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党团建设 > 意见谈话 >

意见建议

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3篇

发布: 2023-12-12 14:00:08   阅读: 次 【   

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3篇

2023年教育局工作计划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动“北转型”的奋进之年。2023年,**区教育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扩大宝教品牌影响,以实际行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务实举措。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的文章3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篇1

 

  近年来,XX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建强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以打造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为契机,推动资源、要素、人才、服务向园区聚集,奋力将工业打造成县域经济主引擎,工业经济呈现出稳步增长,量质齐升的强劲态势。截止2022年底,全县127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94.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4.3%、居全市第三位,工业对XX县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拉动XX县GDP增长6.6个百分点。但是,我县工业尚处于工业化初期水平,仍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整体竞争力弱的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决策部署,实现全县工业增长速度与质量高效协调发展,促进县域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动我县由传统型工业大县转变为新型工业化强县,经研究,特提出“13165”工作战略。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省委“制造强省”战略目标、市委“产业兴市”丰富内涵,坚定不移走基于农业优势和人口红利的工业强县之路,以工业园区为主阵地,以“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为主抓手,以项目建设为主力军,以绿色创新为主脉络,深入实施“13165”战略:围绕“1”个指导思想,坚持遵循“3”大发展原则,确立1个发展目标,深入实施“6”大行动,全面落实“5”大保障,带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能型、由原始传统型到科技创新型转变,奋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工作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进程,突出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在产业规划、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市场开放、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坚持集约集聚,绿色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以“亩均论英雄”为动力,以产业集群为形态,加快构建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生产清洁的绿色制造体系,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衔接,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科技融合,创新发展。顺应新技术革命浪潮,把握产业跨界融合趋势,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末,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户,营业收入实现38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年平均增速力争达到 %,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2+1”主特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85%以上。工业对财政的贡献大幅增加,工业产业能级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制造成效明显、融合发展深度推进、园区建设特色鲜明,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成为主要特征,工业化率达到20%以上,新型工业化程度居市内区县第一。

  四、主要举措

  (一)承载能力提升行动。一是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及XX镇的空间布局,坚持“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现代化园区开发建设思路,建设特色化、集约化、人性化园区。二是科学编制产业规划。整合青东坝、南寺坝、黄家坝及五里梁工业区要素资源,建设全省“5+1”重点特色园区——XX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园;分别在XX、五里梁和XX工业区打造大健康食品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和绿色装配式建筑园区。研究产业壮大路径,培育、建立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编制出台纺织鞋服、健康食品、新能源电池产业规划。三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管网、污水处理等平台项目建设为重点,新建道路管网 25公里,工业污水处理厂1座,提升产业项目承载落地能力。四是实施“亩均论英雄”。严格考核投资强度及亩均产值、税收,建立健全激励办法,对“亩均论英雄”年度考核排名前列的企业进行奖励。力争到2025年末,园区主导、特色产业产值占比达到80%,新开发建设园区面积3平方公里,园区亩均投入达到200万元以上、亩均产值达到25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达到5万元以上,成功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西部纺织鞋服集聚区和中国(XX)科技城配套产业基地等三大百亿集群产业基地,成功打造1个省级现代化新型工业产业示范基地。

  (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一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用好用活“科创十条”政策,扎实推进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及国家、省、市技术创新示范推荐、评价工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工程实验室、创新中心和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引导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交流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着力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从源头强化企业科研技术能力。三是推动技术改造。支持本地企业引进国际国内领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大对(绿溪)优食谷、创新科技孵化园、织造园区内中小微企业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力度。四是培育高新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分类建立培育库,对照认定标准,精准帮扶施策,鼓励企业加大R&D经费投入,加强专利建设,助力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25年,高新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3%,创建孵化平台5个、产学研合作平台5个,省市科技创新平台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2户。

