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四篇

发布: 2022-06-12 11:50:33   阅读: 次 【   

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发生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也称为环境,更多称为心理环境,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4篇

第1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考查一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仔细想一想,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1)植物不进行呼吸,动物进行呼吸。()

(2)植物不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3)每个生物个体,一生中都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维持生存()

(4)所有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都一样。()

(5)一棵小树经历风雨,长成参天大树,是它的生长过程()

(6)秋天到了,小燕子成群结队飞回遥远的南方过冬,这是它们主动适应环境,有利个体生存和物种延续。()

(7)病毒是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

2.在潮湿、温暖的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干旱地区多,这说明常决定生物的分布;

3.民歌中唱到“种下一粒子,发了一个芽”,说明生物()

A、需要营养B、是变化的C、能生长D、能繁殖

4.生物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能够影响生物的生存,例如,当熊猫生活区内的箭竹数量因为开花而大量枯萎时,熊猫的数量就会减少。原因是:()

A.阳光太强B.不能及时有效隐藏起来

C、缺少充足的食物D、空气太干燥

5.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作法错误的是()

A修改假设B、修改实验数据C重新进行实D、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

6.夏天到了,百花丛中,蝶舞蜂飞,令人心旷神怡,如果赶上阴天下雨,你会发现在花丛中很难找到蝴蝶和蜜蜂的行踪。请你分析主要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天气条件下昆虫很少活动。()

A.风力大B.阳光少C.温度低D.空气潮湿

7.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A.蛇在冬季会冬眠B.春天到来了,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

C.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D.蚯蚓在土壤中钻穴可以耕松土壤

8、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牛吃草B、蝌蚪长成青蛙C、北风吹,雁南飞D、铁生锈

9、在温暖潮湿的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比寒冷、干旱地区要多,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植物B、阳光C、土壤和空气D、水和温度

10、下列是大家熟悉的物质,其中有生命的是:()

A、杨树B、恐龙化石C、高度一直有变化的喜马拉雅山D流动的水

11、人类生活所需要的食物,主要来源于生物,但也有来源于非生物的,如()

A、牛奶B、矿泉水C、鸡蛋D、水果

1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B、阳光C、土壤和空气D、温度

13、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而草履虫能趋向牛肉汁,这说明生物具有()

A、生长现象B、应激性现象C、繁殖现象D、遗传现象

14、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A、缺肥时植株矮小B、秋末树木纷纷落下

C、蝗虫具有保护色D、鹿遇敌时快速奔逃

15、下列哪种环境是适于蚯蚓生存的生活环境()

A、干燥的土壤B、潮湿的土壤C、水里D、高山

16、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A、朵朵葵花向太阳B、骆驼能生活在荒漠中

C、候鸟迁徙D、树木能保持水土

17.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正确的做法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均不同B、所有变量都相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均相同D、所有变量都不同

18、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纷纷落叶,而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A.松树比法国梧桐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B.法国梧桐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一

C.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松树与法国梧桐树在进行残酷的生存竞争。

19.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B.树林底下好乘凉

C.鸟类迁徙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20.在农田中,对田鼠有直接影响的生物因素是()

①青蛙②蚯蚓③黏虫④田螺⑤蛇⑥黄鼬⑦鹰⑧猫头鹰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③⑤⑦D.②④⑥⑧

21.在沙漠地区,生存的生物种类非常少,影响生物在此生存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D.土壤

22.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这是()

A.海豹对环境的影响B.海豹为捕获更多的食物

C.海豹对环境的适应D.海豹为抵御敌害

23.下列哪种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

A.水B.阳光C.田鼠D.温度

24.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5.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森林可保持水土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疏松土壤

26.下列哪项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一组对照实验条件?()

A、阴暗、明亮B、潮湿、干燥C、温暖、寒冷D、食物的多少

27.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把鼠妇置于一半较暗另一半较明亮的环境中,下列哪种曲线能表示较暗环境中的鼠妇的个数?

