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数学教学论文五篇

发布: 2023-01-25 09:50:06   阅读: 次 【   

【篇一】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中,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将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有效地提高,不仅是对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还对学生的人格素养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合作能力;培养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的精髓,是促进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克服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是改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小组竞争的形成,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数学教学中合作能力培养的意义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合作意识较差的现象。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合作能力入手,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整体合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合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正是锻炼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小组教学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较好的方法,已经逐渐的被应用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另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于课堂氛围的活跃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好的帮助。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还是锻炼人际关系的重点,也进一步地突出了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二、数学教学中合作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与数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做起,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方法有很多种。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与建议,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交流,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合作意识。其次,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记性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中的不足,并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长处。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通过数学教师提供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并且感受合作学习带来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合作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数学教师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合作技能得到良好的训练,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合作技能训练中,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该对学生的倾听、讨论、表达等方面进行技能训练。首先,数学教师应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且不能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并且在倾听的过程中总结别人发言的重点,并做出适当的补充或独有的见解,只有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讨论内容,才能对小组讨论合作有较大的帮助。其次,学生还应该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如何讨论,在学习中教师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然后通过总结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之间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建议,学生对讨论的学习,对合作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在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倾听与讨论还要学会表达,如果学生只会学习不会表达,那么对学生的合作技能训练有极大的影响。学会表达也是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重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并且被逐渐的应用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在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小学生的整体人际关系也有较大的帮助。

【篇二】

所谓有效的生成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是以提高学生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的生成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对那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才能使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的释放。那么,课堂上应如何追求有效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预约有效生成。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需要有效的预设。虽然每个教师在课前都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突发的种种“意外”,但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所设计的几个不同的板块,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都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用自己预设的观点去说服、引导学生,不知不觉中教学已从预设走向生成。

例如执教《统计》一课时,创设“图形娃娃欢迎小朋友”的动态情境,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三种图形娃娃随机出现,出现的速度很快,跳出来一个图形娃娃随即消失,学生根本来不及准确地统计出三种图形分别有几个。怎么知道每种图形娃娃各有几个呢?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统计方法来分一分,数一数,肯定不行了。因为“图形娃娃走了”,没有办法再分、再数。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统计方法无法解决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把它们拉回来留住它们”,教师及时捕捉住课堂中生成性问题,顺水推舟提出“想一个什么办法就能留住它们呢?”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在这样一个强烈的探究欲望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新的统计方法活动中。学生每一种方法的产生,都伴随着彼此充满智慧的思维的碰撞,为学生带来成功的无限的愉悦体验。

二、细心捕捉,构建智慧课堂。

尽管教师在教学预设之前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但这种预设毕竟是带有教师主观性的设计蓝图。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都能在预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预设的程序,要把执行教案看作是课程实施的起点,据学而教,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灵活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

1、珍视固执小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珍视那些一直固执地举着的小手,因为他的发言往往会与众不同、往往会让你的课堂呈现出一片新天地。如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教师设计了“25×16”一题,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由于已有知识铺垫,学生很容易发现“25”这个特殊数字,并想办法找到“4”,生成了“25×4×4”的计算方法,一切尽在意料当中。但还有学生的手高高的举着,进而生成了这样的计算方法。①把16看成2×8,然后用25×2得50,再乘8,也等于400。②把25拆开,就是5×5,再把16拆开,写成4×4,再用4×5得20乘4×5的积20,也是400,多样的方法呈现的是多样的思路。

2、善待学生错误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出现错误,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它所带来的契机,让它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如:一位学生在找36的因数时,他是这样写的:1、36、2、18、3、12、6、6。针对这位学生做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6不能重复,还漏掉了4和9两个因数。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同学的错误,而是对这位同学亲切地说:谢谢你!幸亏有你这样的思考,才会有我们同学这么多的发现、思考和交流。

3、捕捉突发事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都遇到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有的来自教师、学生、媒体等内部干扰,有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干扰。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首先要即时判断这些事件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即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总结教学“升和毫升的认识”时,师问:学了今天地知识后,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生2:毫升和克是不同的单位名称,它们是不相等的。

师犹豫片刻后问:你是想知道1毫升的水或其他的液体等于多少克,对吗?