  (三)优质企业培育行动。一是培植龙头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领航计划”,围绕主导产业核心,着力扶持鼓励列入省“贡嘎培优”企业名单的佳联(佳禧)加快壮大,力争2025年成为“镇园之宝”。锻造核心竞争力企业,将安吉纳体育、上海梅林等龙头企业打造成为龙头链主企业。二是育强骨干企业。以推进工艺改进、提升产品质量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加强梳理排摸,建立分类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清单,着力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激活一批富有科研能力“科技创新”企业和打造一批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培育规模企业。全力推进“小升规”工作,建立县级企业梯次培优“达标库”、“成长库”和“潜力库”,加强梯度培育和引导扶持,全面跟踪服务企业达标一户、升规一户,助力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四是发掘小微企业。大力推动“个转企”,加大对工业个体户扶持培育力度,多举措推动工业个体户转变为工业企业。建立小微企业培育库,实施重点帮扶和分类指导,推动小微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五是升级品牌质量。大力培育工业精品企业,充分运用各级奖补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鼓励企业参加“XX省质量标杆”及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争创“天府质量奖”和“天府名品”,持续提升“XX品牌”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25年末,培育总产值5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户,10亿元-50亿龙头企业20户,培育总产值4-10亿元骨干企业20户,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小微企业150户,拥有省级大企业大集团百强企业10户,中国制造业500强1户,上市公司3户,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户,地区知名品牌20个。

  (四)项目投资攻坚行动。一是强化项目招引。以产业链为牵引,针对产业链“薄弱缺”环节招大引强、招新引优、补链延链,紧盯“三个500 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等行业代表性企业,进一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引进一批企业实力强、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龙头链主型项目。二是推进项目建设。落实工业企业(项目)服务工作机制,建立企业(项目)服务专班,由县级领导担任专班首席服务专员、县级部门或乡镇主要负责人担任首席服务员、首席服务员所在单位选派专人担任服务专员,切实加强对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全过程服务与监管。三是精心谋划包装项目。结合当前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现状,谋划未来产业新赛道,储备一批可实施、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重点对高端制造、环保及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产业项目进行精密构思、策划、包装以及运作,推动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弯道超车”。

  (五)工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一是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立足农业的生猪、麦冬、粮油等优势产业,突出一产管理提升、品质种植,二产做好产品精深加工、丰富产品线,三产强化突出品牌打造,推进“做大一产、做精二产、做强三产”的多产融合模式。二是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支持重点工业企业会同基础电信企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等试点,建设 5G 工业传输专网,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行业级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推动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建设,开展6G试点示范,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支持重点企业建设面向自身及行业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改造,推动新一轮装备改造升级,加快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实现设备互联,提升生产质量、效率和效益。积极引入和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培育一批“人工智能+” 优秀服务解决方案,拓展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应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创建标杆企业,建设一批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三是推进产业和城市有机融合。注重以城市基建、人口、资源、工业园区为基础,提升承载“2+1”产业发展的经济质量、空间和环境条件,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达到产业、城市、人口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力争到2025年末,工业和信息化融合贯标企业超过100家,新建20个智能工厂和200个数字化生产车间,全县工业企业数智化覆盖率达到50%,打造1个市级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

  (六)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一是大力推广绿色制造。推动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深入研究和应用国家、省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制造评价机制,打造先进绿色制造服务平台。二是有序推动工业“碳达峰”“碳中和”。围绕省、市、县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提出全县工业领域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达峰路径,组织钢铁、建材、化工、煤电等重点行业企业推进实施。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实施电能替代和电气化改造,加快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持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减污降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执行国家产业准入相关要求,严格落实项目环境保护“三 同时”制度,严控“两高”项目建设。三是强化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针对我县目前的建材、化工、造纸、纺织等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大的传统工业,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工艺,降低污染和能耗,促进绿色循环发展。到2025年末,成功创建1个省级绿色园区,3家省级绿色工厂。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XX县新型工业化发展领导小组,落实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议事规则。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任务落实督查通报机制,将工业主要指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办事项,由新型工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目标绩效办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对工作进度严重滞后的单位,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约谈其单位主要负责人,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强化人才队伍支撑。深入实施“梓州英才”计划,加快引进符合全县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人才及团队,在引进人才资金、待遇、生活给予最优惠保障。实施“技能培训机制创新”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加强企业和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与XX、XX现有各类大学、职技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本地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从劳动者就业、院校培训到企业用人的快捷通道。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大财政资金向新型工业化发展领域的倾斜力度,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助力企业纾困解难,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应急转贷等机制,为企业融资“松绑”。构建“政府搭台、企业点单、部门擂鼓、银行唱戏”的银企对接机制,精简贷款办理流程,缩短放贷时限,力争工业企业贷款“最多跑一次”。

