km 10
2.5 照明工程 km 20
2.6 高压供用电站 站 2
2.7 观景平台 处 20
2.8 景区服务设施 处 10
1.4 项目建议书结论
三门峡市黄河公园建设项目是一个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项目,符合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政策。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减少项目区内黄河沿岸的水土流失,增加城市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良好的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温湿度、降尘、纳碳、减轻大气污染危害等功效,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项目完成后将有效提高城市林木覆盖率,提高三门峡市城市绿化的档次与水平,将为三门峡市区及相邻地区居民提供一个理想的休闲娱乐去处,对提高三门峡市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实施完成后能有效将沿黄河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对提高三门峡市知名度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的实施与维护,将有效地促进当地富裕劳动力就业,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对当地农民尽快走上富裕之路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本项目具有良好的实施条件,符合国家和行业发展政策,在技术、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等均是切实可行的。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0°21′~112°01′,北纬33°31′~35°05′,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地,东连洛阳,西与陕西渭南接壤,南与南阳相接,北隔黄河与山西运城相望,是河南省的西大门。自古以来,三门峡市通秦连晋,承东启西,是我国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豫州,周朝时期为焦国属地,春秋时期在此设立虢国,北魏设立陕州,唐朝在此设大都督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三门峡又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因黄河而建因黄河而兴,1957年中央政府决定在三门峡修建黄河上第一个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因此而建立规格为地级的三门峡市,1962年改为县级市。1986年区划调整,三门峡市脱离洛阳地区,又升格为地级市。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成倍扩张,城区人口也已由改革开放前的10余万发展到现在的40余万。三门峡市区位于南北两低山丘陵之间的狭长地带,平地资源十分有限,能为城市扩张发展提供的绿化土地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2008年城区绿地率已经达到39%,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市面积迅猛扩大,人口的急聚增加。城区绿地率已达不到宜居城市的标准。要改变目前城市绿地率降低、人均绿地率少的现状,就需要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和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以满足人民对居住、生活环境不断提高的需求。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绿化工作。为提高三门峡市的园林绿化水平和城市品味,为市区居民建设一个优良的健身、休闲、娱乐理想场所,2011年市委、市政府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启动建设沿黄半岛景观带工程。黄河公园是沿黄半岛景观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三门峡市黄河公园建设地址位于市区台上区北部,属于市区与乡村接壤地带,北部黄河,南边与北环路接壤,属于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一般保护区,该区域内除部分林地、果园外,大部分是荒坡、滩地,由于滩地的耕作,荒坡乱倒垃圾、严重破坏了黄河沿岸植被,使沿岸水土流失、塌坊现象日趋严重,污染了黄河水质和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饮水安全。通过项目建设,恢复园区植被,改造现有植物配植,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三门峡市城市绿化环境,实现“自然山水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1.1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项目区位于市区北部,属于市区与乡村接壤地带,归开发区与湖滨区管辖。该区域由黄河水域、果园、农田、残次植被等多种景观组成,其中的水域即为白天鹅的越冬栖息地,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白天鹅来此越冬觅食。该地区属于黄土沟壑区,遭遇强降雨天气时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频繁的农作活动更加剧了水土流失灾害;同时,每年要对果园、农田进行多次施肥和喷洒农药管理活动,化肥和农药通过地下水和地表水流进黄河,对黄河水造成了新的污染,降低了黄河水水质,威胁着黄河沿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也与当地环境极不协调,也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环境。通过种树种草,改造恢复当地植被,提高项目区的绿化覆盖率,对减轻水土流失程度,改善水域和空气质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2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区人口由过去的二十余万人发展到约四十万人,人民的物质生活也获得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由于受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的限制,园林绿化建设相对滞后,台上区居民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地少、绿化档次低、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差等方面,居民健身、纳凉、休闲、娱乐的公园少。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城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对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精神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3 是提高城市品味需要