28.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下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A.阳光充足B.阴暗潮湿C.空气新鲜D.高温干燥

29.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最好为()

A、1只B、2只C、8只以上D、随便几只都可以

30.鼠妇的生活环境是;()

A.水中B干燥的陆生环境C.潮湿的陆生环境D.土壤里

31.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

A.器官B.组织C、系统D.细胞

3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生物体都能够由小长大

C.所有生物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反应D所有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33.下列不是生物的生命现象的一项是()

A.榆树种子萌发并长成为榆树B.柳树的根向地生长

C.两只白色绵羊交配后生下一只黑色绵羊D:王强的眼镜架上生出绿色铜锈

34.下列属于生长现象的是()

A.种子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B.杨树的落叶

C.植物吸水的过程D.人体的排汗

35.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约有多少种()

A.19万种B.20多万种C.30多万种D.100多万种

36.下列选项是一位同学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的生物分类,你最赞同哪一种分类()

A.动物、植物B.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C.动物、植物、病毒D、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

37.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与下列哪一生理现象相同()

A.植物的光合作用B、人手被针刺后缩回

C、子女与父母长相不同D、植物吸水的过程

38.生殖季节的大麻哈鱼,雄性个体的体色由银灰色变为暗红色或暗黑色,穿上“婚礼服”:’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B.生物体能将自身的特征遗传给后代

C、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D、生物体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39.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是()

A.新陈代谢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生长发育

40.蘑菇属于()

A.细菌B.真菌C.病毒D.植物

41.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遇到敌害时,染黑海水乘机逃走,这说明生物()

A、生活需要营养B.能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能对外界刺激作反应D.能生长和繁殖

42.许多成语是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概括。下列成语中,能生动描述生物遗传现象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风声鹤唳,草木皆兵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43.相信你认识了不少生物,学会了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A.智能机器人B.变形金刚

C、溶洞中不断长高的石笋D.石头上的青苔

44.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根深叶茂B.大树底下好乘凉C、大雁南飞D.秋风扫落叶

45.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现象,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榕树B、电脑C、空气D、水

46.下列哪种生命现象揭示的生物共性不同于其他三种。()

A、一粒油菜籽长成油菜植株B、蝌蚪长成青蛙C、蘑菇长大D、种瓜得瓜

47.不是所有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是()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

48.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A.有细胞结构B能生长和繁殖

C.体小且绿色D.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

49.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相互影响,毫无作用B.生物影响环境

C.毫无关系D.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0.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后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D.生物依赖环境

51苹果只能在北方种植,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生物因素B.水C、空气D、温度

52.《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是由共同祖先繁衍而来的,现在两者差异很大它们对各自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是()

A.非洲鸵鸟能适应环境,美洲巍鸟不能适应环境

B.美洲鸵鸟能适应环境,非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

C.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能适应环境

D.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不能适应环境

53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A.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C.一些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D.草原上的动物往往奔跑速度快

54下列各项均是影响沙漠植物的环境因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阳光B.水分C.温度D、空气

55、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可以增加降水量,可以改善温室效应,可以美化环境等,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能进行合作

56.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D.土壤

57.养花时,我们要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把花放在阳光下,天冷了还要及时把它们转移到室内,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与上述顺序相对应的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依次是()

①营养物质②空气③阳光④适宜温度⑤一定生存空间⑥水

A.⑤⑥③②①④B.①②③④⑥⑤C.④③②①⑥⑤D.⑥①②③④⑤

58.在一片小树林中生活着许多种动物,有一天,从外地迁来几只昆虫在此安家落户,下列关于这些昆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这些昆虫适应小树林环境B.这些昆虫已成为其他生物的环境因素

C、这些昆虫的活动将会影响小树林的环境D、小树林的环境会被这些昆虫改造

59.蚯蚓身体上着生的刚毛有助于它在洞中运动,其体表的黏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呼吸。蚯蚓在钻穴和取食的活动中,又会使土壤变得疏松和肥沃。这说明:()

A.、生物生存依靠一定的环境B.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也影响环境

C、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D.A、B、C都对

60.“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籽”所表达的是()

