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布: 2022-12-02 13:10:06   阅读: 次 【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上)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胜利闭幕,这次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一次进行的全面的规划和部署。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这就要全面地推进改革来解决我们前进中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对坚定不移的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又一次做了规划和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人民发展民主、健全法制的唯一的正确道路。
下面我想围绕怎样理解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怎样坚定不移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我们党怎样更好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第一个部分当前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我想它是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的。
(一)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
第一点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政治动力,党的十八大在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建设的目标追求的时候特别强调,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应该看到我们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也不能不指出,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我们的经济建设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对外出口作为主要动力,而对扩大内需认识不足。
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出现以来,事实迫使我们不得不调整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由原有的投资拉动型外贸出口依赖型,转移到扩大内需上来。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转变过去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换,这就要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我们这个国民经济技术装备真正能走到世界的前列,使我们能够占据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中华民族长治久安在经济发展上长治久安才会充满希望,但是必须看到无论是进一步扩大内需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不只是党和政府一家的事情,它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和共同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利益,必须有全体人民积极尽心参与,心悦诚服的支持这场转变,我们的经济转型才能够顺利健康的实现。所以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些重大项目的确定、一些重要资金的投入和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应该而且必须让全体人民知道,在倾听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民主的方式科学的方法进行最后的决策,保证我们的经济转型真正能够在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上顺利健康的向前发展。
从这一点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在的客观要求,发展民主健全法制,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推动。
第二点,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毫无疑问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党和人民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遵循人类经济文明的普遍要求和客观规律。
比如说必须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尊重价值规律、讲求竞争规律;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坚定不移地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原则。那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整个社会将走向共同富裕,没有这些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西方的市场经济应该更加追求公平和正义,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但是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在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刚刚走过十多个年头,由知知不多到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必须看到系统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没有在中国大地上全部有效地建立和发展起来,当然它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远远没有到位,还不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比如说市场经济,对它的主体的要求就是经济自由。而经济自由就应该享有政治自由,通过政治诉求,政治活动表达经济主体的利益要求,维护自己应当维护的政党权力。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政府只能转换,但是没有得到完成。们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全部到位。
由此一来造成政府在某些方面管制过多,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这样就造成经济主体在市场中自由的翱翔没有充分的得到体现,比如过多的行政审批制度,复杂的市场准入制度,这都导致了经济主体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得心应手的进行遨游还不可能完全的体现,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由计划走向市场这个转变本身就是艰难困苦的过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公有制是元,多种经济是样,一元多样这样一种经济格局,必然大致经济主体多样化。
我们看一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工人阶级内部在发生分化,农民阶级内部也在发生分化,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这些新的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毫无疑问是发展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应该成分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它在另一方面必然导致原有同一个阶级的内部成员发生分化,它所处的社会地位发生分化,它的利益要求发生分化,它最后的分配结果也发生了严重的分化,而这必然导致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这些矛盾基本上都是人民内部矛盾。
比如说先富阶层和社会弱势群体之间肯定是有矛盾的,但这个矛盾不是内部对抗性的敌我矛盾,而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在人民内部出现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矛盾,怎么解决这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民主和法制,民主就是按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决定。它维护多数人的意志,同时要注意保护少数人的要求。
民主和专断独裁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按照事先既定的规则,少数人的自由平等权力,一旦按照多数人的意见进行决定之后向多数人进行让步,这种让步是根据事先的制度、规章和程序来确认的,所以民主跟专断独裁一个最大的区别,专断独裁是少数人剥夺多数人的权力。而民主是按照事先既定的规则少数人的权力向多数人让步,所以和独裁专断比较起来,民主是一个更比较好的解决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的一种现代政治生活方式。民主不能保证最好,民主不能通向客观真理,因为民主是按照多数人意见办事,而多数人未必能够掌握客观真理,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民主只能保证按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决定,所以就这个意义上而言,民主并不能保障最好,它只能防止最坏,它防止的是一个人说了算,少数人说了算,它维护的是多数人说了算。而多数人的意愿代表了一个社会成员的主流:主要的潮流、意志、声音和利益群体。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毫无疑问应该用民主来调整人民内部的矛盾,用法制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要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毫无疑问必须而且应当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进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一再强调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说有些地方直到今天还在搞重复建设,盲目地铺摊子上项目,是因为现有的行政区划还不科学合理。
记得党的十七大之前,我随一位负责同志到东北去调研,一出山海关就进入东北某一个地级市,这个市的领导班子当时在长城脚下接我们,然后上了车以后直接就奔海滨,这个市正在上马一个海港,填海造田,热火朝天,因为当时李克强同志还在辽宁当省委书记,他提出要建设环渤海应该圈,在海制上下文章。
在海制上下文章是对的,问题是怎么下,而第二天到了另外一个市,这两个市之间陆路距离50、60公里,在这个市的头一件事也是带我们去海港。这第二个城市的海港已经建设有7、8年了,基本上投入使用但还不完善,两个城市之间的海港隔海相望清晰可见,而且我想在它西边有河北的秦皇岛港,东边有辽宁的营口港、大连港。这两个市之间需要这么多的港口吗?有这么大的货物吞吐量吗?为什么两个市不能够搞经济协作共同开发一个港口呢?后来我问了一下,不是说没商量过,没有谈成。原因在哪里呢?利益怎么分配,最后这个海港的政绩成果算是哪个市的,这就从反面告诉我们,或者在一定程度提醒我们思考,我们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区划远远不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要求,必须改革。
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一些地方的同志还不得不到中央机关“跑部钱进”,不跑钱进不来,项目要不到,资金拉不来。我们深刻地思考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还不科学、规范和合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通过改革来进一步理顺调整能行吗?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同志盲目的追求GDP发展指标,而没有把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这不能怪这些同志们,是我们的体制机制有问题,我们的干部选拔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还没有充分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是过去那种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恶性循环来识别干部和选拔干部,我们的干部管理体制不调整、不选拔、不改革能行吗?