黄河白天鹅已成为三门峡市的一张城市名片。三门峡市位于黄河之滨,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使市区和沿黄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由于政府的大力宣传,市民关爱生态环境、保护黄河、爱护野生动物意识不断提高。项目区位于三门峡市北部,黄河南岸项目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各类生产活动不断侵蚀着当地植被,污染着当地的大气环境,沿岸私搭乱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严重污染了黄河水质、城市空气质量,如果不采取措施、任其自然发展下去,周围植被、大气、水域质量环境将日益恶化。通过项目建设,恢复林木植被,加强对项目区的管理。对提高三门峡市城市品味,建设一个蓝天、碧水、绿树环绕的“天鹅之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1.4 是巩固旅游城市、园林城市的需要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把保持国家级旅游城市、园林城、卫生城和文明城市的称号作为提升城市形象与品味、提高城市辐射力和凝聚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基石。三门峡市具有得天独厚的黄河、白天鹅、虢国墓、函谷关等自然山水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虽三门峡市已荣获这些称号但其周边环境现状与国家级旅游城市、园林城市的标准、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大气环境、水域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项目建成后,三门峡城市绿地面积将大大增加,绿地覆被率也将大大提高,绿化品味也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将有效地改善城区的大气质量、水域环境,为巩固国家级旅游城市、园林城、文明城市夯实基础,也将极大地促进全市旅游业的发展。
3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地理位置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的西部边陲,豫陕晋三省交界处,东连洛阳,南接南阳,西与陕西省接壤,北隔黄河与三西省相望。介于北纬33°31'24"-35°05′48",东经110°21'42"-112°01′24"之间。东西长153.2公里,南北宽132公里,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
3.1.2 地貌特征
三门峡市地貌的分布规律为:从南到北山河相间,丘陵起伏,西北部有自西向东走向的小秦岭,东西横贯灵宝市;西南部有西南东北走向的熊耳山,斜贯卢氏县东南部;伏牛山横卧在卢氏县南部;中部有西南东北走向的崤山,位于灵宝市东南边境。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和伏牛山构成了全市地貌的骨架。
3.1.3 气候条件
三门峡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冷,夏季炎热、秋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夏两季长,春季持续时间短,年平均气温为13.9℃。极端最低温度-16.5℃,全年≥10℃积温为4062~4490℃。年平均日照为2354.3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24.57千卡,无霜期平均216天。年均降雨量573.5mm,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51.7%。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干热风、暴雨、冰雹、倒春寒等。
3.1.4 水文条件
三门峡年市辖区处豫西山地,河流河溪较多。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000余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以黄河流域面积最大。长江水系主要是卢氏县南部与东南部的老灌河和淇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积11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7%,流域海拔高度在1000米至2057米之间,降水量较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因而河水流量大,为辖区水资源丰富区。黄河干流经陕西省潼关县流入灵宝市境,流经灵宝、陕县、湖滨、渑池4个县(市)区的16个乡(镇),全长225公里,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达3.6万立方米/秒(1843年)。
3.1.5 土壤条件
辖区土壤地理位置上处于全国的土地带中部,在不同的水热、植被等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作用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辖区土壤面积91.50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91.9%,共划分为4个土纲、7个亚纲、27个亚类、63个土属。主要有褐土、红粘土、棕壤三大土类。褐土为三门峡市的地带性土壤,面积57.82万公顷,占总土壤面积的63.2%,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在农业生产上褐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红粘土系黄土丘陵经剥蚀而裸露的古老土壤,为龙岗地形,面积7.40万公顷,占总土壤面积的8.1%,其中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17.7%。棕壤分布在900至11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区,面积11.23万公顷,占三门峡市土壤面积的12.2%,多为林地。
3.1.6 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99.37万公顷,其中:农用地68.08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8.51%;建设用地4.87万公顷,占26.58%。在农用地中:耕地17.71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6.01%;林地43.10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3.3%;牧草地1135.6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2%;其它农用地30.40万公顷。全市土地资源呈现以下特点:耕地面积比重较小,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地块破碎,80%分布在丘陵山区,坡耕地面积大,耕地质量较差;林果业用地比重大,是全省重要的林果生产基地;未利用土地较多,后备资源丰富,为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优势条件。
3.2 社会经济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3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速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三大产业竞相发展,增长速度加快。第一产业增加值33.1亿元,比上年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xx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xx亿元,增长12.9%。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57.1:32.4变化为9.9:60.3:29.8,“二、三、一”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800美元。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3.80万人,比上年增长3.5%。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98万人,通过再就业工作,使1.8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6249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5%。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迅速。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71.4元,比上年增长11.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649元,比上年增长20.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762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84.3元,比上年增长21.2%;农民人均纯收入2935元,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30元,增长14.4%。