  (四)加强工业用地保障。推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向园区、开发区倾斜,优化园区、开发区工业用地布局。明确工业用地底线,合理预留发展空间,确保用地总量只增不减,土地指标优先保障全县重点工业项目。严格执行“净地”出让规定,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切实缩短项目拿地后开工周期。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灵活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供地方式,鼓励工业园区采用先租后售的方式提供标准厂房。盘活存量土地,深入推进工业园区“清闲促建”,提高已供土地利用率,在符合相关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不改变工业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厂房加层,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坚持“强保障”和“优结构”两手抓,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坚定不移促进能源绿色转型。加大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推动天然气管道支线、终端管网建设。推动电网结构优化和配电网可靠性提升,加大电网改造升级力度,推动智慧电网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支持,科学合理布局全县天然气管网及储气设施,提升天然气应急保障供应能力和储气能力。加强协调上游天然气供应单位,全力争取XX天然气供应指标。推进以信息共享的能源互联网建设,精准有效连接能源供给侧及消费侧,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篇2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面落实节能降耗措施。全县规模工业迎来了高速运行的良好态势。下面是明月秘书网小编为您推荐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

  近年来,XX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建强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以打造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为契机,推动资源、要素、人才、服务向园区聚集,奋力将工业打造成县域经济主引擎,工业经济呈现出稳步增长,量质齐升的强劲态势。截止2022年底,全县127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94.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4.3%、居全市第三位,工业对XX县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拉动XX县GDP增长6.6个百分点。但是,我县工业尚处于工业化初期水平,仍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整体竞争力弱的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决策部署,实现全县工业增长速度与质量高效协调发展,促进县域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动我县由传统型工业大县转变为新型工业化强县,经研究,特提出“13165”工作战略。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省委“制造强省”战略目标、市委“产业兴市”丰富内涵,坚定不移走基于农业优势和人口红利的工业强县之路,以工业园区为主阵地,以“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为主抓手,以项目建设为主力军,以绿色创新为主脉络,深入实施“13165”战略:围绕“1”个指导思想,坚持遵循“3”大发展原则,确立1个发展目标,深入实施“6”大行动,全面落实“5”大保障,带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能型、由原始传统型到科技创新型转变,奋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工作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进程,突出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在产业规划、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市场开放、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坚持集约集聚,绿色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以“亩均论英雄”为动力,以产业集群为形态,加快构建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生产清洁的绿色制造体系,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衔接,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科技融合,创新发展。顺应新技术革命浪潮,把握产业跨界融合趋势,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末,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户,营业收入实现38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年平均增速力争达到 %,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2+1”主特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85%以上。工业对财政的贡献大幅增加,工业产业能级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制造成效明显、融合发展深度推进、园区建设特色鲜明,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成为主要特征,工业化率达到20%以上,新型工业化程度居市内区县第一。

  四、主要举措

  (一)承载能力提升行动。一是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及XX镇的空间布局,坚持“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现代化园区开发建设思路,建设特色化、集约化、人性化园区。二是科学编制产业规划。整合青东坝、南寺坝、黄家坝及五里梁工业区要素资源,建设全省“5+1”重点特色园区——XX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园;分别在XX、五里梁和XX工业区打造大健康食品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和绿色装配式建筑园区。研究产业壮大路径,培育、建立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编制出台纺织鞋服、健康食品、新能源电池产业规划。三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管网、污水处理等平台项目建设为重点,新建道路管网 25公里,工业污水处理厂1座,提升产业项目承载落地能力。四是实施“亩均论英雄”。严格考核投资强度及亩均产值、税收,建立健全激励办法,对“亩均论英雄”年度考核排名前列的企业进行奖励。力争到2025年末,园区主导、特色产业产值占比达到80%,新开发建设园区面积3平方公里,园区亩均投入达到200万元以上、亩均产值达到25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达到5万元以上,成功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西部纺织鞋服集聚区和中国(XX)科技城配套产业基地等三大百亿集群产业基地,成功打造1个省级现代化新型工业产业示范基地。

