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追求美好人生

发布: 2022-11-25 11:10:05   阅读: 次 【   

一、接案

(1)案例背景  

1、基本信息:  

案主: 陈 女士  性别; 女,1974年5月出生,初中没毕业,未婚,无业,父母健在,无兄弟姐妹,与父母同住。                                

2、背景资料:  

案主父母均为工人,家教甚严,对案主的期望很大。初中毕业前,与同班一位男生,关系走的很近,被母亲撞见一起散步,误以为早恋,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加上班主任的严厉批评,案主的情绪受到影响。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加上几次测试成绩不理想,开始自卑,自闭,精神也开始变得不正常,出现了一些怪异行为。父母觉察后,在1986年开始陆续到各大医院就诊,确诊为因此次精神刺激,导致精神分裂。开始通过药物治疗,并间断的住院治疗,直到1989年开始,才靠药物控制病情,维持较稳定状态。  

二、预估  

社会心理学认为青春时期的他人导向,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期间家庭父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案主的自我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缺乏和对父母权威性的依赖,父母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对案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案主问题分析:  

1、发病前,案主在短期内遭受了多重的打击,平时表现出的自言自语,时而沮丧,时而傻笑,说话的内容分散不连贯,喜欢紧紧拽着旁人的胳臂不放。  

2、初次发病,被迫停学,突然变得眼神散漫,失去活力,以一种僵直的姿势维持数小时甚至一天之久,别人和她说话她也从不搭理,行为呆滞。  

3、经过医院精神治疗后,案主获得临场痊愈,但在一定诱因之下再次复发。而且,之后发病的症状更为严重。如经常呆在家里很多天不出门,甚至不吃不喝;对什么都不管不问;对家人不言不语;表现出违拗行为。  

三、计划:  

1、服务目标:  

协助案主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活动机会,提升个人能力;改善母女关系,改善案主内向封闭的性格,促进其更快融入社会。  

2、服务策略:  

(1)收集并研究资料,了解案主的生活状态、主要问题,建立专业关系;与案主进行交谈,改变幻想中不现实的想法,帮助其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弱点,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2)与案主的母亲进行沟通,缓解家庭气氛,让其认识到事事替女儿包办,对女儿一味地埋怨,不利于案主的精神康复。  

(3)提供案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邀请案主参加康复活动,增强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使其性格逐渐开朗。  

(4)根据案主的个人特点和能力,鼓励她走出家门,寻找机会,结交一些同辈群体,使她能够独立地走向社会,而不是一味依靠社工的服务。  

(5)回顾整个过程,巩固几次服务的成果,对案主及其家人的努力予以表扬和鼓励,并做好跟踪服务。  

四、介入  

(一)情感重建  

1、家庭:她的自尊心、虚荣心都受到了极大地打击。妈妈很担心,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案主将来会很麻烦,所以急切需要社工的帮助。社工认为对案主最好的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把案主送到社会接受锻炼,培养案主的兴趣爱好,挖掘案主本身的潜能。  

2、情感:在青春期时,男女生之间正常的交往没有得到理解,反而遭受到家长的指责,同学的窃窃私语,老师的批评。情感上的被压制、被打击,以及为众人羞辱的愤怒情绪,让她将种种遭遇无限放大,最终发展成了精神分裂症。  

3、性格:案主在患病之前自尊心很强、人长得漂亮心气很高,学校成绩很好,导致她无法正确对待人生的种种失意;又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权威之下,形成一种表面唯唯诺诺,但内心抗争的性格,这也表现在发病中将这种叛逆的心理表现为违拗的行为。  

对于案主的康复,在精神分裂疾病的急性发病期,着重控制案主的精神症状;在其精神症状逐步得到控制以后,进行心理治疗,疏通心结,恢复病人的自制力和社会功能。  

(二)认知重建  

心理治疗:由于案主的精神疾病不是由于器质问题或服药引起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积聚的大量的压力和挫折无法疏通造成的。因此,针对案主发病之前的生命事件和心理波动,社工给予积极关注。  

社会关系失调的压力,正是案主发病的诱因。究其根本,还是案主的性格所致。正是她要强、要面子的虚荣心理让她无法正确看待这一系列的打击,再加上家庭环境的高压和父母亲朋的不理解,导致她精神瞬间崩溃。所以,在后期康复的过程中,社工通过心理辅导等方法,帮助患者认识压力、缓解压力,积极地对待生活和挑战。社工帮助患者找到生活的兴趣和乐趣,让她投入到一个全新的生活中去。  

