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准确定位科学发展2

发布: 2022-12-09 10:40:07   阅读: 次 【   

江川县江城镇地处滇中腹地,一镇跨两湖,处于抚仙湖、星云湖的核心区域,是玉溪“三湖”城市群的中心地带,素有“滇国故里、高原水乡”的美誉。自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建城以来至今已有378年的历史,是江川县的老县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2001年,江川县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原龙街镇、江城镇、翠峰乡撤并为江城镇,现镇域面积222.67平方公里,辖20个村(社区)、119个自然村、132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70843人,是江川县地域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和副中心城镇,玉溪市域东部的重要城镇。1997年,被列为省级文明城镇示范点;1998年,被列为国家农村小城镇经济发展建设示范点;1999年,被中央和省文明委评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2004年,被列为省级小村镇建设试点;2005年,被列为云南旅游小镇建设示范点;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发展和改革试点小城镇;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现代农业型特色乡镇。  

一、江城城镇建设的主要做法  

1、科学编制规划,高起点发展小城镇。为制定科学的集镇发展规划,江城镇坚持“标本兼治、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贯彻“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立足江城经济发展综合考虑,突出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的重点城镇,市域东部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江川县县域副中心城镇,以发展新型工业、旅游业、现代农业为主的具有田园风光的综合性生态集镇的性质,确定了“滇国故里,水乡江城”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将江城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居住条件良好,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兴旺,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发达,辐射能力强的具有田园风光的生态旅游集镇”的总体目标,并始终坚持把“生态立镇”的理念贯穿小城镇发展的全过程,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把中心城区、孤山景区、龙街片区、翠峰片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形成“两线连四区”的布局结构,构成了科学合理、左右连接、各具特色的集镇体系。为了集思广益,促进发展,突出历史文化,体现“一线连两城”的山水特色,江城镇投资70多万元先后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玉溪市城乡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苏州科技学院城市设计研究所、云南铭辉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城镇建设进行了规划和修编。先后完成了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城镇建设特色规划、城镇建设消防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古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明星村退房还湖旧村改造规划、小马沟退房还湖旧村改造规划等的编制,为建设高质量的集镇发挥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2、严格实施规划,高标准管理小城镇。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坚持抓好“两证一书”(即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许可证、选址意见书)的审查及发放,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小城镇各项工程建设。规定凡在新区建房的,一律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办理有关手续,统一提供设计图纸、统一平整宅基地、统一施工管理,并做到建房政策公开、宅基地划拨公开、操作程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坚持没有详规不实施,图纸未经审批不放线,要求各类建筑物在施工前必须将建筑效果图送请镇城建办审核通过后方可施工,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坚决杜绝不按规划盲目建设的现象发生。  

3、完善基础设施,高品位建设小城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群众主动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在建设资金筹措上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小城镇建设,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城区面积由原来的0.69平方公里扩展为现在的1.29平方公里;投资310万元,对振兴街、东大街、文星街、环城西路、环城北路和启文路道路进行了硬化和改造,共建成街道5003米;投资183余万元,新建江城客运站;投资130万元完成东门农贸市场的新建工程;投资112万元,对集镇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植树649棵、种植草坪1063.9平方米,绿化总面积4310平方米,安装街道路灯89杆、116盏,铺设人行道地砖5210平方米,街道已完成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成下水道排水管网6747米,公厕6个,增置环卫保洁车辆3辆,城镇水、电、邮政、电信、市场配套设施功能逐年增强;投资573万元,建设总占地37亩的农贸市场3个,供水站日供水1100立方米,投资10万元进行了文星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投资1300余万元,对文星阁周边旧城改造民房拆迁安置工程,安置新建占地面积达60亩的2个南北生活小区,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功能,极大地方便满足了群众生活需要;投资4000余万元修通江城—抚仙湖大道,实现了“一线连两城”的城镇规划设想。  

二、取得的成效  

围绕打造现代农业型特色乡镇和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名镇的目标,江城镇以实施特色小镇建设的抓手,依托“两湖”这一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全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推动了江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1、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7.85亿元,比2005年增长28.5%;农民人均纯收入6422元,比2005年增长92.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1 亿元,比2005年增长857.4%。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4︰57︰19调整为36︰29︰3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加切合江城的实际,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始终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围绕保民生促增长的目标,先后实施了烟田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修建渠道221件109132米,机耕路11483米,新增灌溉面积1.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64万亩,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牢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基础。2011年交售烟叶290.3万公斤,烟农直接收入达5613.3万元;蔬菜产值达0.93亿元,花卉产值1.1亿元,畜牧业产值1.7亿元,农业总产值达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03.2%。  