  (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一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用好用活“科创十条”政策,扎实推进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及国家、省、市技术创新示范推荐、评价工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工程实验室、创新中心和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引导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交流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着力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从源头强化企业科研技术能力。三是推动技术改造。支持本地企业引进国际国内领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大对(绿溪)优食谷、创新科技孵化园、织造园区内中小微企业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力度。四是培育高新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分类建立培育库,对照认定标准,精准帮扶施策,鼓励企业加大R&D经费投入,加强专利建设,助力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25年,高新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3%,创建孵化平台5个、产学研合作平台5个,省市科技创新平台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2户。

  (三)优质企业培育行动。一是培植龙头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领航计划”,围绕主导产业核心,着力扶持鼓励列入省“贡嘎培优”企业名单的佳联(佳禧)加快壮大,力争2025年成为“镇园之宝”。锻造核心竞争力企业,将安吉纳体育、上海梅林等龙头企业打造成为龙头链主企业。二是育强骨干企业。以推进工艺改进、提升产品质量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加强梳理排摸,建立分类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清单,着力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激活一批富有科研能力“科技创新”企业和打造一批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培育规模企业。全力推进“小升规”工作,建立县级企业梯次培优“达标库”、“成长库”和“潜力库”,加强梯度培育和引导扶持,全面跟踪服务企业达标一户、升规一户,助力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四是发掘小微企业。大力推动“个转企”,加大对工业个体户扶持培育力度,多举措推动工业个体户转变为工业企业。建立小微企业培育库,实施重点帮扶和分类指导,推动小微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五是升级品牌质量。大力培育工业精品企业,充分运用各级奖补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鼓励企业参加“XX省质量标杆”及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争创“天府质量奖”和“天府名品”,持续提升“XX品牌”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25年末,培育总产值5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户,10亿元-50亿龙头企业20户,培育总产值4-10亿元骨干企业20户,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小微企业150户,拥有省级大企业大集团百强企业10户,中国制造业500强1户,上市公司3户,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户,地区知名品牌20个。

  (四)项目投资攻坚行动。一是强化项目招引。以产业链为牵引,针对产业链“薄弱缺”环节招大引强、招新引优、补链延链,紧盯“三个500 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等行业代表性企业,进一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引进一批企业实力强、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龙头链主型项目。二是推进项目建设。落实工业企业(项目)服务工作机制,建立企业(项目)服务专班,由县级领导担任专班首席服务专员、县级部门或乡镇主要负责人担任首席服务员、首席服务员所在单位选派专人担任服务专员,切实加强对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全过程服务与监管。三是精心谋划包装项目。结合当前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现状,谋划未来产业新赛道,储备一批可实施、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重点对高端制造、环保及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产业项目进行精密构思、策划、包装以及运作,推动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弯道超车”。

  (五)工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一是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立足农业的生猪、麦冬、粮油等优势产业,突出一产管理提升、品质种植,二产做好产品精深加工、丰富产品线,三产强化突出品牌打造,推进“做大一产、做精二产、做强三产”的多产融合模式。二是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支持重点工业企业会同基础电信企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等试点,建设 5G 工业传输专网,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行业级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推动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建设,开展6G试点示范,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支持重点企业建设面向自身及行业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改造,推动新一轮装备改造升级,加快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实现设备互联,提升生产质量、效率和效益。积极引入和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培育一批“人工智能+” 优秀服务解决方案,拓展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应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创建标杆企业,建设一批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三是推进产业和城市有机融合。注重以城市基建、人口、资源、工业园区为基础,提升承载“2+1”产业发展的经济质量、空间和环境条件,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达到产业、城市、人口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力争到2025年末,工业和信息化融合贯标企业超过100家,新建20个智能工厂和200个数字化生产车间,全县工业企业数智化覆盖率达到50%,打造1个市级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