A.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B.生物体能够产生自己的后代

C.生物体能够影响环境D.不同生物间的关系

答案:1、X、X、V、X、V、V、X2、非生物因素

3、C4、C5、B6、D7、D8、D9、D10、A11、B12、D13、B14、A15、B16、D17、C18、C19、B20、B21、C22、C23、C24、C25、B26、A27、D28、B29、C30、C31、D32、A33、D34、A35、C36、D37、B38、B39、A40、B41、C42、D43、D44、B45、A46、D47、A48、C49、D50、D51、D52、C53、D54、B55、B56、B57、B58、D59、D60、B

第2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栖息在水底或附着在水中植物和石块上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包括很多动物门类,主要有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有的种类只生活在海洋中,如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海星、毛蚶【Arca(Ana-dara)subcrenat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牡蛎、沙蚕(Nereis)、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等。有的种类只生活在淡水水域里,如环棱螺(Bellamya)、蜻蜓(Anisoptera)稚虫、石蝇 (Isoperla)稚虫、水蚯蚓、河蚌等。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行动能力差,寿命比较长,形体较大,易于辨认,分布广泛。它们的种类和群落结构同周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特别密切,可作为水污染指示生物。例如存在 翅目 (Plecoptera)、毛翅目(Trichoptera)、蜉蝣目 (Ephemerida)昆虫稚虫,通常表示水体比较清洁;存在四节蜉(Baetis)稚虫等表示水体受到中度有机物污染;存在颤蚓(Tubificidae)、 食蚜蝇(Sуrhidae)幼虫等表示水体受到严重的有机物污染。柱头虫(Balanoglossussp.)、沙蚕(Nereis)等是比较耐污染的种类。

一些学者根据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和群落结构同水质的关系提出各种水污染的生物指数和生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作为评价水体质量的生物指标。

污水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受污染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域中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发生和演变规律,以便了解受污染水体中生物之间、生物与受污染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9世纪中叶,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天然水体,城市周围的地表水污染逐步加重,人们开始注意净水和脏水同水生生物的关系,试图用水中微型生物种类来表示水的质量。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B.科尔克维茨和微生物学家M.马松首先提出污染水体的生物学净化过程分为三级:多污级(还原过程占优势)、中污级(有还原过程,但氧化过程占优势)和寡污级(氧化过程)。他们于1908年和1909年又进一步将中污级分成较强和较弱两级,并增加无污级。污水生物系统就是从此发端的。后来的学者还应用数学公式把生物调查资料归纳换算为生物指数,用来反映某些指示生物种的出现和消失、个别种的种群变化或群落中种类数的变化信息。以后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生物种的多样性指数,概括了群落结构的大量信息,用数字形式来比较群落的结构。此外也还有人试图以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有机物的生产和分解过程的强度为依据,评价水体被污染的等级。至于污水的生物净化,中国很早就利用养鱼净化水体。20世纪初即有人应用池蓄法处理工业废水,随后废水生物处理法逐步发展起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围绕着水污染的生物学问题的研究,形成了污水生物学这个新学科。中国从50年代起,开展对水污染生态、水毒理和污染生物治理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受污染水体的污染程度、水生生物遭受的危害、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生物治理的途径等,为制定水质标准、加强水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污水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水污染生态调查、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污水生物的毒性试验和毒理研究以及废水生物处理等。

污水生物学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水污染生物监测方法的现代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毒理学的试验方法,有毒污染物在水生生物体内残留和代谢规律,水污染物多重毒性,微生物遗传工程在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以及污染水生态模拟和数学模型制作等。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和现状评价的研究,在水域综合防治中加强有关水生物净化和生物降解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有毒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致毒机理和致畸、致突变、致癌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都有待加强。

参考书目

津田松苗:《污水生物学》,北隆館,東京,1964。

G.Wilber,The Biological Aspects of Water Pollution, 2nd ed., C. C. Thomas Publishers,Springfield,1971.

C.F.Mason,Biology of Freshwater Pollution,Longman Inc.,New York,1981.

