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在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的讲话

发布: 2022-11-16 08:10:05   阅读: 次 【   

同志们:
    经乡党委决定,召开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创新思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采取措施,确保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措施有力,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们按照县委“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思路,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基地、创立农产品品牌等方面狠下功夫,实现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找到了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协会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合力推进的新机制,走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2007年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8个,带动5000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达到400余元,人均增收100余元。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全乡实有耕地6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5.3万亩,全乡出栏大牲畜6800头,出栏生猪5万头,家禽4万只,山羊2万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全乡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实现农民的增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了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培育了一批种养销大户。近年来,我乡种养销大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马铃薯种植大户达128户(种植30亩以上的),规模以上的达20户(种植50亩以上的),年出售马铃薯实现上万元收入的农户达200余家,规模以上马铃薯营销大户30户(销售500吨以上);生猪养殖大户达32户(年出栏生猪30头以上的),规模以上的达14户(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

二是发展了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我乡农民连接市场的重要纽带。全乡已涌现出了磨盘山农业科技开发协会、杨梅山生猪营销协会、八家村畜牧产销协会、大桥乡马铃薯经销协会等一大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些专合组织在组织农户搞好种养业的标准化生产、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乡已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6个,入会会员达3000多户。

三是建立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乡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来抓,围绕马铃薯、畜牧两大支柱产业,依托协会带动农户建设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全乡共建立优质饲料专用玉米基地1个,生猪无公害养殖(带、小区)基地4个,建立一级种薯基地1000亩,二级种薯基地5000亩,三级种薯基地15000亩。

四是创建了一批农产品品牌。目前,我乡的“脱毒”牌马铃薯已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正在积极申报驰名商标。

总结近年来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每年安排专项农业产业化资金,引导和支持龙头协会发展。坚持集中扶持,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沼气配套建设资金、支农资金打捆使用。

二是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带动主体。深入实施“双强双兴”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做大做强马铃薯、畜牧两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生态旅游、劳务输出两个新兴产业。

三是积极探索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乡认真探索了农业订单合同,农户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利益机制等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加速了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及时按照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意见》,在农产品的规范化栽培、标准化施肥、环境质量监测、农药残留的控制和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等方面进行规范。

五是发展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指导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管理,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经营管理体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在为龙头企业建基地、为农产品找市场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找准差距,确保存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尽管这几年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总的情况是,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营造的盆景不少,但名声不响,调整的面积不少,但档次不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全乡现有产业实际上看,存在“三个无”即:无市场影响力的企业、无龙头企业、无工业企业,总的来说就是没有企业,这是阻碍全乡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当然结合我乡实际,要发展工业,建立企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里主要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有个大体的认识。

----什么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只要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商品生产走市场的,都可以当龙头。根据有关部委联合发的文件规定,龙头企业(省级)的标准:一是企业固定资产达500万元以上,近3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二是经济效益好,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带动能力强,产加销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能带动较多农户;有稳定的较大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四是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龙头企业应建成管理科学、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企业,成为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

---什么是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资源,以及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我国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

(二)从组织领导层面上看,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到位”。一是产业化经营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是部分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宣传发动不够,措施不力,结构调整成效不大,往往认为种了几十年的马铃薯、养了几十年的猪,谁不会种,谁不会养,好多干部自家根本不敢、不能、不愿带头采用新品种,学习新技术。二是调整工作力度不到位。地区间不平衡性突出,缺乏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不少干部就是以为群众工作难做,要有工作经费,不调整也无所谓,没有把群众增收致富这一重点工作放在心上,往往表现在:有了经费才做一做,分到任务了才抓一抓,领导安排了才管一管。三是服务工作不到位。特别是信息引导、技术指导和产后服务等方面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我们好大一部份干部、好大一部份专业技术人员自已都不懂,都不会,别说什么服务,遇到农民问题往往是交差了事,敷衍塞责,根本不把群众的难题放在心上。

(三)农民自身层面上看,存在“三个难”。广大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特别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普遍存在着“三难”。一是项目难确定。农民在调整中到底调什么,种什么,养什么心中无数,左右顾虑,存在着等待观望现象。二是新品难找。农民搞调整都是以高产出、高效益为目标,要寻找一些投入较少,产出较高,风险较小,见效较快的品种很难。三是农民难调。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需要成片开发时,土地协调难,需要技术时,找不到专业的技术人员,影响到部分专业大户的调整积极性。