(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应该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客观需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历史进程中面临的最艰巨最复杂的任务。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主观对世界认识的结果。文化既是人们主观改造世界的行为,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积累,是新文化的进步和对旧文化的扬弃,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社会历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制度的变迁、体制的改革并不难,而文化的改造却最为艰难,但是中华民族要走向现代化,仅仅有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而没有文化现代化,这个民族真正走向现代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个人认为阻碍和影响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最大的阻力,是文化上的问题,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没有认真加以扩充,对传统文化的糟粕我们有些同志还当成宝贝。对西方文化要么就是照抄照搬,全盘西化,要么就是盲目地进行抵制,而不会科学合理的吸收其中具有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所以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任务非常艰巨,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一,它要求通过民主的建设法制的发展为先进文化的进步提供必要的政治保障,一个社会大家不能够思想自由,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文化的发展和创造,不能用政治对文化的进步给予必要的保障,一种先进文化的建构也同样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一个社会提供比较好的政治氛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里尽快的成长和发展起来。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之所以要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毫无疑问是因为它是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呢?
第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破解当前社会矛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的改革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经济建设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我们的GDP发展指标前些年一直在两位数增长,即使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出现以后,受此影响直到今天经济发展的步伐放缓,经济增长的数字仍然在7%、8%之间,人民生活水平和过去相比确实相对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这些道理我不用说了,同志们都会亲身感受。但是为什么大家现在各方面都不满意呢?就是没有得到利益的和获得利益的都不满意,相当一部分人是端碗来吃,又放下筷子骂娘,原因就是我们的改革现在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矛盾困难问题一下子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从计划走向市场,从传统进入现代,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变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它伴生着矛盾和问题。 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计划的痕迹还没有完全清除;市场已经走入我们的社会生活,但还没有完全到位,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的出现和产生是在所难免。比如说大家都看到人们普遍关注、甚至有意见的社会分配重大差别问题,现在党的队伍一部分干部严重的腐败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社会保障体制应该扩大又没有实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党和国家一直非常关注,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把这些问题提了出来,作为要破解的重要任务。但是解决起来是相当艰难的,而人民群众不满意,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涉及到人民群众怎么看待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破解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同样需要改革来进行,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来进行。
比如说解决社会分配差别问题,应该吸收全体人们群众参加的,应该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见,分配改革的方案不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不用民主的方式进行协商和协调,不能获得各方面的认可和满意,那改革就不能够获得成功。
我们解决腐败问题,各种措施都应该采取,但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尽快的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我们的权力是监督有余而制约不足的,正因为对权力缺乏制约,在涉权的时候怎么样制约,在权力运行的时候、在权力运行的结果上怎样进行制约,没有一个比较好的体制和机制。
要建立健全这个体制和机制,除了党和政府制定一些制度和法律之外,最重要的是“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让人民群众监督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就不敢懈怠”,这是毛泽东当年在延安和黄炎培先生说过的话,这个话直到今天仍然有它价值和意义。所以解决腐败问题,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支持,同样是不可能完成严惩腐败的任务。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机制、就业问题、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和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问题,都应该听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尊重他们的呼声,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体现和落实在实处,所以进一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也是破解当前社会矛盾的客观需要。
再一点就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特别强调要适应社会新的社会历史实际,改革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同样又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迫切需要。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就是由原有传统的政府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逐渐转变为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和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结合和统一起来,创造一种人民群众同党和人民政府紧密团结,一道共同来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管理机制。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过程就是发展民主健全法制的过程,就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所以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充分的得到体现。还有很多原因,由于时间所限,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
二、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现在讨论第二个部分,就是要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所谓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一个国家原有的基本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对其中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进行改良和维新,政治体制改革不是社会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暴力的行动,而是在一个社会内部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它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新历史要求。