生物评价

用生物学方法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指示生物评价  各种生物对环境因素的变化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反应特点。生物的适应范围越小,反应越典型,对环境因素变化的指示越有意义。例如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敏感,并表现出独特的受害症状,人们根据它们的受害症状和程度,可以大致判断大气污染的状况和污染物的性质(见大气污染指示生物)。

许多水生生物也有指示作用。如石蝇稚虫、蜉蝣稚虫等多的地方表明水域清洁,颤蚓类、蜂蝇稚虫和污水菌等多的地方表明水域受有机物严重污染。多毛类小头虫是海洋污染的指示生物。人们根据科尔克维茨和马松污水生物系统列出污水生物分类表(其中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并根据种类组成的特点将水质分成寡污带,β-中污带、α-中污带和多污带四级,通常分别以蓝、绿、黄、红4种颜色表示。

指示生物对环境因素的改变有一定的忍耐和适应范围,单凭有无指示生物评价污染是不太可靠的。因此英、美等国至今未在实际环境质量评价中采用这种方法。

生物指数评价  50年代以来提出多种评价水体污染的生物指数。主要根据污水生物系统的原理,研究某一类生物(如藻类或无脊椎动物)中敏感种类和耐污种类的比例并给以简单的数字表示。如贝克生物指数是将采集到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成敏感的(Ⅰ)和不敏感的(Ⅱ)两类,再按公式求生物指数。此法在美国应用较多。又如特伦特生物指数是按生物的敏感性将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依次排成7类,每类生物给以简单的分值表示。英国以此作为官方的水质生物评价方法。

生物指数法比较简便,但敏感和耐污种类不易划分,而且生物种类的分布有明显的地理差异,难以广泛应用。

种类多样性指数  在环境清洁的条件下,生物种类较多,但个体数量一般不大。环境变坏以后,敏感的种类消失,耐污的种类在没有竞争和天敌的有利条件下,可能大量发展,使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根据这个原理,60年代开始利用群落结构的变化评价污染,并用数学公式表示。其中以C.E.香农和W.韦弗1963年提出的种类多样性指数使用较广(见生物种的多样性指数)。

应用数学公式并以简单数字表达群落结构的变化,借以评价环境质量,这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一个进步。但也有人认为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较多,污染只是一个方面,数学公式不能反映指示种的特征。

细胞学、生化学、生理学、毒理学方面的评价  近年来还开展细胞学、生化学、生理学和毒理学指标的研究,用以进行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如应用赤麂(Muntiacusmuntjak)离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为指标和艾姆斯实验等均可快速评价污染物可能产生的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有机磷农药使鱼类骨骼变形,抑制鱼脑胆碱酯酶活力。有机氯农药却提高鱼类血清转氨酶活力。此外,还有许多污染物能引起鱼类血液学特征的改变。

许多大气和水体污染物能在生物体中积累,生物体中残毒含量能比周围环境中的相应含量高出好多倍,因此生物体的残毒含量也是判断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

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一般不需要贵重的仪器和设备,比较经济、简便,同时可以反映出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综合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追溯过去,进行回顾评价。此外,还可对大型水利工程、工矿企业的建设可能产生的生态学效应进行预断评价。这种方法可作为物理、化学评价手段的补充和说明。但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多种多样,适应能力各不相同,因而生物学评价方法不易统一,也难以确定污染物的性质和含量(见指示生物、生物监测)。

参考书目

B.A.Whitton ed.,River Ecology,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Oxford,1975.

R.Amavis,J.Smeets e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Ecological Criteria on Hydrobio-cenoses,Pergamon Press, London,1976.

第3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设计者:   )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 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PPT5~7)

问题:1.分析石榴结果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PPT8)

2.观察同一座山的松树,思考什么非生物因素影响了它们形态的不同?(PPT9)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A: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间的关系主要有:合作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PPT10~1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PPT12~15)

引申: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问题: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小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PPT16)

练习:(PPT17~19)

1.香蕉在北方地区不能很好的生长,影响它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降雨少              B.北方温度低

C.土壤酸碱度不适 D.光照强度不够

2.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  )

A.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B.一群麻雀一起去觅食

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 D.小鸟为占巢区而在周围鸣叫

3.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哪一项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朵朵葵花向太阳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PT20)

介绍: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装置。(PPT21-23)

视频引导: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PPT24)

设问:对照实验中对变量的控制方法及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问题:1.用1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吗?2.为什么要计算各组的平均值?

