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领导讲话 > 科技教育 >

意见建议

论乡镇教育体制改革

发布: 2022-09-03 19:40:14   阅读: 次 【   

从社会发展长远必须重视二十一看世,
纪教育发展问题,
应把实施义务教育的体制作为
一个重要问题加以探讨, 研究
乡镇的教育体制改革, 对于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 全面推行素
质教育有着非常明显的现实意
义.下面以罗江县回龙乡的教
育体制改革为例进行讨论。
罗江县回龙乡幅员面积
32平方公里, 与四县交界,
交通不便,政冶、经济、文化
中心在乡的边界。l0个行政
村, 人口14000多,其中非农
业人口230 人, 年出生率
10%o以内, 人均收入1900多
元, 财政收入26万多元, 建
有小学一所, 村小八所,初中
一所, 农校一所,教职工108
人. 学生人数1267人。班级
数41个。
计划经济条件下, 回龙
乡实施义务教育前, 主要是小
学五年, 初中二年的教育; 普
及义务教育以来, 全乡建有初中、小学、农校各一所
和一所幼儿园, 实行的是“三校一园”的教育体制,
学制上采用“六·三” 制, 并于1991年完成“普九”
任务。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 市场经济逐步建
立和完善, 这一教育体制的弊端目益显露出来。

、多镇义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人口因素。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巩固,
人口出生率逐渐降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低水平, 出现自
然增长率逐步趋近于零的状态, 乡镇年出生率被控制
到了千分之十内, 原来乡镇可以村村办学是普及义务
教育的需要。现在学龄儿童相对控制在一个较低水
平,在农村中一些乡镇的行政村出现隔年招生都很难
的状况,办复式班又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师资建设因素。一个乡镇学校多, 学生自
然少, 教师一人一班, 一所学校少的几十个学生, 两
三个教师,不利于教师之间扬长避短,相互交流,教
研教改工作、继续教育实施难童大,不利于教师素质
提高,制约着教师队伍建设。
(三)以应试教育为主。乡镇初中、小学、农校
各自为了自身利益, 为得到政府、主管部门认可, 只
追求近期效益, 大力推行应试教育, 忽视人的全面发
展,急功近利,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四)投资问题。乡镇~ 般都有初中、小学、农
校。在“一乡三校” 投资问题上, 乡镇政府出于种种
原因难以做到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这样妨碍了全面
落实基础教育地方管理, 不利于调动当地政府投资办
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教学设备问题。乡镇村村办学,全面开花。
教学设备、设施充实和完善难以实现,而现有教育资
源又利用不足。甚至闲置,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六)现代教育思想不易渗透。在“一乡三校”
的框架下, 乡镇各校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 对教学内
客、方法不愿作实质性的改革,现代教育观念、内容
很难树立和渗透,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督导评
估的改革。
经济体制最终决定教育体制,教育体制要适应经
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动力,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内在根据。回龙
乡面对这些矛盾, 实施了教育体制改革来克服这些弊
端, 从而产生了新的管理体带1J, 乡镇办“九年一贯
制”学校。根据回龙乡教育体制改革实践经验. 乡镇
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丘陵地区基础教育体制
由“一乡三校一园” 向“九年一贯制” 学校改革是一
种必然的趋势。
二、体制改革前后比较
乡镇“一乡三校一园” 体制和“九年一贯制” 学
校都是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一种形式, 比较而言, 乡
镇“九年一贯制” 这种管理体制更能适应目前农村教
育形势的发展, 一定程度克服了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教
育互相脱节的弊端和面临的矛盾。
(一) 管理体制比较
乡镇教育体制改革一般有“三校一园”。县、两
级为巩固“两基” 成果, 面对“一乡三校”, 在现阶
段, 一个县、乡的财力困难,教育投资滞后, 全面规
划兼顾发展谈何容易。三所学校倾向任何一方都不利
于“两基”巩固,发展又不能平均用力。教育要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 微薄的财力, 根本满足不了现实
的教育的需要,更谈不上教育的发展。县、乡在规
划、投资上的矛盾不好调节, 在办学指导上,也是事
倍功半。
“九年一贯制”, 乡镇只有一所学校。县、乡根据
财政状况全面规划, 重点使用,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教
育发展需要上。如回龙学校1998年筹措几年的收入。
投入六十多万元新建一所点校,使教育硬件逐步实现
现代化。同时, 县、乡两级领导可集中原用于几所学
校的时间去考虑现今学校突出的问题, 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在行政管理上, 过去县、乡要面对几个校
长, 几套班子, 协调校际关系;体制改革后, 行政管
理针对一个校长,一套领导班子, 乡镇内的点校之间
由学校领导班子去协调,通盘考虑发展,克服了相互
扯皮现象。省时、省力,政令一通到底。行政监督实
效增强, 信息反馈速度加快。
(二)学校内部管理比较
1.有利规划。