同时,父母为此在江桥购房,搬迁落户江桥。案主情况得到江桥社区的支持和同情,社工与案主的家属积极沟通。要求父母亲朋转变对案主的态度,对她多一些关心和关注,少一些责备和不满。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给她以心理上的支持,这对案主病情的恢复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服务过程  

案件来源于“社工发现”。第一次接触的方式是社工通过电话联系到案主本人及其母亲的。一开始案主母亲对社工介入表示怀疑,但在她和案主收看了当晚电视台播放的社工专题节目后,主动来社工点找社工寻求帮助,社工通过电话约定上门服务。  

首次面谈时,案主单独在家,社工发现案主由于长期呆在家中,眼神略显呆滞,对社工的到来表现得非常拘谨,说话吞吞吐吐。社工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社工聊到她的兴趣爱好时,她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社工顿时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社工尝试引导案主参与到一些活动中来:  

1、让案主参加社区居委各项活动进行正常生活,使案主融入集体,与辅导老师保持联系,多关注、鼓励案主,使案主感受到被重视。曾去阳光之家服务过;还去白玉兰饭店洗碗(由于怕杀活鱼而回家);今年在居委王书记的指导下教会她绣十字绣,于是案主闲来就认真做十字绣,当案主把绣好作品送给别人时,很有成就感,社工还让案主参加社区、居委力所能及的工作。  

2、案主现在每天早晨6点到7点,跟江桥二村的中老人一起做操早锻炼,7点半到9点半跳舞,闲来与中老年人一起进行语言沟通;利用江桥万达广场溜冰场地的开发,案主每天下午与同伴到万达广场去溜冰;双休日休息。生活开始充满了乐趣。  

3、在残疾人协会和社工的帮助下,周围的人也改善了对案主的态度,使案主感受到生活在公平、爱的环境中。案主与他人的关系开始变得融洽,表现为用有礼貌行为与他人交流沟通。  

五、评估: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虽然案主行为也出现过反复,但在社工的精心指导和服务下,针对案主的兴趣爱好,利用社区活动扩大案主的视界,让她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案主进步很快,与社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案主的进步,大家都有目共睹。经过长时间的康复辅导,案主懂得将一些文明礼仪在生活中运用。将绣好的十字绣赠送给一起锻炼的老人作生日礼物,能主动找伙伴们一起溜冰玩耍,扩大了交往圈子。  

六、结案  

服务前后,案主的性格明显改变,社工通过心理辅导等方法,缓解了案主与母亲的关系、缓解了家庭气氛,案主不再像从前那么自卑,能够走出家门,踏入社会寻找工作,回到社区找到了生活的兴趣和乐趣,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  

在评估之后,社工认为本案计划中的目标基本达成,案主能积极参加康复活动,愿意与大家交往,并在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性格也逐渐开朗。案主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能力也有所提升,所以决定结案。  

根据案主的个人特点和能力,建议社工尽可能鼓励她走出家门,寻找机会,结交更多的人群,使她能够独立地走向社会,感受到生活在公平、爱的环境,不再依靠社工的服务。  

七、工作感想:  

1、案主周围人的态度要一致,包括案主的家人和志愿者以及社工,不能把辅导案主看作是社工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应有辅导意识,不能应付了事,否则案主又会回到以前幻想之中的环境。   

2、加强辅导的康复的力度,建立的规则要严格遵守,这样也促使案主养成一种合理有序的生活方式。  

3、加强与案主家人的联系,向家人提供正确的心理疏通和康复指导,使案主的家人明白要改变对案主的一贯态度与做法,家人是案主接触时间最长,也是对案主的行为影响最大的资源,家人应积极配合社工让案主参与康复的训练。  

4、加强与志愿者和社工之间的联系,尤其在了解案主的个性与针对个性进行正确引导方面给予提供方便,使案主摆脱心灵的迷惘,走出心理的峡谷,这就需要长期对案主进行心理疏导及精神康复训练。  

5、选择合适的志愿者,尽量避免频繁更换志愿者,使案主感受到的是心理上的关爱,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