在当代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定正确的方向是什么呢?任何一个事物如果没有方向就没有灵魂,就会走到相反道路上去。党的十一届三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十二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直到今天的十八大,在政治建设上,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始终贯彻一条红线,那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应该说是党的十七大总结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30多年的历史经验,在深刻思考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正确论断。它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呢?先看一下,或者说先考虑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学术上说,所谓政治发展道路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变迁中的目标和方向。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不同国家政治发展的道路也不同。举一个例子,大家想一想,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治主义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资产阶级资本家高扬起来,在政治上高扬起来的进步旗帜就是主权在民,就是代议制民主。就是权力必须得到制约和制衡,但是革命胜利以后在欧美各个不同的国家之间,为什么建立的社会制度和构造的政治模式却从来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比如说同样是代议制民主,英国就是君主立宪制,它保留了一个女王直到今天。而美国、德国和法国就是彻底的民主共和制。而同样是民主共和制,大家知道美国就是典型的三权分立下的总统制,法国是半总统半内阁制,瑞士是委员会制大家都知道,这个委员会七个人轮流做庄。欧美国家走过的政治发展的道路,它建构的政治制度的模式都不是完全一样,这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发展、政治变迁的道路,在遵循人类政治文明共同要求的前提下,只能从自己的国情实际出发,走有自己本国特点的政治发展道路。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30多年艰难困苦的探索,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特点
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它有哪些内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就是在这一部分里面我们着重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正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所概括的那样,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则和核心所在,我个人认为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东方和西方在制度属性上在阶级属性上肯定存在着差别,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它的民主形式,它的法制建设确实应该看到几百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直到今天这个民主政治的本质仍然是金钱政治,就谁拥有金钱谁就能控制这个国家的政治方向,这是不争的事实,连西方人自己都承认。社会主义中国应该说它的民主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最大的可能。但是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需要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没有完全体现好主权在民的原则,为什么?现有的社会主义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些国家里,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所以小平同志当年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搞清楚。”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们多少搞清楚了一点,但是也不可能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现在就完全到位了、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全部问题。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国家道路相当艰难,在这些国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就更加不易。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民主法制的道路上出现过问题,走过弯路,我个人认为在所难免。
我们现在还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只能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所以社会主义同样面临着怎样把主权在民的原则坚持和贯彻到社会政治生活领域最彻底的问题。但是必须看到,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民主法制建设上和政治发展道路上,一个最大的区别和不同,就是我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一党领导长期执政,这是我们同西方敌视的发达国家政治势力以及国内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之间斗争的核心和焦点问题。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进步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一部分人认为不需要,应该把西方的多党制、多党竞选和议会民主搬来,而社会上的多数成员认为在中国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
我们不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执政地位它的历史合法性来源,我们就分析今日的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谁启动的?是中国共产党。3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和进步,是别的政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的吗?不是。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广大干部。
毫无疑问,我们的自身建设、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还存在着不适应历史需要的地方,所以才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地加强自身的建设,使党真正适应和肩负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重任。但是在当代中国不能没有党的领导。我们看到中国的改革正处在一个攻坚期深水区,各种矛盾纷纷出现,各种问题此起彼伏。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没有一个善于综合各种政治资源平衡各种政治矛盾的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这场社会转型、这场改革是不可能顺利健康完成的。而这场改革一旦夭折,这场社会转型一旦发生重大扭变,整个民族都要陷入新一次的灾难之中,这不是危言耸听。每一个有理性的朋友都可以自己去思考,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的政治领导核心,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还有任何一个政治力量能够取代中国共产党吗?中华民族的精英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里面。
民主党派民主人士都有一些政治精英社会精英,但是我们看一看主要精英在共产党这个队伍里面,中华民族的希望仍然在共产党的身上,所以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发展民主健全法制的必备条件和基本前提,离开这个前提来谋划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认为都是不可行的,不真实的。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我们过去强调党的领导过多,而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视不够,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是民主法制靠向党的领导,而是党的领导必须靠向民主和法制。
正是这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中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机统一不是三个东西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良性互动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党的领导就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就是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党的领导同时又是依法治国。它是这样的逻辑结构和价值取向,实现这个原则、这个理念是相当地艰难。这话好说,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上嘴唇下嘴唇一碰就出来了,但怎么实现,好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要做好这件事,就进入到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第二点,就是要坚持具有中国自己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四个制度中最根本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这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的取向,一个体现选举民主,一个反映协商民主,把两者统一起来,结合起来互为促进,这是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