3、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古滇青铜文化、渔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三山(野牛大山、孤山、李家山)两湖(星云湖、抚仙湖)两文化(古滇青铜文化、鱼文化)”、“一寺(碧云寺)一河(玉带河)一古城(江城古城)”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旅游业的影响力、知名度、带动力不断提高,游客接待量从2005年的75万次提高到145万次,增长86.7%;三产业增加值从xx亿元提高到xx亿元,增长117.5%;文化旅游业成为江城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高端无碳的旅游开发项目九龙晟景、仙湖锦绣落户江城,明星、小马沟退房还湖旧村改造稳步推进,成为江城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立了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双重考核”机制,落实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编制了《江城镇环境规划》,提出了建设国家级生态优美镇的目标。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一退够、二调优、三保护”战略措施,加强“两湖”治理保护,“十一五”期间,抚仙湖径流区投入710万元,完成了孤山风景区、庄子村、退塘还湖管网配套及生态修复工程;星云湖径流区投入640万元,完成退塘还湖、海门村等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工程。先后完成抚仙湖退塘还湖66.7亩,星云湖退塘还湖530亩,建立起牛摩河、隔河等湖滨带8.2公里484.7亩、抚仙湖西岸3000米湖滨带;建设“三位一体”沼气池7459口、田间沤肥池1612口,人工造林3.3 万亩、退耕还林9825亩、珠防工程1.3万亩、防护林1.6万亩。投资7037万元,建成处理规模10000t∕d的星云湖北片区污水处理厂;投资210万元,建成孤山风景区垃圾转运站,并对孤山风景区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技改。实施人居生态环境绿化工程,栽种绿化树木14112株,绿化道路51.8公里;投资1200万元,建设垃圾池(房)274个,公厕205个;开展测土配方施肥3.2万亩,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2007 年,江城镇通过省级验收,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三、近期即将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建设项目  

1、开发建设文星阁片区。投资3000余万元,对文星阁片区进行更新改造,目前项目土地正在挂牌出让。  

2、建设江城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计划投资130万元,建设集休闲、娱乐、健身、文化、学习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场所。  

3、改造南北大街道路、电网。计划投资1100万元,对南北大街道路、电网进行改造。  

4、修建启文路西段道路。计划投资400万元拆迁安置住房7户,新建水泥道路3600平方米。   

5、建设江城文化广场。计划今明两年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江城文化广场。  

6、建设环城南路、北路。计划投资100万元完成环城南路东段长150米、宽16米的水泥道路新建工程。投资170万元完成环城北路东段160米,宽30米路基工程及长500米宽30米的路面硬化工程。  

7、华怡别苑、华怡雅苑房地产建设。今明两年投资5000余万元,对两个房地产项目进行建设。  

8、协调配合开发商加快华怡别苑、蔬菜冷冻加工项目的建设速度,为解决商住问题和广大农户发展蔬菜业提供服务。          

9、大力推进小马沟退房还湖旧村改造项目破土动工。目前项目已完成土地、环评等各项行政审批,正在积极筹备供地挂牌工作。  

10、大力推进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水利设施,完善渠系配套,推进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水利设施,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利化程度。计划投资640万元,更新改造龙街、翠峰片区供水管网12.5万米,新建水池500立方米、300立方米水池各1个,解决供水设施尤其是供水管道老化,水管滴漏严重的问题,有效保障群众的生活用水。  

11、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继续推进“仙湖锦绣”项目建设、完成九龙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建设、做好天湖国际化工天湖湾项目、远洋国际培训中心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工作,以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大发展。实现抚仙湖的全面保护、绿色特色产业发挥经济结构的主导作用。  

12、抓好烟草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继续抓好“红塔庄园”烤烟专业种植,提高优质烟比例,为烟农创收。  

四、存在的问题及需上级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  

2、城镇管理人员、经费不足。城管人员编制和经费不到位,环境卫生管理缺乏专门的机构,专业设施配置不强,工作开展难于深入,土地、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以及流动人口管理等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  

3、市场发育程度低,虽然建设了1个交易市场,但是规模偏小、功能单一,尚未形成特色市场,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临近县农业人口的吸引力不足,还需要在深层次上加于挖掘。  

4、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完全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不强。。  

5、软环境建设还需加强。文化氛围不浓,缺乏文化推动力。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传统还不够充分,城镇文化底蕴表现还存在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恳请上级部门帮助解决以下问题:  

1、加大资金投入。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资金的补助,尤其是对基础设施配套费的补助,对重点工程进行立项,加快特色小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抓好政策落实和制度创新。加快小城镇建设政策配套,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走内涵控潜、集约用地的路子,确保小城镇有限土地发挥最大效用。  

3、整合文化资源。建议加大文化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充分挖掘江城镇的文化资源,把旅游业、服务业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力争通过3至5年的建设,把江城打造成省级旅游名镇。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对需进行过境公路改造的乡镇,由地方负责组织实施,交通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优先解决镇域内过境公路路面硬化和占路为市的问题;加强饮用水及其水源地的保护,改造和完善乡镇供水设施,对在收取的水资源费,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外,其余全部留乡用于水资源规划、保护及相关水利设施建设。  

5、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协调和激励机制。住建部门应与交通、土地、水利、环保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土地、市容、交通、治安、社区管理搞好综合协调,特别是要加大环境管理机制。建立小城镇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制定特色小镇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对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进行评比,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激励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进程。  

6、在集镇范围内,土地出让后,土地纯收益金全额返还镇财政,用于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