引申: 1.实验中研究对象的数量一般不能过少。2.对结果一般采用求平均值的方法处理。(PPT25-27)

小结: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PPT28)

得出定义: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PPT29)

巩固练习:(略)(PPT30~33)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爱护环境,保护地球。(PPT34~36)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37)

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巩固训练一。 (PPT38)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第4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叶榭学校 黄美芬

一、设计思路

1.本课题的内容难度不是很大,但必须让学生占有尽量多的实例。通过实物、挂图、录像片等直观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的理性认识始于感性认识,有了感性认识后,组织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生合作,师生合作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2.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说明这些生物很“聪明”。从而让学生理解适应是相对一定的生态条件而言的,可以结合教材中以及列举其他有关适应现象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野生生物适应性的生动表现。

3.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不但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本观点,也是学习生态学知识的最基本观点。在教学中要渗透这个观点。这个观点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即生物与环境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的动态之中。

4、以学生小组讨论、指导讲解、判断归纳,结合学生举例,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然后重点讲解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通过学生活动以加深对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特点与意义以及三者的区别。

5.选用教材以外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实例,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以加深对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特点的理解,进行这种当堂的教学反馈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6.本节课警戒色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很好的契机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可以对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这一节是教材主题五“生态系统”的开节篇,主要讲述了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为后面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类型”、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让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关注自己所处的周边的自然环境,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所采取的一些生存技能,但是没有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的观点。

四、教法和学法:

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循环往复中使知识得以显现,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以深化。教师以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总结。帮助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知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探究活动。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知道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知道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特点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描述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感触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三者之间的区别

六、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学习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等典型实例后,学生会对生物的适应性赞叹不已,与此同时又会陷入不可思议之中。因此,科学地解释这三种适应性以及这三者的区别就成为重点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进行讨论,认识和理解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适应为什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其原因是什么?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此问题的分析启发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准确地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不断地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这就是造成生物适应相对性的外因和内因。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上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不是尽善尽美的,其选择作用也不是一次到位的。因此,分析适应相对性的原因就涉及前面学习过的遗传和自然选择的知识。

七、教具准备:课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影像资料。

教师准备:搜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生物的影像资料,制作可行性的多媒体课件,提供学生观察的实物(仙人球、莲藕等)。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查找“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例子”,上课交流。

八、教学流程: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画面:茂密热带雨林、炎热干旱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雪山、鸟儿飞翔的天空、多彩多姿的海底世界、鹿群狂奔的草原,从而引出课题:不同的生态因素形成了如同画面上的各种生存环境,与此相适应的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一个统一体。

引出生物与环境的课题。

设计意图:其实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 都生活着形态万千的生物。那么,这些生物是如何与其生存的环境相适应呢?——这不仅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仙人球、莲藕等),通过小组共同观察与讨论,学生总结出这些植物适应生活的特点。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哪些特点适于自己的生活?学生举出实例。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各种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

②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噬菌体如何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2)蘑菇如何与腐生生活相适应?

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出示图片:骆驼、鲸鱼、北极熊、猎豹

A、猎豹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与在广阔草原上进行捕食活动相适应?

B、骆驼为什么会成为沙漠之舟?

C、鲸鱼如何能生活于大海之中?

D、北极熊如何适应寒冷的北极?

通过讨论,总结出这些动物都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进一步引导:你还能举出其他生物的哪些特点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将问题拓展深化。

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一下生物的高明之处吧。”

2、生物适应环境的三个典型实例: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利用直观影像,通过游戏,掌握知识

利用课件,进行“识别骗术”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分析掌握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的多样性。

“识别骗术”包括两个活动:1是让学生在四种不同的环境中各找到一只蝗虫,并说一说它欺骗敌人的招数是什么?2是图片上依次出现的生物是什么?它是如何欺骗了它的天敌,保护了自己?

活动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生物的保护色的概念,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动物的保护色给我们人类提供了哪些启示?