  (六)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一是大力推广绿色制造。推动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深入研究和应用国家、省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制造评价机制,打造先进绿色制造服务平台。二是有序推动工业“碳达峰”“碳中和”。围绕省、市、县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提出全县工业领域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达峰路径,组织钢铁、建材、化工、煤电等重点行业企业推进实施。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实施电能替代和电气化改造,加快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持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减污降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执行国家产业准入相关要求,严格落实项目环境保护“三 同时”制度,严控“两高”项目建设。三是强化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针对我县目前的建材、化工、造纸、纺织等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大的传统工业,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工艺,降低污染和能耗,促进绿色循环发展。到2025年末,成功创建1个省级绿色园区,3家省级绿色工厂。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XX县新型工业化发展领导小组,落实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议事规则。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任务落实督查通报机制,将工业主要指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办事项,由新型工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目标绩效办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对工作进度严重滞后的单位,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约谈其单位主要负责人,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强化人才队伍支撑。深入实施“梓州英才”计划,加快引进符合全县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人才及团队,在引进人才资金、待遇、生活给予最优惠保障。实施“技能培训机制创新”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加强企业和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与XX、XX现有各类大学、职技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本地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从劳动者就业、院校培训到企业用人的快捷通道。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大财政资金向新型工业化发展领域的倾斜力度,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助力企业纾困解难,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应急转贷等机制,为企业融资“松绑”。构建“政府搭台、企业点单、部门擂鼓、银行唱戏”的银企对接机制,精简贷款办理流程,缩短放贷时限,力争工业企业贷款“最多跑一次”。

  (四)加强工业用地保障。推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向园区、开发区倾斜,优化园区、开发区工业用地布局。明确工业用地底线,合理预留发展空间,确保用地总量只增不减,土地指标优先保障全县重点工业项目。严格执行“净地”出让规定,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切实缩短项目拿地后开工周期。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灵活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供地方式,鼓励工业园区采用先租后售的方式提供标准厂房。盘活存量土地,深入推进工业园区“清闲促建”,提高已供土地利用率,在符合相关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不改变工业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厂房加层,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坚持“强保障”和“优结构”两手抓,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坚定不移促进能源绿色转型。加大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推动天然气管道支线、终端管网建设。推动电网结构优化和配电网可靠性提升,加大电网改造升级力度,推动智慧电网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支持,科学合理布局全县天然气管网及储气设施,提升天然气应急保障供应能力和储气能力。加强协调上游天然气供应单位,全力争取XX天然气供应指标。推进以信息共享的能源互联网建设,精准有效连接能源供给侧及消费侧,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篇3

 

  近年来,XX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建强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以打造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为契机,推动资源、要素、人才、服务向园区聚集,奋力将工业打造成县域经济主引擎,工业经济呈现出稳步增长,量质齐升的强劲态势。截止20xx年底,全县127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94.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4.3%、居全市第三位,工业对XX县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拉动XX县GDP增长6.6个百分点。但是,我县工业尚处于工业化初期水平,仍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整体竞争力弱的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决策部署,实现全县工业增长速度与质量高效协调发展,促进县域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动我县由传统型工业大县转变为新型工业化强县,经研究,特提出“13165”工作战略。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省委“制造强省”战略目标、市委“产业兴市”丰富内涵,坚定不移走基于农业优势和人口红利的工业强县之路,以工业园区为主阵地,以“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为主抓手,以项目建设为主力军,以绿色创新为主脉络,深入实施“13165”战略:围绕“1”个指导思想,坚持遵循“3”大发展原则,确立1个发展目标,深入实施“6”大行动,全面落实“5”大保障,带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能型、由原始传统型到科技创新型转变,奋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工作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进程,突出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在产业规划、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市场开放、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坚持集约集聚,绿色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以“亩均论英雄”为动力,以产业集群为形态,加快构建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生产清洁的绿色制造体系,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衔接,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科技融合,创新发展。顺应新技术革命浪潮,把握产业跨界融合趋势,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末,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户,营业收入实现38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年平均增速力争达到 %,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2+1”主特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85%以上。工业对财政的贡献大幅增加,工业产业能级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制造成效明显、融合发展深度推进、园区建设特色鲜明,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成为主要特征,工业化率达到20%以上,新型工业化程度居市内区县第一。