一乡三校一园” 的体制, 乡镇学校所数多, 眉
毛胡子都得抓, 其结果是样样部难抓好。改革为“7f_
年一贯制”学校这种体制后, 乡镇只有一所学校, 学
校根据实际和可能,提出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做到
长远规划、长短兼顾, 朝创建特色学校方向发展。
2.有利于乡镇村小结构调整。

一乡三校一园” 体制, 村村办学, 既分散, 又
不好管理。体制改革后, “九年一贯制” 学校的新模
式, 促使乡镇根据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文化风俗,
撤销不宜办学的村小,扩大中心校办学规模。如回龙
乡把原来的“一乡三校” 改革为“一校三点”, 方便
了管理。
3.有利于目标创设。

一乡三校一园” 的体制, 办学点较多, 师生人
数少, 一个乡镇内环境也未必相同, 目标做到统一难
蛊大, 不利于调动整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改革管理体
制后, 办学点减少, 师生增多,环境差异相对趋近一
致, 目标要求协调难度降低, 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创
建。
4.有利于群体意识建设。

一乡三校~ 园” 体制的校较多, 教师相对少,
群体意识难以形成。体制改革后, 教师数增加, 相互
交往增多, 彼此影响, 相互作用, 竞争加剧, 内聚力
增强。如回龙学校在群体变化后, 个体也有明显变
化,特别是集体观念有很大改变。教师个体特别注意
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性; 在完成组织任务过程中, 积极
发挥作用, 任务完成时, 易得到人们的认可, 自信心
增加, 有利于集体建设。
(三)教师队伍建设比较
1.有利于人尽其才。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成为新型创新教
师。改革前各点校的教师少, 教师个体有时有很大差
异性, 各自特长不可能完全发挥, 教师必须按教学要
求全方位抓。不论教师学识、品德、能力如何, 首先
得完成教育任务, 其次才可能说是否有条件发挥特
长,再次才能说教育效果, 这样, 许多教师要做到扬
长避短是不可能的。改革后。点校教师增加, 相互调
整的可能性加大。如回龙乡改革前, 点校教师少者二
人多者八人; “九年一贯制” 后, 点校少者寸 五人。
多者五十多人。校之间调整教师的可行性增大, 可以
尽力做到人尽其才,趋利避短, 教职工在各自的岗位
上发挥自己的能力, 对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用很
大。
2.有利于教师培训。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教育, 以终身教
22
育为契机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得到高度重视。改革
前,教师首先得完成工作任务,有的教师对工作任务
本来就难以胜任,但又不得不承担, 任务繁重, 一天
教学下来, 教师本人疲倦不堪、力不从心,教师培训
进修成了一句空话。体制变革后,教师调整为按特
长、科目分类教学, 分工配合, 相互学习, 交流经验
又有一定的空余时间进修。学校亦可以根据岗位情况
制定培训的长远目标,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短
期培训, 还可以针对教育实际, 开展理论与实际的教
研教改活动。各抒己见,相互取长补短, 广传信息,
为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提供了物
质基础和可能。
3.改善工作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一乡三校一园” 的模式
下, 乡镇村村办学,]_作、生活环境难以改变, 点校
之间相互比较, 不平衡心理容易产生, 造成责任心下
降, 更不用说苦练基本功和提高教学水平了, 实行改
革后点校可以减少, 条件相对改善, 教师心境开阔,
事业, 、增强, 苦练基本功和提高教学水平就有了一一定
的内驱力。
(四)学生教育教学比较
为迎接新世纪到来的今天, 世界各国都把教育发
展战略放在了首要地位。为了使基础教育事业适应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
教育转轨是基础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1.认真实施素质教育。
体制改革前, 乡镇初中、小学为了学校的生存和
发展,学校本身很难自觉进行素质教育, 经常是口头
上的素质教育, 实质_J 的应试教育。改革后。学生从
一年级入学到以初中文化程度毕业, 九年义务教育作
为一个整体, 为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目标, 按教育方
针和目标, 切实体现教育的成效,按教育规律进行各
种教育括动可起水到渠成的效果,学校可以开展全面
重视素质教育的实践, 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2.增加现代教育内容。
实施体制改革前, 乡镇小学六年级, 初中三年
级, 或者在更早的时间为了毕业会考成绩的好坏,学
校花大力气抓文化课, 农村中一般都用时间加汗水的
方式, 强制学生被动地学习。而实行体制改革后, 整
个九年为一个整体, 小学的教学内容可适当压缩。减
少迎接小学毕业会考准备所消耗的时间。学校可充分
利用这几年的时间优势。不必为小学生毕业成绩耗费
过多精力与时间, 可以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
在小学适当年级开设英语课程。既可减轻初中阶段学
习英语的难度,又百][以较早地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
开发;在小学适当年级开始进行计算机知识传播, 使
学生到初中毕业有_『计算机的初步知识和简单操作计
算机的能力;利用计算机从一年级开展辅助教学、更
有利于现代教育的发展; 同时在八、九年级适当增加
一些职业教育内容.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学
习一些实用的农职业技术.为农村中推广良种良法打
下基础。这样, 到九年级毕业, 可实现基础教育目
标,培养出能参与下世纪新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的人
才和合格公民。
3.德育工作实效性增加。
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体制改革后体现出来的
一个突出优势。学校在德育目标确定上. 可根据学生
一年级至九年级的年龄特征, 从中、小学生的日常行
为准则和规范开始进行连续不断地教育。在抓好教学
的同时, 利用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逐步培养良好的
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改革前, 乡镇小学、初中各抓
各.日常行为习惯和规范教育既脱节, 目标又不统

