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某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未来五年工作思路

发布: 2022-11-13 10:20:10   阅读: 次 【   

     未来五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继续深入推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各项战略部署的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未来五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的集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强市战略,着力于科技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于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于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着力于全社会的科普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技素质;着力于培养、引进和使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人才队伍,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和谐XX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2%以上。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5%以上。

——全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0%以上。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聚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农业上要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运行体制与机制,要建设好6个专家大院;工业上要新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省级技术中心5家,德阳市级技术中心15家。

——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把整合、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改革分配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逐步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尽快形成技农工贸一体化的新格局。进一步加强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为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服务。

二、发展重点

(一)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实现工业新跨越

1、提升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抓住四川省建设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机遇,大力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突出优势产品,不断提高重大装备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以提高装备性能和完善服务为立足点,以技术引进和研发为手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加大资源要素整合力度,促进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优秀经营团队积聚。加强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综合集成,鼓励建立与装备制造相配套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提高现有装备的成套能力、产品质量及技术水平。

以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石油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天然气钻采成套设备及各类钻采设备配件加工,把XX建设成为全国石油、天然气装备科研、制造、商贸基地。通过五年努力,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8.0%以上的水平。

以XX高铁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发展轨道交通产业,鼓励现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自主创新、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引进关联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加快实施,拓展新的产业空间。通过五年努力,轨道交通产业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年均增速力争达到38.0%以上。

2、拓展发展医药产业。以蜀中制药、源基药业、正华药业、雄飞药业、三星堆药业等为重点,抓住国家提高医药准入条件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对新产品开发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市场营销,不断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中成药、生物药、西药、针剂、药包材等生产、销售的完整体系。通过五年努力,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4.0%以上的水平。

3、巩固发展食品产业。以益海粮油、米老头食品、川粮米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艺水平、改进产品质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食品行业产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通过五年努力,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1.0%以上的水平。

4、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以四川士达特种炭材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等静压各项同性石墨、化工新材料高分子复合树脂、保温节能装饰板、复合材料芳纶纸蜂窝、高性能工业用铝型材等。确保黄铭锂电的纳米磷酸铁锂产业化投资项目的顺利推进,促进无污染环保的锂电池制造工业蓬勃发展。通过五年努力,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70亿元。

5、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在2009年提出的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XX市工业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目前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市一批重点企业已成长成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企业和骨干企业。目前我市已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认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同时通过积极向上级科技部门争取,省政府制定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2011年度培育发展实施计划》,首批启动20项重大关键产品和90个重点培育产品共110项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发展和30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工作。20个重大关键产品中,我市有:四川航空液压机械厂(XX)的“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XX黄铭锂动力材料有限公司参与的“纳米级磷酸铁锂”, 90个重点培育产品中,我市有: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快速移运系列钻机”, 123个区域特色产品中,我市有:四川汉舟电气有限公司“智能电气成套设备”、四川上之登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耐高温阻燃树脂材料”、 四川XX士达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细结构等静压各向同性石墨”。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重点培育企业通过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支撑,形成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将逐渐成为XX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新生力量。

6、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工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人力资源为切入点,实施信息化技术改造,推进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通过五年努力,规模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超过80%,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5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25%,其中10%以上的企业达到中高级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结合统筹城乡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专家大院是科技部大力提倡的、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扎根农村、服务农业一线的一种好方式,它是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是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学校。我市自2004年大力开展以科技特派员领办专家大院为主要模式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先后共成立了水稻、小麦、水果、蔬菜、家禽、水产等6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这些大院在民政局注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办非企业机构,基本覆盖了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按照“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的建设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专家大院基本达到了“引一个专家,建一个大院,办一所培训学校,振兴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五个“一”的要求。随着我市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们在继续大力发展壮大各专家大院的同时,通过五年努力,主要健全水稻专家大院、小麦专家大院和水产专家大院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

创建XX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把龙头企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种粮大户组织起来,开展“专家大院+企业+农户”、“专家大院+种粮大户”、“专家大院+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典型模式的运作示范。

2、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着力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要素聚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辐射带动功能,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省、市新农村科技示范片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主要抓好“四川现代粮食产业(XX)示范基地”、连山锦花村国家新农村建设试点、三水镇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以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食品质量安全化为基本要求,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上中下游紧密配合、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增值链。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和科技带动能力。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挥区域农业经济比较优势,促进农业就业增收、带动农民致富。

3、实施农业科技工程

集聚人才、技术、项目、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工程,是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抓手。通过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战略重点产品,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围绕国家、省科技厅在我市实施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XX市优质肉鸭健康养殖及加工集成与产业化示范”以及“四川XX现代粮食规模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等科技项目,给予配套支持,做大做强。

4、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星火培训工程

实施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推进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进村入户,是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建立完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发展。

建设集网络传输、农信通、视频服务等多种传输平台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与省级平台链接;在XX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主站1个;选择2-3个乡(镇)作为试点,每个试点乡(镇)选择5个村(协会、大户)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站。形成以XX农业科技网为主导网站的市、镇、村(协会、大户)四级农村科技信息网络。重点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信通短信服务。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10套,5个企业使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农信通短信业务用户1万人。

