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对审计资源整合的探讨

发布: 2022-10-09 09:50:06   阅读: 次 【   

                  (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河北 石家庄 050020)
摘 要:本文通过考察各类审计产生的基础、性质、目标、职能,认为进行审计资源的整合工作有其一定的可行性。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找出各种审计形式的优劣势以及可以相互补充的方面,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重新定位,建立适当的审计监督机制,调整内部结构关系,从而在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达到各个主体预期的审计目标。
关键词:审计资源;审计资源整合;审计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01—0019—02
1 审计资源的概述
      “目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自身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审计力量不足不仅仅是数量意义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审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是李金华审计长在总结20年审计工作实践时所说的一段话。
      所谓审计资源,是指审计组织在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要素,是审计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是审计力量、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审计法规、审计成果、审计信息、审计环境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要素的集合体,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审计组织资源、审计法律资源、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科技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和审计环境资源。整合审计资源,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
      审计资源因审计的需要而产生,是审计发挥作用的必备要素。审计存在有其必要性,是社会对于审计的客观需要。与审计有关的各种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构成了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审计环境制约着审计的发展。客观审计环境的变迁使得审计资源需求发生了调整,审计职责的发展也引发审计资源需求的范围扩大。在我国,审计资源供给在数量、质量、结构上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不对称,两者之间出现的不均衡不利于审计资源作用的发挥,直接带来审计质量的下降。
      《审计署2003~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出台,“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整合审计资源”被列为三项基础工作之一。在2006年1月 《审计文摘》中提到,在2007~2010年审计工作的研究热点课题中,审计资源的整合作为其中的一个内容。通过这些,我们感觉到,整合审计资源,是审计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取向,是审计署在未来几年内要着力实现的一大目标。在目前改革深化、竞争加剧的市场条件下,审计组织体系走上“三元化”道路,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齐头并进。然而各种审计均有其自身特点,但是在应用中缺乏一定的有效协调,三者的工作存在一定的重叠性。我们在看到其差别的基础上,也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从而有能够将其进行整合的可能性,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整个审计组织体系,将三类审计形成合力,在人力、法律、技术手段、信息资源各个方面相互利用和借鉴。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有多位学者对于审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多次论述。其中以天津财经大学的于玉林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冯均科教授的这方面的文章最多。在他们的文章中,对于构建我国审计体系做出了较为全面地论述,包括从审计组织体系、教育体系、方法体系、人员体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在“九五”国家基金项目中,结合当时的市场经济环境,提出了关于当时审计体系构建的内容。而在当时,学者已经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于审计体系结构的影响。因此,在时隔十年之后,审计体系已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模式,但是同时又凸显了一定的缺陷和局限。因此,在近两年的审计署工作人员的文章中,尤其是对于大型基建项目、金融工程等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过程中,更进一步加强了对于整体性的论述。而在本世纪的国际审计市场研究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西方国家在实际的工作中注重资源的整合,如日本国家“购买”社会审计的现象等,已经将各种审计从整体性的角度加以把握。
2 审计组织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业已形成较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按其性质划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当前,对于资源产权问题的研究是个热点问题,审计资源的产权主体不同,其对于审计资源配置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各审计组织由于其职能不同,有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如何取长补短,互相利用,借鉴各自的资源优势,以节约审计资源,共享审计成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国家审计机关是依据宪法和审计法而确立的,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广泛的审计监督范围。通过对财政、金融、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部门的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性的审计查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和严重损失浪费,发挥宏观监督、惩治腐败、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职能。同时对内部审计负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对社会审计的审计业务质量也有监督的职责。然而,国家审计机关依靠其有限的资源,很难做到对众多审计对象的监督,以至出现审计监督的空白。从整体素质上说,也尚不能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大量的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项目的要求。另一方面对部分企事业单位却出现国家审计、社会审计重复监督,浪费审计资源的现象。    