  四、主要举措

  (一)承载能力提升行动。一是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及XX镇的空间布局,坚持“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现代化园区开发建设思路,建设特色化、集约化、人性化园区。二是科学编制产业规划。整合青东坝、南寺坝、黄家坝及五里梁工业区要素资源,建设全省“5+1”重点特色园区——XX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园;分别在XX、五里梁和XX工业区打造大健康食品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和绿色装配式建筑园区。研究产业壮大路径,培育、建立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编制出台纺织鞋服、健康食品、新能源电池产业规划。三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管网、污水处理等平台项目建设为重点,新建道路管网 25公里,工业污水处理厂1座,提升产业项目承载落地能力。四是实施“亩均论英雄”。严格考核投资强度及亩均产值、税收,建立健全激励办法,对“亩均论英雄”年度考核排名前列的企业进行奖励。力争到2025年末,园区主导、特色产业产值占比达到80%,新开发建设园区面积3平方公里,园区亩均投入达到200万元以上、亩均产值达到25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达到5万元以上,成功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西部纺织鞋服集聚区和中国(XX)科技城配套产业基地等三大百亿集群产业基地,成功打造1个省级现代化新型工业产业示范基地。

  (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一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用好用活“科创十条”政策,扎实推进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及国家、省、市技术创新示范推荐、评价工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工程实验室、创新中心和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引导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交流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着力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从源头强化企业科研技术能力。三是推动技术改造。支持本地企业引进国际国内领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大对(绿溪)优食谷、创新科技孵化园、织造园区内中小微企业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力度。四是培育高新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分类建立培育库,对照认定标准,精准帮扶施策,鼓励企业加大R&D经费投入,加强专利建设,助力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25年,高新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3%,创建孵化平台5个、产学研合作平台5个,省市科技创新平台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2户。

  (三)优质企业培育行动。一是培植龙头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领航计划”,围绕主导产业核心,着力扶持鼓励列入省“贡嘎培优”企业名单的佳联(佳禧)加快壮大,力争2025年成为“镇园之宝”。锻造核心竞争力企业,将安吉纳体育、上海梅林等龙头企业打造成为龙头链主企业。二是育强骨干企业。以推进工艺改进、提升产品质量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加强梳理排摸,建立分类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清单,着力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激活一批富有科研能力“科技创新”企业和打造一批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培育规模企业。全力推进“小升规”工作,建立县级企业梯次培优“达标库”、“成长库”和“潜力库”,加强梯度培育和引导扶持,全面跟踪服务企业达标一户、升规一户,助力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四是发掘小微企业。大力推动“个转企”,加大对工业个体户扶持培育力度,多举措推动工业个体户转变为工业企业。建立小微企业培育库,实施重点帮扶和分类指导,推动小微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五是升级品牌质量。大力培育工业精品企业,充分运用各级奖补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鼓励企业参加“XX省质量标杆”及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争创“天府质量奖”和“天府名品”,持续提升“XX品牌”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25年末,培育总产值5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户,10亿元-50亿龙头企业20户,培育总产值4-10亿元骨干企业20户,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小微企业150户,拥有省级大企业大集团百强企业10户,中国制造业500强1户,上市公司3户,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户,地区知名品牌20个。