(四)从发展后劲上看,存在“三个低”。一是小集镇水平低。全乡的集镇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远远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低导致了聚集辐射能力弱,从而难以形成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也导致了产业发育缓慢致使小城镇有“形”无“魂”,缺乏生机和活力,城镇经济难以繁荣,制约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由于集镇的发展缓慢,集镇吸纳人口和就业容量受到限制,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集镇转移,严重影响了集镇化的进程。二是扶贫减贫能力低。全乡贫困人口的构成有多种多样,除了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自然资源匮乏,以及无劳动能力、因病因灾等客观因素致贫外,很重要的一个主观因素就是思想贫困、观念贫困、素质贫困。绝大部分贫困人口观念落后,缺乏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之乡财力的薄弱,村级无收入,争取的项目有效,加之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差,底子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粮食生产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农民自我积累少,一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又重返贫困。三是劳动者素质低。据初步统计,全乡有劳动力1.9万人,但是有一半以上是小学文化以下,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很低,加之我乡地处偏僻,广大群众文化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广大群众甘于现状,固守田园,不愿意去闯市场、冒风险,这给我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明显制约着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当前,农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既面临严竣的挑战,又存在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正确引导农民加快结构调整,是政府和业务部门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来规划农业。用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标准来审视农业,用大农业、大环境、大市场的观念来发展农业。为此全乡各村,各有关单位要认认真真按照乡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双强双兴”发展战略,踏踏实实的抓好本村的产业化经营工作。

三、突出重点,确保重点产业得到有效发展。

(一)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全力打造云南马铃薯大乡。马铃薯产业化经营是乡党委、政府根据我乡实际提出的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和举措,是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村和农技推广部门要在降低生产成本、减灾增产、改善品质、增加经济效益,推动和促进马铃薯产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化,把种植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加工优势转化,把产业结构调整向增产增收方向转化,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使其真正做大做强,冲出云南,走向全国。到2010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3万亩,培育龙头企业2-5户,培育营销协会10-20 家,发展状大10家。为此,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落实四项措施,推广四项技术,完善四个体系。

落实四项措施:一是实行区域化种植。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和马铃薯品种适应性,将商品薯区布局在跃进水库周围七个村和错初村;种薯繁育区布局在杨梅山和大桥两村;早春洋芋区布局在王家山村、凉水村、者米村。以达到分区域划片建立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布局区域化,保证产品纯度,杜绝相互套购现象,确保客商利益。二是切实搞好科技培训。把科技培训工作作为提升马铃薯产业的重点措施,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方法,先骨干后普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培训一大批技术过硬的骨干队伍,培养一大批马铃薯产业经纪人和发展带头人,力争每年培训6000人次,种植户户均有1-2人掌握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到2010年,乡内马铃薯营销大户达到50个以上。同时,要强化诚信教育和法制培训,教育群众自觉履约、客商守法经营,严厉打击抢购套购、掺杂使假、压质压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三是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乡上将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门协调解决马铃薯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强力推进产业发展。乡政府将和各村,有关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各村,涉农部门要从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态度、能力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四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要组织相关单位成立联合检查组,加大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市场监管力度,对种薯进行产地检疫和调入调出检疫,杜绝带病带菌种子进入乡内,对商品薯要进行调出检疫,确保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大桥马铃薯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推广四项技术:一是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机械化种植具有保墒、省工、节种、节肥和播种深浅一致的特点,是实现马铃薯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今后要大面积推广。2008年,力争乡内有机械化耕作面积。二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土壤类型开展测土配方,2008年力争乡境内马铃薯测土施肥面积达100亩。三是推广种薯处理技术。要做好精选、晒种、催芽、消毒等种薯处理工作,确保种薯质量,达到全苗壮苗。四是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化是马铃薯获得丰产的重要环节,要大力提倡“高垄双行”种植模式,重点抓好查苗补苗、中耕培土、追肥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

完善“四个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品种引进、选育及脱毒种薯梯级繁育体系。依托县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积极与国家马铃薯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和省、市、县马铃薯育种中心进行对接,切实抓好高淀粉型、全粉、薯条型、优质菜用型四大类型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适应性筛选及新品种选育,真正将我乡建成云南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二是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体系。依据省、市、县已制定的马铃薯质量安全地方标准,按照品种专用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基地订单化、产品优质化的要求,着力抓好良种良法配套、机械配套和农机化技术应用、质量安全监测检验、订单生产、良种基地、马铃薯协会建设等工作,确保加工原料和商品薯质量稳定可靠。三是进一步完善贮藏体系。在总结现有成功储藏模式的基础上,多方争取资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大对农户、协会、企业修建贮藏设施的支持。经过几年努力做到窖贮存、场上市、稳价格、保增收。争取到2008年底,乡内马铃薯贮藏能力要增加到1万吨以上,到2010年贮藏能力达到3万吨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原料季节性短缺、马铃薯价格不稳定的问题。四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积极筹建马铃薯交易市场,建成集交易批发、贮藏保鲜、加工包装、信息发布于一体的云南一流的、功能齐全的马铃薯专业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配套现有小型交易地点,在马铃薯各集中产区建成2—3个年吞吐量1—xx万吨的中小型交易市场。同时,加大马铃薯销售终端市场考察力度,加快推行品牌化销售策略,无论是马铃薯种薯、原料薯、商品薯或加工产品都要进行分类分级,精品包装,统一品牌,推行终端直销。