3.3 交通条件
三门峡市交通通信便利。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穿全市,郑(郑州)潼(潼关)公路(310国道之一部分)平行铁路横亘东西;呼(呼和浩特)北(北海市)公路(209国道)穿过湖滨区、陕县、灵宝市和卢氏县;南(渑池县南村)阎(洛阳市嵩县阎庄)国防公路纵横渑池县;黄河公路大桥连接豫晋两省,黄河水运直达潼关,连霍高速公路、运三高速公路在三门峡市区交汇,成为中部和西部连接的现代化交通要冲;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临汾至三亚高速公路工程可研报告通过论证。县(市)区之间公路相通连接成网。通信设施先进,全市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城乡,无线寻呼、小灵通快捷便利,IP宽带信息网建成开通。
3.4 外部协调配合
三门峡市林业和园林局是项目实施单位,其与市财政局、发改委、林业局、水利局、环保局和陕县人民政府等相关政府机构、部门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相关部门也为项目的提出、立项、建设内容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便利条件。市林业和园林局作为全市林业和园林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具有雄厚的苗木规划设计、生产、造林、抚育管理、林木管护技术力量,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进一步支持;涉及征地、赔青等与项目区群众利益相关的敏感问题,湖滨区、开发区和陕县人民政府将配合做好宣传、解释等基础性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良好的协作关系与和谐互助外部环境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3.5 园林绿化管理
三门峡市林业和园林局是负责全市城市绿化工作的行业管理部门,除机关外下设园林科研所、设计院、绿化工程管理处等二级机构,全系统共有职工800余人,其中有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56人,经济师20人,会计师5人,助理工程师33人,技术人员近百人,另外还有绿化工、花卉工、草坪工等技术工人近600余人,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完成了快速通道、植物园等大中型园林绿化工程几十个,为完成黄河公园建设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奠定了良好基础。
3.6 项目区概况
3.6.1 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城乡结合部,东起会兴镇茅津渡,西至209国道,南接北环路,北至黄河,属于国家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项目区规划总面积200公顷,主要包括后川台地、上村岭台地、黄河滩三部分。
3.6.2 自然条件
项目区内地形主要以黄河台地和黄河湿地为主,平均海拔在320~354m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冷,夏季炎热、秋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夏两季长,春季持续时间短,年平均气温为13.9℃,极端最低温度-13℃。景区内的河流主要为黄河,夏季降水集中,水位抬升。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三门峡大坝蓄水期间,园区可形成上千公顷的水面,给三门峡市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6.3 交通与基础设施
三门峡市是河南省西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209国道、310国道、314线和318线横穿全境,即将修建的郑西高铁从城南掠过,陕洛、观李、观宫、观舜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工程使公路直接延伸到全市的每个村庄,形成了由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城乡公路和村村通公路组成的完善的公路网,为项目实施的苗木、建筑材料运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项目区紧邻市区北环路,园区内有一条防洪通道,东西两端各有一条通往黄河防洪通道的道路,但是道路等级不高,需要改造和拓宽。项目区内有机井水源可直接利用,需要铺设管道、分支管网来灌溉;但是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考虑,还需要进一步建设提水工程和田间滴灌工程。
4   建设方案
4.1 项目建设目标
按照《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黄河公园修建性规划》,利用政府投资,通过黄河公园建设,改变项目区的现有土地利用方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项目区的环境和景观,为市民提供一个理想的休闲娱乐去处,并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4.2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4.2.1 指导思想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现代城市林业理论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改变现有土地利用方式,增加城市林木植被,提高城市绿化的品味与档次,为市区居民建设一个理想的文化休闲娱乐理想去处,以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通过项目建设,提高三门峡市知名度,促进三门峡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4.2.2 基本原则
4.2.2.1 生物多样性原则
园林绿化原则的核心为适地适树,实现适地适树包括: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两个途径。专案区有水域、浅滩、坡地、台地等不同立地类型,植物配置上应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草),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树种选择上,原生乡土树种(草)优先,适当选用适生外来树种(草),杜绝大面积栽植单一植被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病虫灾害的发生。
4.2.2.2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原则