生1:是的

师:你能主动提出问题,很好!你们在课后不妨动手试一试,取100毫升的水、油或者其他液体,分别称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克。教师善于捕捉教学中的闪光点,把它转化为教学资源,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明确了学生真实的想法。

4、引导问题争论

对于课本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然会造成理解的不同,因此,在互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从而引发了争论。这时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例如教学《求平均数》练习时,我设计了一道能力题:某电视青年歌手大赛,7个评委给某歌手的评分是9.5、8.6、7.5、7.8、8.9、9.2、9.4,这位歌手平均得分是多少?全班有49人列式计算都是:(9.5+8.6+7.5+7.8+8.9+9.2+9.4)÷7=8.7(分),只有1人的答案为:(8.6+7.8+8.9+9.2+9.4)÷5=8.76(分)。问题出来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争论,为什么会有这两个不同的答案?设计这个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某些大赛总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的数学事实,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引起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关注,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反思生成,共建智慧课堂。

“教”是为了“学”,检验“教”的有效是积极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常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更有效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要使智慧课堂有效生成,我认为:首先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去研读自己的学生,在确定好适当的教学目标后才去考虑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去一味追求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也就是,尊重学情、因学定教;其次是有效组织,营造民主课堂,创设本真、有效的教学情境,在预案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开展教育性对话;要善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的讲解与“牵”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根要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特别学生学习发生困难,须诊断,敢调整,敢引导,敢追问,敢讲解,把学生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具体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只有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才能真正提高生成“含金量”,铸造真正富有活力的智慧课堂。

“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为生成而为。”“智慧课堂的有效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一个策略,一个最强音,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带来课堂教学的灵动和精彩。它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驾驭生成性数学教学,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临场的应变处理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要加强。这必然要求数学教师付出许多,但这一切的付出都将会被证明是值得的。

【篇三】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绽放。它不但包容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习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而是由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学习交流、实践、操作。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不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而且对每位学习小组合作成员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混乱,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与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地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性格和学习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按每4—6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小组长对小组成员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时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要求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明确要求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要求任务之后,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使那些胆小怯弱,被动

的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再如要求根据乘船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南瑞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目要求读,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出小组合作要求: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做记录,其他同学按要求,分别为南瑞小学二年级学生设计最佳乘船方案,并填写好乘船方案,然后在组内评价,看看每个人的设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三、优选内容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合作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教学“笔算乘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乘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可以相互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再如学习面积单位后,测量学校篮球场面积时,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面积大小,小组中有的同学记录、测量、监督测量和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地乐趣。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讨论。

四、及时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如小组成员中有的学生参与的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发言,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我就给以具体指导,教育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和同学说话态度要友好,遇见和自己的观点不同,你可以这样说,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在活动中,我有意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题型训练。

五、总结评价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另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讨探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和谐,尤其更要多关注学困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让组长多些机会给他们发言表现等。对表现好的小组与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颁发“小红花、金苹果、智慧星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绽放。它不但包容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的成效与好处:

通过一学期以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日益完善,小组成员分工日益明确,全体师生小组合作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切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强化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

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和不受威胁的环境,学生不忘初心犯错误。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教学中,同伴之间的有意义的口头交际激发了学生的口语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培训,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

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要从讲台走到学生合作小组中间,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咨询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获取学生中的信息,同时要因文因人而异地适时点拨,满足学生的即时求援需要,给予及时指导,为有效调控做好充分准备。小组合作中,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做到教为学服务;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交流思想感情;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意识,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通过教师的有效介入引导,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方式优化的最佳境界,力争堂堂高效,打造高效课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立足点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教学传统,进而改善教学现状,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资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篇四】

内容摘要: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概念,突出主题,引导开发想象能力。结合学生实际调整教材顺序,突出重点,融会贯通,便于概念的理解运用。把概念分类整理,形成网络,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人们的共识。马芯兰老师的教学思想指出:在教材知识结构中给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以中心地位。数学概念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如数学概念掌握不清,就无法理解定律、法则和公式等一系列的数学知识。很多数学能力的形成都是以数学概念为前提条件的。

经常进行的口算题比赛,或是数学竞赛试卷上很繁杂的计算题,是在测查学生计算能力,计算能力的高低表现为谁算得又对又快。算得既准又快的关键是计算方法合理,灵活,也就是说,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基础知识(其中主要是数学概念),采取巧妙办法迅速求出正确答案。例如:一次数学竞赛试卷中出现这样一道计算题:32÷15÷4×60

解法一:原式=2.13÷4×60≈0.53×60=31.8

解法二:原式=32×1/15×1/4×60=32

解法二巧妙地运用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知识,改变了运算形式,使运算更加简便迅速,且答案准确程度更高。理解掌握“分数”,“整除”等概念是熟练运用分数与除法关系解答此题的基础。这个例子说明,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只靠多做题远远不够,关键要把有关的概念掌握好,能够灵活运用才能奏效。

再如:学习“高”的概念时牵扯到对边、顶点、垂足、线段、直角、垂线等概念。因此除了在教学“高”之前认真复习回顾这些概念外,还应该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就有意识的为教学“高”作铺垫。教学直角时,应要求学生用三角板在各种方向的已知线段上画直角,并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这对认识各种图形上的“高”大有好处。因为在小学阶段直角符号往往是确定“高”的依据。教学垂线时,应要求学生过线外一点画垂线,为在已知三角形的底边上画高和过已知三角形的顶点画高做准备。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基本概念的中心地位。