着力做好星火培训工作。实施农民“双技能”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依托星火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各级各类培训基地,联合市有关部门,开展务工、务农技能培训,既促进留乡农民就地务农兴业、增产增收,又促进农民非农转移就业、增收致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推动XX可持速发展实验区的快速发展。

1、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

围绕危害我市群众健康的地方病、灾后疾病、出生缺陷等,开展中西医综合防治研究,提高我市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治科技水平,研究开发2项诊断、治疗新技术;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建立1个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推广10项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集成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促进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提高我市人口素质和公众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利用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以中药产业为带动,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打造种植和中药产业品牌;采用现代化技术研究开发传统中药材,借助中药信息化建设开拓国际市场,推广和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医药经济。充分发挥XX中药普药生产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技术工程中心,以优势企业和地道药材优势积极打造中成药研发生产基地,中药饮片加工、出口基地。通过五年努力,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4.0%以上的水平。

2、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围绕制约城市容貌、乡镇整洁、村庄清洁的水污染、面源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新兴集镇区和开发区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展以“三废”污染治理为主体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及示范;开展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资源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及其成套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针对医疗垃圾严重的二次污染,开展专项的医疗垃圾和医疗废弃物处置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发;针对农村日益严重的面源污染和农业废弃物危害,重点开展土壤修复、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建立1-2个示范区,使示范区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水土流失大幅度减少、污染状况得到控制、示范户或示范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

3、促进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发展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重点是全方位的公益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科技金融平台、以及强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

通过五年努力,初步建立以中小企业技术联盟、工程中心等为载体,整合各种资源,提供产业政策、技术咨询等服务体系。围绕我市特色产业集群,建设4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落实8家试点企业、30家培育企业、2个示范企业,推广技术创新方法的应用。健全产业技术支撑系统。以开发区各工业园、小汉零部件加工园、向阳电气工业园建设为重点,通过对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为产业提供技术储备、标准化技术规范等;建立风险投资引导机制,引进2-3家风险投资中介机构;鼓励社会、企业投入,建立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科技创新的孵化能力。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引进3-5家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企业;以我市行业龙头企业为支点,建设2-3家集科技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查询为一体的科技信息平台。

4、强化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

针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城市生命线保障系统、应急管理信息技术支撑平台、视频安全监测系统、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等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针对丘陵山区地质活跃情况,建立生态环境灾害预测机制和重大地质灾害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提升科学避险和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作用;开展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与监测技术研究示范,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开展公共安全技术研究,大力推广公共安全先进技术,为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十二五”期间,根据我市产业优势、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及人才与技术水平,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即集成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以大企业为主体,围绕石油重装、中医药制药、新材料三大产业,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切实加强产学研结合。要鼓励我市企业与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利用我市拥有“三大研究院”、三所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优势,进行重要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整体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三是积极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科技项目的招商引资引智力度,鼓励外来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直接进入我县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实施一批产学研结合项目。

2、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及技术咨询、技术经纪、技术转移、技术评估、人才交流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知识服务业、科技咨询业、科技信息业的发展。大力扶持科技投融资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制定和实施创新中介服务标准,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加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提供有效渠道。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迫切要求,切实转变职能,变“指挥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改善创新环境,优化服务职能。

  ⒈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结合实际,鼓励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鼓励重点产业及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成面向社会服务的科技条件平台的政策;财政与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政策等。

  ⒉发挥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已建成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增强示范作用。通过园区和基地科技示范项目,形成项目科学的筛选认定机制,建立项目立项、专家论证,具体实施、跟踪服务、项目验收整套工作制度。建立全市科技项目储备库,经过调研论证,具备立项条件的科技项目每年保持在10个以上。

⒊建立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建立以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成果转让、人才培训综合配套服务功能。

(三)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切实增加科技投入

1、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依法落实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尽快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将科学事业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科研基本建设费、科技专项费、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通过五年努力,确保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经费达到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2%以上,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人才培养与奖励基金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基金等。

2、建立科技创新市场投入机制

用足用好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对科技产业化项目实行贷款贴息,进一步扩大科技贷款规模。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培育和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

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吸收企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创办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会和风险投资公司。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完善风险投资公司的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和风险资本推出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为实现资本优化、扩张或借壳、买壳上市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产重组。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要把建设一支数量足、专业精、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置身于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依靠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航天学院三所大专院校、石油钻采、采气、安监三大研究院以及川油宏华等大中型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通过实施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人才开发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

  (五)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发展目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定期研究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主要领导每年要亲自抓1—2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科技部门要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对乡镇和市级部门主要领导抓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实行考核。

  各乡镇、各部门、各大中型企业都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把科学技术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用改革精神创新科技工作,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科技工作。要建立严格的科技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认真落实科技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大科技执法力度,为XX经济社会实现集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