园林绿化技术设计上,既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也要考虑经济上节约的原则;在考虑项目实施高质量、高效益的同时,也要避免人力、物力和资金的过度消耗,做到既注重实效又经济合理。
4.2.2.3 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时,既要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同时也要考虑当地推广条件和后期养护管理成本,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绿化成本低、成活率高,容易形成景观。确保高质量完成项目绿化任务。
4.2.2.4 景观和谐原则
项目建设尽可能减少对原始地貌的破坏,除一些基本的道路、供电、供水设施外,减量减少大型土木工程修建,确保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绿地景观与黄河景观和谐统一。
4.2.2.5 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项目树种选择和搭配上,既要考虑项目的景观效益,要注意选择一些常绿树种,注意不同季节植物花色、叶色的搭配,使项目区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色彩景观效果;同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具有良好滞尘、吸收有毒气体、降低噪音等良好环境功能的树种,在坡地注意选择一些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具有良好水土保持功能的树种。总之,项目区城市绿化在产生良好景观效益的同时也要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实现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4.3 项目布局与功能分区
黄河公园毗邻黄河属于国家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一般保护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依据公园规划建设功能标准,划分以下几个区域:
4.3.1 黄河观景区
重点观景区位于上村沟和会兴沟台地区是观赏黄河、体现黄河文化的核心区。是建设的重点区域。
4.3.2 游览观光区
利用湿地环境敏感度较低的区域,可开展以休闲、游览活动为主,规划适宜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安排适当的游憩设施,但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4.3.3 黄河景观防护林区
本区域既是黄河的绿色生态屏障,又是黄河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绿色效果来看,应营建大尺度的生态风景林,主要选择一些生态防护效果好,又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树种,突出植物的季相、色彩变化,同时利用紧临黄河的景观位置优势,开展一些林下的休闲娱乐活动。
4.4 项目建设内容、方式与规模
4.4.1 沿黄景观防护林
该子项目区东起会兴镇茅津渡,西至209国道,南起北环路,北至黄河滩涂,除去道路和一些基础设施占地外,坡地绿化面积较大,南与北环景观绿化带相连,北与沿黄湿地连成一体,,浑然天成,将形成一条美不胜收的生态景观林带。
4.4.2 游览观光区
该子项目区除将园区进行绿化外,还将修建一些道路、景观建筑、给水排工程、照明工程、广场、观鸟屋等基础设施。
4.4.2.1 景区绿化
(1) 常绿乔木
为了增加景区的景观效果,本项目将在园区主要主要景点核心地带种植常绿乔木、花灌木,使园区呈现四季生机盎然的绿色。
(2) 落叶乔木
项目规划在园区内按照一定比例种植落叶乔木,落叶乔木树体高大,树冠冠形优美,具有良好的净化空气、杀菌能力和固土功能,另外还具有景观功能的效果外。
(3) 花灌木及植被
项目规划在园区内按照一定比例种植花灌木和地被植物,规划面积30公顷。通过种植不同季节开花和不同花色植物,以增加景区内色彩效果,使景区真正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在一些坡地也可以种植一些根系发达、且具有良好防护功能的灌木以增强水土流失防护效果。
(4) 专类观赏园
除了项目区各景点种植一些花卉外,项目还计划专类花卉观赏园、采摘园等。规划面积为50公顷,如月季园、海棠园、桃园、杏园等,在观赏不同花卉时,同时可享受到采摘果实的乐趣。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增加公园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5) 地被植物
(6) 园区内林地在保留原有地被植物的基础上,引进一部分适宜当地生长的地被植物,以增加公园景观效果和水土保持功能,种植地被植物
规划面积约10公顷。
(7) 护坡绿化
在园区内坡度较大的坡地。选择一些耐旱、根系发达的植物,如紫穗槐、迎春花、连翘、丁香、火距等,使其发挥良好的固土功能,又呈现多姿的立体绿化效果。
4.4.2.2 项目公共设施与配套设施  
(1) 园区道路
公园内将规划的主干道与城区的北环路、茅津路、209国道相连接,二、三级道路与主干道连接,步行道、木栈道、登山道与主干道、二、三级道路连接,形成公园合理的道路网。园区内计划修建园区道路和步行道30公里。
(2) 休闲广场
公园内将在入口处和主要景点、接点交界处,修建一些广场、停车场、观景台。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
(3) 灌溉排水工程
公园内将建设一个提灌站将原有井水,提入公园台区蓄水池,解决园区植被灌溉问题。同时园区还将建设灌溉管网10公里,建设绿地喷灌系统。园区内还将修建一些排洪、排水渠,以防雨季洪涝灾害发生。
(4) 供电照明工程
规划供电设施,计划建设一个10KV高压接入变压器,沿主要道路、景点、服务区安装2000盏照明灯具,使景区不但美化,更加亮化、。
(5) 沿河景观设施
项目将在黄河滩涂边修建木栈道、观景平台,供游客观光亲水游玩,为其提供一个与水域环境密切接触的机会,增加公园的吸引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6) 景区接待、景观设施
接待、景观设施主要包括游客接待中心,除了用于对外接待和处理对外事务外,还可以用作公园办公用房,接待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此外,项目还将建设其它景观设施。
(7) 景区服务设施观
景区服务设施观主要包括一些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公厕、隔离网、标示牌、垃圾箱、座凳和景石等。
4.5 绿化技术措施
4.5.1 植物选择
4.5.1.1  沿黄生态防护林树种选择
沿黄景观防护林造林地位于项目区北部北起黄河南岸、南至北环路的狭长地带,坡度变化较大,可选择刺槐、榆树、苦楝、椿树、火距等抗逆性强的树种。林缘可选择雪松、大叶女贞等常绿树种作为点缀,使防护林即具有良好的防护功能又具有一定景观效果。
4.5.1.2 景观林树种选择
(1) 大树的选择
大树是园区绿化植被的主体,栽植大树是促使园区实现快速绿化目标的有效措施。大树选择将以当地主要树种为主,结合当地立地条件和微环境,栽植树种成林后应即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又具有良好的生态防护效果,实现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的有效结合。
常绿树种主要选择:雪松、冬青、大叶女贞、油松、圆柏、侧柏等。
落叶树种多选择生长较快、树体高大、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主要有:法桐、白蜡、栾树、国槐、刺槐、毛白杨、合欢、银杏、槭树、白玉兰、七叶树、樱花、枫杨、黄栌、马褂木、梨树、垂柳、臭椿等。
(2)  小乔木和灌木树种选择
许多小乔木和灌木具有艳丽的花色,并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功能,要实现项目区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小乔木和灌木是项目区植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选择上注意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搭配,不同花季植物的搭配,使景区真正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目标。同时,注意增加一些结果植物,招引更多鸟类来此栖息,增加景区生物多样性,使公园真正实现一年四季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常绿树种:桧柏、龙柏、小叶女贞、大叶黄杨、枸骨、卫矛等;