活动二对于“枯叶蝶”和“蝗虫”教师要特别强调他们的区别和联系:“蝗虫的体色和周围的环境相似,而枯叶蝶连形态都和周围环境相似”。然后,教师

再展示自然界中一些 “拟态”的生物,以激发学生平时观察生活,多摄取课外知识的兴趣。主要让学生学会区别保护色和拟态,强调这两种重要的适应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总结二者的概念。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拟态:某些动物的形态和体色同其他生物或环境中的物体十分相似的现象。

保护色和拟态的适应意义:保护自己,逃避敌害。

对于警戒色:利用展示图片,体色特别鲜艳的毛虫、臭鼬和响尾蛇的图片;以及创设情境:误吃毒蝴蝶的小鸟。设疑:警戒色的动物有什么特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警戒色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可以引用生活中有警戒标志警告人们,保护人类生命的事例,诸如红绿灯,双黄线,危险地方的警示牌,河道旁的禁止游泳等警示牌,又如劝告学生不要招惹蜜蜂,因为蜜蜂一旦蜇了人,也就意味着它的生命的终结。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很好的契机。

分析讨论与归类,解决重点

通过一个小练习:下例六张图片中哪两张为保护色、拟态还是警戒色,并说明理由,从而再次突出重点。

师生共同总结: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都属于形态方面对环境的适应;鱼类的洄游、鸟的迁徙、昼伏夜出等属于生活方式对环境的适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动物从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的适应。

继续游戏,轻松解决难点

老师出示投影:“夏天的雷鸟”和“冬天的雷鸟”两张图片,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游戏“大胆猜想”。让学生首先回答: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哪一种现象?学生很轻松就可答出“保护色”,教师继续提问:“雷鸟到了冬季,就换上一身洁白的羽毛,以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但是,如果冬季推迟来临,它洁白的羽毛还适应环境吗?这说明什么?”

再例举桦尺蛾的例子,由于人为因素污染环境,改变了桦尺蛾的栖息环境,使灰白色桦尺蛾由原来适应环境变得不适应,黑色桦尺蛾由原来的不适应变成适应,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具有相对性的结论。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同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老师正确引导下可答出这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老师又问:适应为什么具有相对性?

这样的问题对初二的学生很难用科学的术语作答,老师就直接总结:适应之所以具有相对性,是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的一面,不会因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从进化的角度上看,适应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自然选择的作用是长期的,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

又如大熊猫栖息地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使大熊猫的生存遭到严重威胁。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组织学生保护环境出谋划策:我们应如何从我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我们该如何去适应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十、利用练习,巩固新知;布置作业,开拓思维

1、安排了有关保护色和拟态的两个实例小练习,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1(1)生活在海藻中的一种鱼,遇到敌害时,身体侧立不动,似一株植物,从而逃避敌害,这是一种[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变态

(2)下列属于保护色的是 [  ]

A.雌黄蜂与蜂兰的唇形花瓣相似 B.比目鱼的体色能与环境色彩变化保持一致。

C.黄蜂腹部具有黑黄相间的条纹。 D.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花纹。

2、课外作业:保护色、拟态的原理可否用于军事、民用或其他领域,请将你知道的写成一篇小短文。

本课小结

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老师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让我们从我做起,和其他生物一起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同时,教师出示美丽的自然景观画面,在音乐中结束本课。

总之,本堂课我的设计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与分析,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同时落实生命教育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生活

教学说明

引入

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画面:茂密热带雨林、炎热干旱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雪山、鸟儿飞翔的天空、多彩多姿的海底世界、鹿群狂奔的草原,从而引出课题:从而引出生物与环境的课题。

观看、倾听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出示实物:仙人掌、莲藕、

(1)仙人掌类植物如何与干旱缺水的环境相适应?

(2)荷花如何与水生环境相适应

(3)猪笼草如何与缺氮土壤环境相适应?

出示图片:噬菌体、蘑菇

(1)噬菌体如何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2)蘑菇如何与腐生生活相适应?

出示图片:骆驼、鲸鱼、北极熊、猎豹

(1)猎豹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与在广阔草原上进行捕食活动相适应?