      社会审计的资源配置是以市场供求为导向,服务于投资者,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和风险性,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具有签证和服务职能,其审计报告具有广泛的使用范围。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为社会审计是受托审计,不具强制性,对委托单位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审计人员只能提出调整建议,并视被审计单位是否采纳其建议而发表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没有处理处罚的权力,其审计范围也受到委托目的的限制。加之社会中介机构间不正当竞争,引发的审计报告失真的诉讼案件增多,需加强监管。
      内部审计是以服务于内部管理为目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广泛的审查范围。同时比外部审计更熟悉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的范围包括检查和评价组织内部控制体系是否适当和有效,以及执行所分配的职责的工作质量。在大多数组织中,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包括信息的可靠和真实完整,对政策、计划、程序、法律、规章的遵守和资产保护。企业整体范围的风险监控,也是内部审计的专门内容。但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相对较弱,工作有时处于被动地位。
3 审计资源整合的目标
      审计资源整合是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缓解审计资源供求失衡的必然选择,可以避免审计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有利于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审计资源短缺。结合审计资源整合的目标,审计资源整合的原则有下列几个: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结构性、重要性和高效性。在审计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运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据审计资源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以保障审计资源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审计目标。
      国家审计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在审计人才、审计技术和方法上不断提升,借助社会审计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弥补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不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更好的实现审计的目标。明确审计范围、目标,实施不同审计程序与方法,在人员、技术手段、信息资源等方面共享与融合,并且考虑相关制度与监管以及对于审计结果的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实施
      国家审计在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将审计范围内的部分审计事项委托社会组织审计,或利用内审、社审力量资源和成果资源。在实施大型审计项目时,聘用素质高的内审、社审人员参与审计。通过招标等方式,将一般常规性审计项目,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实施,由政府支付一定的审计费用;在对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利用经核实确认后的内审和社审的审计结果,有重点地开展审计,既可减轻企业负担,又节省审计成本。
3.2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成果资源相互借鉴和利用,减少重复审计,节约审计成本
      在审计内容上国家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合法性的审计上,真实性则主要由社会审计组织承担,效益性的审计工作重点由内部审计来做。积极探索联合审计的方式。比如审计时间一致,审计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实施协同审计,共享审计成果,审计完成后分别出具各自的审计报告。
3.3 继续加大计算机审计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的开发应用力度
      在计算机审计的开发研究方面,对于大型的审计软件,如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财政审计的国税、海关等行业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议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统一组织研究开发,并在应用中完善提高,以节约研发成本、打造精品;对于小型审计模块,应在统一指导下,鼓励各级审计机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审计实践中开发应用。
3.4 社会审计组织可以借助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威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社会审计组织受业主委托,过多的是服务于业主,工作缺乏独立性。对业主不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一些做法,不便于直接披露,审计工作存在较大的风险。而政府审计机关,独立性强、层次高、权威性大、审计带有强制性。在审计机关的统一组织、监督和指导下,社会审计组织按照政府审计的要求,实施审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深查细挖,敢于大胆的披露问题,规避审计风险。同时国家审计也利用社会审计的审计成果,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确定重要的会计问题和重要审计领域。
3.5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中
      这样,几股力量凝结为一个整体,使审计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内部审计机构情况熟悉,掌握了解情况较多,极大地弥补外部审计情况不熟的缺陷。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也可借助外力,通过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服务于本部门领导决策和宏观管理,提升自身的地位。
3.6 对审计资源配置的结果应建立一套评价机制
      即这种资源配置是否能够带来效益,是否优化配置,这对于提高审计资源的效益性将更加有益,可以减少审计资源的成本,避免审计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审计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2] 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3]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审计理论课题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作用及如何形成监管合力之研究[J]武汉金融,2004,(7).
[4] 审计署武汉特派办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探索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新路[J]中国审计,2004,(1).
[5] 边恭甫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审计体系的构建[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4,(3).
[6] 唐本佑日本的三者审计制度[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10).
[7] 于玉林审计体系的再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7).
[8] 冯均科谈审计体系整体研究的科学方法[J]财会月刊,1998,(6).
[9] 张文斌,黄一鸣现行独立审计模式的缺陷与重构[J]财会月刊,2004,(1).
[10] 冯均科关于我国审计体系结构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