花卉和彩叶树种:连翘、丁香、百日红、迎春、红叶李、黄刺梅、碧桃、月季、牡丹、红瑞木、紫穗槐、黄刺梅、海棠、紫薇、紫荆、棣棠和紫藤等。
结果树种:山楂、枣、枸杞、栒子、金银木、紫珠、蔷薇和中国梧桐等。
(3)  草本花卉和草坪植物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草本花卉和草坪植物可选择:石竹、蜀葵、鸢尾、地被菊、葱兰、马尼拉、剪股颖、早熟禾、红花酢浆草、马蹄金、麦冬等
(4)  水生植物
    项目区内还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和浅滩,适宜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可以起到美化景观、净化水质和为白天鹅提供越冬栖息与觅食环境的功能。适宜种植的水生植物主要包括:芦苇、荷花、睡莲、千屈菜、香蒲等。
4.5.2 植物种密度
黄河公园配置密度没有规律性可言,它是随着其功能和地理、地势条件而定的。按其功能可以划分为:防护林、景观林、路林、专类植物园等。栽植形式可分为:片林、行植、片植、丛状和孤树等。防护林多为片林,栽植密度应大一些,一般为:1666~2500株/公顷(2×2m~2×3m)。景观林则以休闲为主要功能,为增加可及性,使人们能够亲密接触大自然,植物配置可以稀疏一些,乔木配置少一些、灌草花卉多一些,增加通透性,做到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植物配置上多为片植、丛状和孤树为主。乔木栽植密度:330~500株//hm2;灌木常为丛状,栽植密度一般为:2000丛/hm2;草本植物密度难以确定,林内林下均可种植。行道树种植自然为行植,种植密度一般为:330~500株/1000m。一些行道树下、步行道两侧以及不同功能区间经常种植些黄杨、小叶女贞等常绿、耐荫灌木作绿篱,一般种植密度为5~10株/ m2。
4.5.3 截干、整形
大树起苗时,根系外围大部分细根、毛根遭到截断、破坏,剩余保留根系生根能力相对较差,起苗后进行截干或截取主枝处理,以减少苗木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对于规格较小或已形成良好树形的苗木,可采取疏枝或短截回收剪除外部枝条,在保持树形不变的前提下减少叶量和叶面蒸发量,以提高栽植成活率。
4.5.4 整地
植物栽植必须进行细致整地,以不增加水土流失为原则,尽量减少对原有土壤的扰动与破坏。防护林和景观林的乔木、灌木树种均采用穴状整地。灌木绿篱可沿栽植方向采用带状方式整地。对于地势平坦的灌木、草本花卉观赏园,可进行全垦整地,地全部垦复一遍后,再按定植点挖穴整地。因项目区与市区和黄河相邻,整地时间不宜过早,要随造随整,以免风起沙扬和引起新的水土流失。整地规格随植物(树木)规格而定,防护林树种规格较小,整地规格较小;景观树种一般规格都较大且带土球栽植,一般栽植穴规格较大,穴稍大于土球即可。
4.5.5 栽植
栽植质量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一定按要求栽植,景观防护林造林一定要使用Ⅰ级苗造林;景观林树种规格较大,除个别极易成活树种外,均要求带土球种植,土球大小因树木种类和规格而定。栽植季节以春季消冻后为宜,防护林杨树、刺槐等也可在深秋栽植。栽植时间应选在阴天或雨后,切勿在大风天、墒情不好或土冻时节造林。栽植前先回填表土,施足底肥;为提高成活率,规格较小的裸根苗栽植前先进行清水浸根或生根粉蘸根处理,以促进生根。栽植深度依各树种苗木规格及特性而定,掌握“根系舒展、分层填土、分层压实”的栽植要领;小规格苗木大力推广“三埋两踩一提苗”的造林技术,栽后砸实是关键。所有苗木栽植后立即浇透水,覆土后再用塑料薄膜覆盖,以起到保墒和提高栽植成活率的目的,薄膜规格大小以覆盖整个栽植穴为宜。
4.5.6 补植
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一部分苗木死亡,且树种规格越大,其死亡率越高。苗木死亡后,应在栽植当年冬或第二年春进行补植工作,切忌在夏季补植。景观林补植要选用不同规格苗木,防护林可选用稍大规格苗木补植以确保补植后林相自然。苗木补植技术要求与栽植基本相同。
4.5.7 抚育
及时抚育管理是造林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措施主要包括:松土、除草、除蘖、培土、修枝、施肥、灌溉等,以促进苗木成活和正常生长。抚育要适时,一般连续抚育3年,每年2次,第一次一般在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二次一般在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中上旬,具体抚育时间结合除草、施肥活动而确定。
4.5.8 施肥
包括造林时施底肥和造林后追肥,底肥要全部施有机肥,在栽植前施入穴内;追肥以有机肥为主,同时还可施入少量的复合肥等,追肥在生长季节或林木冬眠期施入。追肥每年1-2次,大树在距主干1m距离处开沟,深15-20cm,逐年向外扩展,施后浇水覆土;小树和灌木在距树木20-30cm处开沟,深15-20cm,逐年向外扩展,施后浇水覆土。片状灌木、草本花卉可直接在园内开沟施肥,浇水覆盖即可。
4.5.9 管护
搞好林木管护是确保栽植成功的关键,“三分造,七分管”,充分说明了管护的重要性。在栽植前就必须制定好管护措施,选好管护员,管护员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具有一定苗木管护经验且身体健康。根据造林地块管理的难易程度确定护林员管护面积的大小,一般每5hm2应有一名护林员。建设单位应与管护员签订目标责任合同,明确责、权、利,其收入也将与管护质量挂钩。
4.6 种植材料设计
4.6.1 苗木生产现状
三门峡市全市育苗面积约1600公顷,每年可出圃各种造林、绿化苗木2.54亿株,除能够完全满足当地林业生产需求外,每年还往山西、陕西、甘肃等西北省份销售大量优质荒山绿化和经济林苗木。全市园林绿化苗圃面积65.91公顷,每年可年产绿化苗木量82万株,除牡丹、月季等花卉及一些南方珍惜绿化树种外,基本可以满足一般城市绿化需求。
4.6.2 种植材料需求量核算与供应
黄河公园共需各类绿化苗木10万株,其中常绿乔木2万株、落叶乔木1万株,灌木花卉需要3万株;另建专类观赏园5公顷,约需苗木45000株;此外还需少量水生植物和草坪草。普通造林绿化苗木当地既可满足项目建设需求,极少量当地没有的稀有树种可以从鄢陵等我省花卉生产基地县调入,月季当地不能满足项目需求时,可以从南阳市调入。项目建设需求的种植材料数量有限, 不需要再建立专门项目专门苗圃为项目培育种植材料。但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应密切,严把种植材料质量关,认真抓好种植材料的质量和调运工作。施工单位调运种植材料前,应向建设单位通报苗木来源,待建设单位赴相关苗圃考察,对苗木规格、质量认可后,方可起苗调运,从源头上切实保证种植材料质量,为顺利完成项目绿化造林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5  景区植被保护
5.1 防火主要措施
项目区主要为丘陵台地,沿黄景观防护林造林树种主要为杨树、刺槐和一些景观树种等,本身具备一定防火功能,地面枯落物分解快,与农田也相距有一定距离,群众焚烧秸秆导致发生火灾的几率很小,只要防火季节加强巡护、宣传,园区工作人员加强管护就可以避免火灾的发生,所以景观沿黄生态防护林设计时基本要考虑防火措施。
对绿化的针叶大树,其针叶枯落物分解较慢,容易在树冠下大量积累,是可能造成园区火灾的主要风险因子。防火季节,园区应加大防火宣传、巡护力度,加强火源管理,严禁在园区内抽烟、用火,将火灾风险降到最小。
5.2 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三门峡市林业和园林局设立了植物病虫害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均具有完善的检测设备和雄厚技术力量;同时,市园林部门也有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能够开展一些常见病虫害防治工作。三门峡市植保植检和森防检疫系统经过历多次植物(森林)病虫害大爆发的考验,具有较强的预测、预报和防治能力,可以为园区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项目建设不需再另行建立植物防治检疫系统,将园区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治检疫体系。项目建成后,管理部门应安排专门技术人员负责病虫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项目建设期间,重点是把好种植材料检疫检验关,杜绝带有检疫对象和其它病虫害的种植材料用于项目实施。当有病虫害发生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力量及时防治。
