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市委书记在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 2022-06-01 09:30:18   阅读: 次 【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我市首次由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中医药发展大会。省里对我市中医药发展非常关心,邵湘宁局长亲临今天的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刚才,成贞同志作了工作报告。对几位领导同志的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坚持中医和西医并重,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已经把中医药发展摆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2006年以来,国家、省里先后出台一系列中医药发展的文件,实施一揽子中医药发展的项目,国家对中医药的投入达到几千个亿。现在,加快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良好机遇。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清形势,把握方向,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要看到中医药的历史地位。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医药一直独立承担着人民群众的医疗、预防、养生、保健等重要任务。中国的医学与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文明一样,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医药于公元4世纪传入朝鲜半岛,与当地文化结合,成为今天的韩医药,其后不久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16世纪传入英国,18世纪传入美洲,现在还可以看到当时当地人使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记载。目前,全世界7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国际上有1000多个中医药机构和民间学术组织。我们要站在对民族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史意义,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复兴发展。

2.要认清中医药的科学特性。中医药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论、系统论和方法论。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中医药以其“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的大医风范,逐步发展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医学思想,以人为本、仁心仁术的医学精神,大医精诚、德艺双馨的医学理念。中医以综合性文化为基础,不同于西医以分析性文化为基础,它以高尚圣洁为追求、以扶正固本为原则,注重从形气神、脏腑和经络探寻对人体的科学认识,强调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和运动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和疾病演变,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哲学性质和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体现的是个性化的辩证施治、调治求衡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医药理论的独特性、系统性、科学性,理直气壮地做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推进和发展工作。

3.要发挥中医药的现实作用。中医药来源于实践,成长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发挥着很强的实际效用。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作过统计,同样是甲流患者,用西医治疗比用中医治疗贵10倍左右。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进行日常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用。2003年“非典”在全球肆虐时,广东是病毒原发地,但是广东的患者病死率只有3.8%,为全世界最低。主要原因就是广东在防治“非典”中特别重视中医,敢于使用中医。后来,香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请求广东选派有经验的中医参与防治工作。对比西医药而言,中医药毒副作用小、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少,在提高人类健康素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把握中医西医互补的特性,让中医和西医成为联手的“朋友”,而不是谁击败谁、谁取代谁的“敌人”,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服务人民群众、改善民生民利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着力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

继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要瞄准建设全省中医药强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目标,坚持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既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又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不断发展。

1.要发扬传统优势。我市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据史载可追溯到汉唐。咸通年间,武陵医士梁新被朝廷诏为尚药奉御。唐宋以来,更是名医辈出。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中医医疗机构16个,开放病床2098张,95%以上的综合医院开设了中医科、中医病床,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设了中医门诊、中药房。要继承传统,发挥优势,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一是要发扬传统技术。牢牢把握中医药的核心理念,总结推广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巩固发展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疑难病防治以及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领域,注重加强对民间祖传偏方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保持发扬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色特点。二是要发挥资源优势。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动植物蕴藏量100万吨以上,素有“华中药库”之称,且自然生态良好,工业污染较轻,能满足生产有机药材的要求。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相信中医、使用中药,特别是老年群体对中医药有着深厚的感情。要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优势。三是要发展服务体系。高起点谋划市中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建成湘西北中医医疗技术中心、学术指导中心和医学科研中心。着力抓好县级中医院建设,力争近几年内全部进入省级示范中医院行列。统筹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在全市形成覆盖齐全、分布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效益突出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2.要推进科技创新。创新是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的根本之道,是推进中医药发展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是要抓好科技应用。坚持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中医药,加快构建医、学、研、产紧密结合的现代中医药研发体系和技术平台,积极推进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和药物开发。整合各方面科研力量,围绕重大疾病防治、独特诊疗技术、中药研制开发等方面,组织联合攻关和自主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二是要抓好人才培养。坚持以人兴带动业兴,着力解决中医药人才“断层”问题。市、县两级要建立国医馆,聘请市内外名老中医带徒传技,选拔一批中医师进馆研修。积极争取和认真实施国家、省中医药学术继承和人才研修项目,确定一批有理论基础、有发展潜力的中医师进行重点培养。组织名老中医开展师承教育,依托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资源,多形式培训专科人才和基层骨干。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大力引进中医药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和具有独特技术专长的人才。进一步创新中医药人才管理、激励制度,建立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三是要抓好品牌建设。顺应市场经济的取向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大力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建设,突出抓好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打造中医药品牌,增强发展的活力。运用科技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支持中医药单位搞科研、闯市场、创品牌,提高常德中医药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3.要加快产业发展。中医药产业是支撑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把中医药产业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来抓。一是要扩大产业规模。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0万亩,占全省的23%。要依托丰富的中药资源,加大中药材种植、养殖推广力度,力争2015年前建成4—5个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快发展中医药工业,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断提高中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是要拓宽产业领域。坚持大中药产业的理念,大力发展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食品、中药美容、中药保健、中药加工、中药流通等相关产业。去年,全国大中药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今后几年将是大中药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要顺应大中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在拓展领域上下功夫,在创新思路上想办法,在加快发展上见成效,努力打造中医药产业链。三是要提升产业水平。加快中药企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几家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中医药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德海制药、金健制药、三金制药等药业企业和天麻首乌片、玉叶解毒颗粒、阿胶补血冲剂等中医药品,要多方予以扶持,促其发展壮大。推进中医药企业的标准化生产、现化化管理,提高中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

三、坚持硬件和软件齐抓,不断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

中医药事业发展离不开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今年5月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全市上下要从责任落实、资金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着力,加大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努力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要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省、市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要求,认真履行好保护、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职责。市里已成立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区县(市)要尽快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发现新情况,研究新措施,解决新问题。发改、经信、财政、物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教育、科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各司其责、通力协作,关心、重视、支持中医药发展。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协调,中医药管理机构要充实力量,切实做好中医药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工作。要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行管理机制,引导各方面资源投向中医药事业,促进快速发展。

2.要完善扶持政策。坚持把中医药事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中,要把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疗保障定点范围,把更多有利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价格适当、使用方便的中医药诊疗项目和中药品种纳入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各级各部门要千方百计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中医药发展经费要在财政预算中单列,重点加大对中医药基础设施、服务网络等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改善中医药的医疗环境和条件。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建立以科研院所、中医院、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医药科研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

3.要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认可程度。通过开展流动义诊、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大对中医药疗效和诊疗方式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示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医药在预防、医疗、保健、养身等方面的实际功效,使大家都信中医、用中医。结合文化强市建设,以中医医疗机构为主阵地,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形成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长期以来,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全市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牢记责任,敬业奉献,为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市委市政府是充分肯定的。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关心爱护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全面推动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同志们,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既是历史的特殊使命,更是现实的紧迫任务。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奋发努力,务实创新,认真抓好中医药发展的各项工作,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中医药强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而不懈奋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