  (四)项目投资攻坚行动。一是强化项目招引。以产业链为牵引,针对产业链“薄弱缺”环节招大引强、招新引优、补链延链,紧盯“三个500 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等行业代表性企业,进一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引进一批企业实力强、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龙头链主型项目。二是推进项目建设。落实工业企业(项目)服务工作机制,建立企业(项目)服务专班,由县级领导担任专班首席服务专员、县级部门或乡镇主要负责人担任首席服务员、首席服务员所在单位选派专人担任服务专员,切实加强对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全过程服务与监管。三是精心谋划包装项目。结合当前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现状,谋划未来产业新赛道,储备一批可实施、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重点对高端制造、环保及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产业项目进行精密构思、策划、包装以及运作,推动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弯道超车”。

  (五)工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一是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立足农业的生猪、麦冬、粮油等优势产业,突出一产管理提升、品质种植,二产做好产品精深加工、丰富产品线,三产强化突出品牌打造,推进“做大一产、做精二产、做强三产”的多产融合模式。二是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支持重点工业企业会同基础电信企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等试点,建设 5G 工业传输专网,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行业级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推动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建设,开展6G试点示范,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支持重点企业建设面向自身及行业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改造,推动新一轮装备改造升级,加快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实现设备互联,提升生产质量、效率和效益。积极引入和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培育一批“人工智能+” 优秀服务解决方案,拓展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应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创建标杆企业,建设一批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三是推进产业和城市有机融合。注重以城市基建、人口、资源、工业园区为基础,提升承载“2+1”产业发展的经济质量、空间和环境条件,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达到产业、城市、人口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力争到2025年末,工业和信息化融合贯标企业超过100家,新建20个智能工厂和200个数字化生产车间,全县工业企业数智化覆盖率达到50%,打造1个市级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

  (六)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一是大力推广绿色制造。推动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深入研究和应用国家、省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制造评价机制,打造先进绿色制造服务平台。二是有序推动工业“碳达峰”“碳中和”。围绕省、市、县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提出全县工业领域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达峰路径,组织钢铁、建材、化工、煤电等重点行业企业推进实施。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实施电能替代和电气化改造,加快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持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减污降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执行国家产业准入相关要求,严格落实项目环境保护“三 同时”制度,严控“两高”项目建设。三是强化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针对我县目前的建材、化工、造纸、纺织等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大的传统工业,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工艺,降低污染和能耗,促进绿色循环发展。到2025年末,成功创建1个省级绿色园区,3家省级绿色工厂。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XX县新型工业化发展领导小组,落实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议事规则。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任务落实督查通报机制,将工业主要指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办事项,由新型工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目标绩效办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对工作进度严重滞后的单位,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约谈其单位主要负责人,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强化人才队伍支撑。深入实施“梓州英才”计划,加快引进符合全县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人才及团队,在引进人才资金、待遇、生活给予最优惠保障。实施“技能培训机制创新”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加强企业和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与XX、XX现有各类大学、职技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本地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从劳动者就业、院校培训到企业用人的快捷通道。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大财政资金向新型工业化发展领域的倾斜力度,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助力企业纾困解难,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应急转贷等机制,为企业融资“松绑”。构建“政府搭台、企业点单、部门擂鼓、银行唱戏”的银企对接机制,精简贷款办理流程,缩短放贷时限,力争工业企业贷款“最多跑一次”。

  (四)加强工业用地保障。推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向园区、开发区倾斜,优化园区、开发区工业用地布局。明确工业用地底线,合理预留发展空间,确保用地总量只增不减,土地指标优先保障全县重点工业项目。严格执行“净地”出让规定,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切实缩短项目拿地后开工周期。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灵活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供地方式,鼓励工业园区采用先租后售的方式提供标准厂房。盘活存量土地,深入推进工业园区“清闲促建”,提高已供土地利用率,在符合相关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不改变工业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厂房加层,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坚持“强保障”和“优结构”两手抓,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坚定不移促进能源绿色转型。加大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推动天然气管道支线、终端管网建设。推动电网结构优化和配电网可靠性提升,加大电网改造升级力度,推动智慧电网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支持,科学合理布局全县天然气管网及储气设施,提升天然气应急保障供应能力和储气能力。加强协调上游天然气供应单位,全力争取XX天然气供应指标。推进以信息共享的能源互联网建设,精准有效连接能源供给侧及消费侧,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