5.3 养护管护措施
项目植被以木本植物为主,林木管护是园区运营的主要工作之一。园区工作人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业务熟练;既要做好林木抚育工作、又要做好管护工作。项目机构要与园区工作人员签订养护责任书,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公园要与三门峡市森林公安局、林政管理部门加强联系,发现林木毁坏、被伐、被盗,实时上报森林公安和林政管理部门,以便及早破案处理。通过联系合作,使森林公安部门和林政管理部门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项目区林木保护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6 环境影响评价
6.1 环境现状调查
本项目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北区,东起会兴镇茅津渡,西至209国道,北起黄河淹没线,南至北环路,属于国家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湖滨区、陕县、开发区段一般保护区。项目区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台地,内存在着大量果园、农田,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当遇到强降雨或暴雨时,还常发生泥石流和围堰、道路坍塌现象,常对国家和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同时,大量泥土冲入沉积黄河内,将抬高黄河河床、减少水库库容,并影响着白天鹅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同时,由于项目区内存在大量果园农田,为保证其正常生长,每年都要开展施肥和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化肥和农药随地表水或地下水流入黄河,致使黄河水富营养化和农药含量增长,降低水质,影响人民饮用水安全,恶化白天鹅越冬栖息环境。从生态安全角度考虑,现有农田、果园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变农田、果园为林木植被,进而降低人为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是一个生态植被恢复项目,项目建成后对湿地保护和水源涵养均产生积极正面影响,不存在负面影响。项目区大气、水体、地貌、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特殊环境条件等,均适宜于项目建设。
6.2 项目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直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物对环境的影响,二是实施和管护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此外,项目实施也会对环境构成间接影响。
6.2.1 投入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6.2.1.1 种植材料
种植材料主要包括:树苗、花卉、草籽和水生植物等。种植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种植材料本身对环境影响;另一方面是种植材料本身携带病虫害,可能造成当地病虫害的大发生。本项目所采用的种植材料,大部分为本区域内的原生分布树种,从外地引进新物种很少,极个别外来物种也为经过长期实践证明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生态灾害的物种,因此种植材料本身完全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对于病虫害问题,要加强种植材料检疫工作,项目采用的种植材料均为经过严格检疫,不携带病虫害的材料,严禁从疫区调运苗木;并且,本地种植材料供应充足,从外地调运苗木数量有限。所以,通过严格检疫检验措施后,种质材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大。
6.2.1.2 农药
当病虫害大发生,需要喷洒农药防治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项目建成后,公园将和农业、林业部门合作在项目区建立一个植物病虫害监测点,配备专门技术人员常年开展病虫害监测工作,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病虫害发生时,本项目将首先采用营林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如需进行化学防治时,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降解快的农药。病虫害防治措施将以营林和生物技术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仅为一个辅助措施,农药使用量很少,对当地环境负面影响有限,且非常容易快速消除。
6.2.1.3 化肥
栽植林木和花卉时需要施底肥,底肥将采用农家肥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项目运营过程中,沿黄景观防护林和水生植物一般不用施肥,风景树、花卉尽量施有机肥,地形大多为平地或台地,施肥方式多采用沟施或穴施,一般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草坪管理中,可能要施一些化肥,但施肥量非常有限,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
6.2.1.4 建筑材料
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的石灰、水泥、沥青、石料等建筑材料,运输、堆放期间都要采取覆盖等保护措施,减少雨水冲刷和扬尘的产生。同时,这些污染对于工程建设项目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施工时间短、工程规模小并远离学校、医院和居民区等敏感地区,其污染程度正常情况下远低于国家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的允许范围。
6.2.1.5 丢弃物
主要指施工过程中,遗弃的包装用品,如农药瓶、塑料袋、饮料瓶、废纸箱等。项目要求每次作业后对剩余物实施集中回收处理,确保不造成对环境的影响。
6.2.2  项目植被恢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6.2.2.1 土地清理
由于项目区基本没有原生植被,主要为农作物和果园,防护功能差、生态价值极低,没有保留价值,除保留少量果树用于观赏外,全部清除后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6.2.2.2 整地
整地对环境的威胁主要来自新的水土流失。项目区大多为台地,坡度很小,整地多采用穴状整地,有坡度的地方采用反坡梯田整地,本身就是水保工程,并要求尽量减少对原有土壤结构的破坏,因此整地不会加重当地水土流失问题。
6.2.2.3 养护管理
6.2.2.4 养护管理对环境的主要威胁来自水土流失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主要活动为扩穴培土等。沿黄防护林林地杂灌木很少,基本扩穴、松土对原土壤扰动范围不大,深度有限,其抚育活动不会加重水土流失和降低生物多样性。
6.2.3  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对环境影响分析
6.2.3.1 扬尘