在使用试验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高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概念教学,通过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概念,突出主题,引导开发想象能力。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势与数量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他是一种观念形式,也是一种思维形式。这些观念形态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数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不易理解。那么,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以往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师演示实物、教具或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取直接经验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方法。但是随着年级增高,所学概念复杂性增强,很多情况下用这种方法不方便或效果不理想了。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走进了课堂,为教学开辟了更新更广的天地。

例如:教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下把一块糕点、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指出他们在被平均分前都是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物体,只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它的若干分之一,再通过实物演示得出几分之几。使用实物投影可以减小外部其它因素影响,放大焦点,更加突出“平均分”和单位“1”,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什么叫“分数”。有很多较小教具,如某些实物或图片等,视觉范围受局限,用实物投影就可以克服缺点,在课堂教学中尽显他们的效果。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概念,以往我们是出示教具,让学生看看,摸摸,从而给出几何形体的概念。这对于智力较好,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不成问题,可对于智力较低的学生就不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空间概念,不能从具体形象事物中抽象出概念,产生学习障碍。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轻而易举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一开始电脑屏幕上出现火柴盒、魔方、粉笔盒等实物图形,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实物图形中的面、棱、顶点在什么位置。可以让学生猜想、讨论,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的答案,如“棱”位置连续闪烁,还可以伴有响声最后将实物移走,只留下刚才闪动的几何线条。如此将非本质的表象移走,抽象出几何概念的精髓,学生的猜测也得以验证。

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抽象、枯燥的立体几何概念,同时开发了想象力。

二、结合学生实际调整教材顺序,突出重点,融会贯通,便于概念的理解运用。

**老师教学思想强调在改革课堂结构中给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中心地位。课堂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一定教育目的,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能涉及的比较稳定的而且简化的联系方式和活动程序。

(一)把重点概念调整在前,突出重点,便于学习其他知识。

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和比例”,教材中安排先学习“比例尺”,后学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比例尺”一节标题中出现了“比例”一词,学生在没有学习“比例的意义”之前无法确切的理解,教师既不能展开讲什么叫“比例”,又不能采取明知学生不理解也不说明白的态度,使课堂气氛陷入矛盾。后来我通过钻研教材发现,从表面看比例尺的内容好象只涉及到比的知识,只有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其实不然,只有每幅图的比例尺与任何一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组成比例时才能求解。如例二、当16:x=1:9000000时才能求解。也就是说,学生解答比例尺部分的应用题时,求解的既不是比的前项或后项,也不是比值,而是依据每幅图的比例尺和图上任一具体长度与实际距离长度的比,组成比例关系,然后再求末知数。只有学习了“比例的意义”,明确“比例”的概念之后,才能真正理解的去解答比例尺的应用题。因此我在单元备课时,结合本班学生接受新知的能力,把“比例的意义”提到了“比例尺”前面进行教学,解决了矛盾,取得较好效果。这样安排也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二)把紧密联系的概念贯穿一线,融会贯通,利于后续概念的理解。

第九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教材安排每个图形为一小节内容,逐个独立进行教学。我结合本班学生喜欢追根问底、思维活跃的特点,在单元备课时把内容进行了调整:将三种图形的认识集中起来进行,把三种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放在一起教学。集中认识图形可以在对比区分中强化图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集中推导面积公式可以运用迁移的方法,只重点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由平行四边形面积迁移而成。把这些有顺序联系的概念贯穿一线,使后续概念的学习成为水到渠成。

实践证明,结合实际对教材顺序的调整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理解、运用,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尝试意识。

三、把概念分类整理,形成网络,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分类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就是把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对象分成若干类,用以揭示概念的外延。数学概念的系统性非常强,环节相扣,枝节互攀,形成网络。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的大部分概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把相关概念加以分类整理,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十册第二单元“数的整除”是今后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如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通过学习可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还为中学学习因式分解作了准备,在全套教材中处于中心地位。本单元知识的突出特点就是概念多,且比较抽象,易混淆。因此讲授新课和单元复习是把有关概念分类整理,引导学生建构认知体系,对突出本单元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大有帮助。例如:学习第一节“约数和倍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这样的结构:

遵循发展求异思维和让所有孩子尝试到成功喜悦的现代教学指导思想,允许学生构件的网络图不拘一格,也允许有些学生构建不完备。这样教学从近期效应看,学生思路清晰,且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增强,解决了有些学生虽会解题,但不能把各个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有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只会依样画葫芦的问题。从长期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解了知识,再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劳动。

小学高年级的概念相对低年级逻辑性更强,抽象程度更深,而概念的理解掌握又决定了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江泽民同志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新颖的教学方法,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不但要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还要提高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从而使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小学学科教学论》(数学)p194,p127,p199

《马芯兰教学思想浅析》p17,p69

【篇五】

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从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笔者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二)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小组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一次,本人在请学生小组合作时观察到以下现象:有的学生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学生溜到别的小组,有的东张西望……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充分了解学生

《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

2.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蔡林森说:“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师嘴里讲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

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