(2)骆驼为什么会成为沙漠之舟?

(3)鲸鱼如何能生活于大海之中?

(4)北极熊如何适应寒冷的北极?

观察、比较旱生植物与水生植物对环境适应的不同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组汇报:生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你还能举出其他生物的哪些特点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

组织交流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各显神通”“各有奇招”。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其中的“高手”。

学生汇报:

可能例举:

野鸭的蹼适应水中游泳生活,猫头鹰的爪子适于抓捕田鼠,啄木鸟的爪适于抓握和钩挂在树上

壁虎的“自残”,黄鼠狼的“放臭气”

鱼类的洄游、鸟的迁徙、昼伏夜出,动物的冬眠夏眠等

瓶子树的树干似瓶,贮藏大量的水分,以适应当地干旱的季节。

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适应的典型实例

1、保护色

出示四幅不同环境下的蝗虫

它们容易被天敌发现吗?请说明理由。

播放ppt:变色龙(避役)

出示舟蛾和雉鸡一组图片

动物的保护色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人们利用某些生物对环境的特殊适应能力发明创造了许多先进的设备。请将下列军事装备和与之相关的生物联系起来。

①海豚的皮肤   A军人的迷彩服

②蝉的保护色   B直升飞机

③蜻蜓的翅    C潜水艇

观察图片、分析特点得出:

保护色的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

如军事装备上:战士身穿迷彩服甚至还把脸也涂成古铜色或迷彩妆

变色龙等一组图片引出保护色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共振

2、拟 态

出示“枯叶蝶”和“蝗虫”图片

这两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一样的吗?

播放ppt:竹节虫、枯叶蝶、枯叶螳螂

板书: 拟态

展示几幅图片(竹节虫、蝗虫、尺蠖、避役),让学生区分哪些属于保护色,哪些属于拟态?

设疑:植物有拟态吗?

出示生石花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回答:

“蝗虫的体色和周围的环境相似,而枯叶蝶连形态都和周围环境相似”。

从图片中获取相关信息发现特点得出拟态的概念

通过比较的方法掌握保护色和拟态的区别

3、警戒色

展示图片:体色特别鲜艳的毛虫、臭鼬和响尾蛇的图片。

设疑: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能使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从而有利于避敌和捕食,那么如此鲜艳的体色是否也是对环境的适应?

出示图片,创设情景:误吃毒蝴蝶的小鸟。

设疑:警戒色的动物有什么特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警戒色的概念。

警戒色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本质 。

总结: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体现出不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环境相适应的。

说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观察、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从图片中获取相关信息找出特点得出警戒色的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

红绿灯,双黄线危险地区的警示牌等

学会读图,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渗透生命教育

活动

归类:下例六张图片中哪两张为保护色、拟态还是警戒色,并说明理由。

老师启发:从不同特点考虑

生物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生存,否则被自然淘汰。

以上我们学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是否所有的生物都能对环境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学生完成练习

根据图片得出:保护色和警戒色和拟态之间的本质区别:

学生归纳

学会从图片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比较,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培养归纳能力

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信息库:爱“打扮”的雷鸟?

出示投影:“夏天的雷鸟”和“冬天的雷鸟”两张图片,

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哪一种现象?

“雷鸟到了冬季,就换上一身洁白的羽毛,以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但是,如果冬季推迟来临,它洁白的羽毛还适应环境吗?这说明什么?”

出示桦尺蛾的图片

提问:桦尺蛾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设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为什么具有相对性?

出示:熊猫的图片

让学生举一些其它例子

听讲、思考

回答:保护色

学生回答:说明了原来适应的变成不适应了

结论:

生物对环境适应具有相对性

学生思考回答:

环境条件的改变

学生阅读信息库后回答问题

比如:绿色的蝗虫跳到黄色的草丛中等。

听讲,展开思考,锻炼分析思考能力。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小结

课外延伸: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让我们从我做起,和其他动物一起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出示美丽的自然景观画面,在音乐中结束本课。

生活中我们如何去适应飞速变化的社会、不同的环境等

学生归纳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培养归纳能力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知识延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