项目区道路、广场、给水工程、照明工程建设会产生少量扬尘。由于施工范围很小,产生扬尘量非常有限,在施工起风的情况下,采取一些洒水措施即可起到良好的降低扬尘效果,因此扬尘对环境影响范围非常有限。
6.2.3.2 施工噪声
项目将采用低噪音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施工区周围没有学校、医院等敏感区,距居民区距离也远大于200m,因此白天、夜晚施工都不会影响当地声环境。
6.2.4  环境保护措施
(1) 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充分重视对项目实施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项目建设单位应设立环境保护小组,制定本项目环境保护计划,并将环保工作体现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2) 病虫害检疫、监测措施。加强植物病虫害检疫工作,项目实施所采用的全部为经过相关部门检疫的无病虫害种植材料,严禁从疫区调运种植材料。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将外来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加强病虫害监测工作,林业部门在项目区设立植物病虫害监测点,发现病虫害发生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无论是沿黄景观防护林营造,还是景观乔木、灌木树种栽植以及观赏花卉的栽植,全部采用穴状整地,严禁采用全垦整地方式,坡地栽树应采用反坡梯田整地措施,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和扰动,将整地措施造成的水土流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项目区将通过景观乔、灌、草科学搭配方式,提高项目植被防护功能,减轻水土流失。
(4) 推广农家肥和有机肥。植物栽培底肥将全部采用农家肥和有机肥,杜绝使用化肥。运营维护期,主要林木、花卉追肥也将使用农家肥或有机肥,只有草坪可施用少量化肥。通过推广有机肥以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5) 推广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措施。病虫害发生后,积极采用物理、生物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当确需采取化学防制措施时,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降解快的农药进行防治。通过推广植物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减轻对当地的环境污染。
(6) 施工扬尘控制措施。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期间,对一些粉状建筑材料(如石灰、水泥),应在室内堆放;在室外堆放时应采取覆盖措施,尽量减少暴露时间,降低扬尘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
(7) 施工现场废物处理。项目建设单位元及工程承包单位元应与当地环卫部门联系,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生活废弃物,并对施工人员加强教育,不要随意乱丢弃物,保证工人工作生活环境卫生质量。
6.3 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项目区的环境条件、建设内容、项目建设与维护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和预期达到的效果,可对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做出如下的评价:
(1) 本项目为一个园林绿化项目,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产生没有负面影响,不会造成严重的污染环境后果,采取简单的防治措施既可取得理想防治效果。
(2) 项目生产中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治理措施比较经济、简便、实用,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并达到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3) 本项目从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是可以进行建设的。
7 征地与拆迁补偿
7.1 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址位于会兴镇茅津渡以西,至209国道以东,南接北环路,北至黄河滩涂。项目区总面积近200公顷。
项目所在区土地计划全部为永久性占地,326m高程以上耕地属于集体土地,归属于所在村委会;326m高程以下土地,按权属应属于国有,现在大部分属于村属林地,也需要对村民进行地上附属物补偿。
所征土地主要为326m高程以上耕地和326m高程以下滩地,耕地可以待农民庄家收获后统一征用,不需要进行补偿。当地村委会在326m高程以下私自造林的林地,可适当给予补偿。此外,所征用土地上还有一些临时厂房、看护房及养殖场等。
7.2 土地及附属物补偿标准
7.2.1 直接补偿费用标准
按照三门峡市征地赔偿标准执行。
7.2.2 间接费核算标准
(1) 勘测设计费:按直接费的2%计;
(2) 监测评估费:按直接费的2%计;
(3) 实施管理费:按直接费的3%计;
(4) 实物补偿预备费:按补偿费的10%计;
(5) 价格波动预备费:按补偿费的5%计。
7.3 补偿费用估算
项目共需补偿费用1000万元,其中直接费用7200万元,间接费用800万元。
8.投资估算
7.4 编制说明
7.4.1 编制依据
(1) 原林业部颁发的《林业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
(2) 国家计委、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
(3) 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文件及部分有关标准数据汇编;
(4) 在充分调查基础上确定主要原材料和投入物价格。
7.4.2 编制范围
本项目的投资估算包括:植物景观、园林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期的基准投资、间接费用和不可预见费。基准费用包括:①征地费;②植物景观费;④基础设施费(道路、广场、休闲设施、灌溉工程、照明设施);④间接费(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监理、项目管理等)。
7.5 编制说明
投资估算按初步确定建设方案,同时结合类似工程及河南省和三门峡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7.5.1 基本费用
本项目营林部分投资按分年度投入材料和劳务费之和计算;
土建工程以工程量清单方法、单价计价的形式进行编制。工程量清单是以实际完成的工作量为基数,按一定的计量单位计取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并考虑相应的规费、利润和税金,以此为单价进行估算。
材料与设备价格按现行市场调查询价进行估算。
7.5.2 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是指间接用于项目准备与实施的费用,包括待摊投资、无形资产、其它资产等内容,主要包括如下类别:
(1) 建设单位管理费:按工程费用的1.0%计算;
(2) 可研编制费:按工程费用的为0.2%计算;
(3) 勘查设计费:按工程费的2%计;
(4) 招投标费:按工程费用的为0.6%计算;
(5) 建设监理费:按费用的1.5%计;
(6) 竣工图编制:按设计费的2%计;
(7) 施工图审查及预决算审查费:按设计费的3%计。
(8) 质量监督费:按工程费用的为0.25%计算;
(9) 土地使用权及移民安置费:根据建设单位提供数据及有关土地政策核算。
7.5.3 不可预见费
不可预见费按基本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的5%计算。
7.6 投资估算与分年度计划