(二)做大做强畜牧业,全力打造会泽生猪产业重点乡。畜牧业作为全乡的一大支柱产业,“十五”以来,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已从落后的自给自足型发展到了以养殖专业户或个人投资发展的私有养殖经营。虽然生猪养殖总量上去了,但在养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方面,程度还是比较低,与养殖发达的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迫切需要各村各部门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1、要加强领导,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各村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全乡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要成立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相关人员专管,业务部门专抓,负责产业化工作的协调、组织、检查、经费的落实和使用,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科学配置资源。全乡要以规模生产为基础,以产业链的延伸为突破口,以建设和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科技和人才为依托,加强品种改良、动物防疫等薄弱环节,采取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民营为主,政府扶持,部门服务的运作方式,建设龙头带动,层层增值,大规模、高效益的畜牧产业体系。坚决把全乡畜牧业建设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08年,全乡出栏生猪要达到6万头。

2、要突出抓好生猪品种改良

要加快建设生猪良种繁育生产体系,加快生猪品改步伐,提高生猪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建立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良种场→人工授精站”的宝塔式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村、组二级生猪人工授精网络,重点建设好原种场扩繁场等种猪生产制种场,不断提高全乡生猪品种质量,彻底改变目前大量依赖外地调种的局面。

3、要突出抓好畜牧业的流通

积极开拓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地发展生猪流通企业、营销协会,初步形成活大猪、初加产品、深加工产品多层次系列化加工和销售体系。建立多渠道的生猪流通体系,组建“公司加农户”大型流通龙头企业,继续鼓励和扶持一批生猪营销协会和大户,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并在生猪集中产区建立规模大、幅射广的专业交易市场。

4、要建立健全生猪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预警机制,把影响生猪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于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如牲畜五号病和猪瘟等人畜共患病和烈性传染病,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坚决实行强制防疫。建立和完善生猪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生猪产品达到无规定疫病、无违禁添加剂和无规定药物残留的标准。加强饲料和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安全监督,在依法依规推行兽药代理、兽药准入登记备案和用药登记等制度严格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养殖业投入品的管理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假劣兽药、违禁药品及饲料添加剂的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设立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强检测和监控。

 5、要加强科技推广和服务力度

生猪产业化建设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网络和技术培训服务体系,利用科技进步、丰收计划等项目平台,大力推广重大科技实用技术,同时积极引进发达地区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于生猪生产,缩小与发达地区养猪业生产水平的差距,提高科学技术的转化率、普及率和贡献率。定期举办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班,对全乡的养猪大户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饲料加工、繁殖配种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饲养水平和饲养能力。加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培训,激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防疫灭病,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

6、要增加投入和政策扶持

采取对优势产业“聚焦”的政策,增加对养猪业及相关产业的投入。乡财政将安排扶持生猪品改等专项经费,生猪重大疫病防疫经费,农业产业化龙头协会资金、科技引导资金、农业开发项目等资金重点用于扶持生猪产业化项目建设。乡政府将认真落实生猪产业化建设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建设畜牧养殖小区每个补助20万元,畜牧养殖科技示范园区每个补助30万元,达到补助规模的养殖大户每个补助0.5—2万元;同时,积极鼓励支持“送母分犊(羔、仔)”及“周转畜”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畜牧业,对“送母分犊(羔、仔)”的规模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每送1头受胎母牛给予补助300元,每送1头受胎母猪给予补助200元,每送1只受胎母羊给予补助100元。加大对品种改良的扶持。养殖户每饲养一头良种母猪补贴50元;加大对疫病防治的补助。养猪大户生猪防疫工作中,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疫苗费用均统一由市财政承担;加大对养猪大户的扶持,对年出栏肉猪200头以上或出栏仔猪5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市政府奖励5000元;对生猪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大户、龙头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实行重点保护,并给予减免税费和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重点培育具有科技含量的规模养殖户,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大桥畜牧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发展壮大干果经济林产业。一是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结合即将实施的小流域工程对经济林造林地块土质、水源进行严格的检测,认真编制经济林建设作业设计,提高造林工程质量,确保经济林建设水平;同时结合实际,合理选择造林树种,主要在王家山、凉水、者米地区培育核桃、板栗、花椒等经济林。二是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发展用材林。采取措施管护好已退耕还林的用材林苗。三是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培训,在原有的规模上,形成产业,形成气候。

四、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全乡整个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各村各部门必须切实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战略举措,紧紧抓在手中,放在心上,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真抓实干,确保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

(一)认识上要有高度。各村委会主任,涉农部门负责人要强化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一把手”意识,牢固树立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是最大政绩的观念,建立健全有效的责任机制。要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更加主动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关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做到放低门槛,放活机制,放利于民,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领导上要有强度。要认真落实县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精神,每个季度召开村两委会议和站所全体职工会议,研究解决本村和涉及村单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要及时掌握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总结推扩经验。

(三)落实有要深度。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农业产业化重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大决心、花深功夫把农业产业化工作抓紧抓好。对确定的目标要一个一个研究、一项一项拿出具体办法和措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调查研究之风,坚持深入农村,深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养殖大户、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工作能力。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立足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不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推进农业产业化。

同志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希望全乡上下团结一心,振奋精神,加快推进全乡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推进全乡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