植物景观、园林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期的投资构成实际上主要分为材料(包括:苗木、有机肥、地膜等)和劳务两部分,在此分别按建设投资的设备购置和工程安装对待。建设投资估算与分年度计划见下表。
表8-1     项目分类别投资计划
序 号 指标名称 投资(万元)
  合计 建筑工程 设备购置 安装工程 其它费用
1 基本投资 28000.00 3060.00  1220.00  220.00  23500.00
1.1 征地赔偿 19000.00    19000
1.2 景区绿化 1500.00    1500
1.3 基础设施 7500.00 3060.00 1220.00 220.00 
1.3.1 景区主园路 1000.00 1000.00     
1.3.2 景区二三级园路 800.00 800.00   
1.3.3 广场 700.00 700.00     
1.3.4 给排水工程 500.00 80.00 370.00 50.00 
1.3.5 供电亮化工程 1000.00 180.00 700.00 120.00 
1.3.6 沿湖景观设施 300.00 300.00   
1.3.7 景区服务设施 200.00  150.00 50.00 
1.3.8 园林建筑 3000.00    3000
2 间接费 1960.00       
3 不可预见费 550.00       
总投资   30510.00       

7.7 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为30510.00万元,其中基本费用为28000.00万元,占91.7%(征地赔偿占62.3%,园林绿化占4.9%,基础设施占24.5%);间接费用为1960.00万元,占6.5%;不可预见费550.00万元,占1.8%。
7.8 资金筹措
本项目为政府公益性投资项目,项目资金由市财政筹集支付。
8.招标方案
为规范项目准备、实施活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工程质量,防范和化解项目准备和实施中的违规行为,特制定如下招投标方案。
8.1招标原则
(1) 严格遵循我国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原则和程序。
(2) 全面反映有效性、竞争性、公开性、公正性等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
8.2招标范围
招标范围包括:项目设计、实施监理和项目实施三部分。
8.3招标组织形式
本项目招标将采用建设机构委托有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组织招标。
8.4招标方式
本项目所有合同均采用国内竞争性招标(LCB)方式招标。
8.5招标计划
本项目招标将分为项目修建性规划设计、监理、施工建设三个招标合同。
8.6国内竞争性(LCB)招标程序
(1) 建设单位编制招标补偿。;
(2) 招标文件报批;
(3) 在指定媒体上刊登总招标通告;
(4) 发售招标文件;
(5) 接收投标书:在招标档发售之日起30日内,具有承担项目实施能力的法人或其它组织可以投标。投标人少于3个时将重新投标;
(6) 开标:招标机构主持开标,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由招标人委托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投标文件应最大限度的满足招标中规定的各项评价标准或者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要求,并且经评审价格合理;
(7) 评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管理法》的规定和程序进行;
(8) 评标结果报批:建设单位将评标结果报主管部门待批;
(9) 发中标通知:评标结果批复后,招标人即可向中标人发中标通知书,该中标通知书具有法律效力。若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10) 合同谈判:自中标通知书发出15日之内,招标方与中标人启动项目合同谈判,并草签合同;
(11) 合同草稿报批:中标人将合同草稿报主管部门待批;
(12) 签署合同:合同草稿批复后,中标人即可与中标人签订书面合同;
(13) 执行合同:双方合同签订后,即进入合同执行阶段。合同执行期间,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合同肢解后转让他人。
10.项目组织管理
10.1项目管理机构
10.1.1项目实施办公
本项目是一个全市关注、全民关注的项目,项目实施成功与否,与全体市民的利益密切相关,投资大、敏感性强。为切实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项目准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2011年三门峡市成立沿黄半岛景观带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由市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和园林局、土地局、水利局、河务局、审计局、陕县人民政府、湖滨区、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准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审定重要项目和招标合同,监督项目实施。
领导小组在市林业和园林局内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前期准备、规划设计、征地拆迁、施工招标等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下设工程技术组、计划财务组和后勤组三个内设机构。项目管理办公室将配备高素质的工程、管理、财务、档案、后勤等技术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事务。具体负责项目的准备、工程管理、财务管理、招标、质量管理、竣工验收等日常工作。项目管理机构结构见下图。
 


图10-1    项目管理机构图
10.1.2专家指导组
为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帮助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在项目办下设专家支持组,主要由与项目准备、实施相关的专业部门专家组成。专家支持组是为项目的准备、实施提供技术支持的非常设机构,不属于项目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给予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及承办单位权威性的咨询,代表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检查、监督项目的实施,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革新、创造、新技术推广提供有益的建议。参与设计方案的评审、评标、进度与质量检查和项目竣工验收等工作。
10.2项目建设保障与管理措施
10.2.1政策保障
本项目是一个纯生态工程项目,其生态和社会效益突出。工程的实施与改善市区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涉及面广、影响深远,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土地、劳力投入。因此,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将在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政策倾斜。
10.2.2工程管理
项目实施将严格按照工程项目施工程序和标准进行施工,做到先设计、后施工,并实行施工员负责制。同时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坚持一个工序检查合格后再进入下一个工序。为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标准按进度计划安排的工期完成。建设期制定以下管理措施:
(1)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要对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