. 中、小学要衔接好, 既耗时, 也不易做到; 同
时,为了各自学生毕业分数,对德育工作有所忽视。
回龙多实施“九年一贯制” 后, 校风变化得到了社会
各界的充分认可。
(五)教育资源利用比较
中、小学教育的投入, 是用于发展中、小学教育
的社会再生产总投入的一部分。我国还处于初级阶
段, 当前教育投入渠道狭窄, 政府投入与教育发展还
存在尖锐的矛盾。提高教育投资的利用率, 实际上就
是要求节约教育资源, 并且对节约程度作出评价。
乡镇学校体制改革后, 学校布点减少, 教师相对
集中,班级人数增多,学校规模扩大。如回龙乡原村
小有的一个班仅十几人, 既浪费人力, 又造成财、物
的不必要消耗。现班额人数增加. 规模扩大,班数减
少,需要的教师人数相对减少,教育设施得到充分利
用。乡镇“一乡三校一园”, 不论学校大小, 校舍、
场地、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部必备,有的闲置或利
用率低, 有的又不能满足需求。体制改革后, 原有的
物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又可集中分散的财力解决重点
问题, 增添和完善教育设备设施;又可减少业务费的
开支, 把节约部分用于改变办学条件上;还可以使政
府的投资相对集中, 办几件大事。因此, 提高了人、
财、物的使用效率, 并且可以互通有无,避免不必要
的重复购建, 综合利用水平提高。
(六)教育环境创造比较
1.有利于“三教” 统筹。
乡镇实施“一乡三校一园” 体制的这种义务教
育,三所学校各自为阵,农、科、教相互脱离, 基础
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不能成为一个有机
体。改革后, 乡镇一所学校,把初中、小学、农校联
结在一起, 使三类教育能协调发展。农校与技术部门
配合, 在农村中大力开展成人培训,农民科技意识增
强, 积极支持子女学习实用技术, 使得职业教育与普
通教育互相渗透,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部分学生
较早地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 使得初中毕业何去何从
有了一定的方向,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2.家庭教育作用增大。
家庭教育是巩固学校教育成效的有机组成。体制
改革前, 乡镇内各校在宣传上重点放在学生考了多少
分, 考入多少重点、信誉高的学校. 但这恰恰对大部
分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抑制.家长又不是教育行家,
不能正确评价学校效果, 只能凭表面的分数看问题,
因而对学生的发展有所影响。乡镇体制变革后.学校
宣传的立足点主要是放在怎样把不懂事的一年级娃娃
培养到初中毕业时,成为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如何
培养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学会学习.养成良好习性
上. 这样. 与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逐步趋近一致。增
强教育的功效。
(七)教育评估的比较
改革后,可以促进业务主管部门、政府调整对学
校的评估观念、评估指标。改革前,评估主要放在办
学管理、德育实施的表象上, 特别是毕业会考成绩和
“普九” 指标上。“九年一贯制” 不进行小学毕业会
考, 也就不可能把其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学校管理
从前是把评估作为指挥棒, 而今就失去了依据。学校
只有考虑按规律办学,才会办出特色,不会为评估而
进行学校管理。评估就围绕学校管理而评价,使管理
和评价走上正确的路子。同时,学校内部的评价也将
发生改变, 为正确评估教职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
用。
三、体制改革后的成效
改革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乡镇教
育体制由“一乡三校一园” 改革为“九年⋯ 贯制” 学
校, 它是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方向的, 因
此,它比乡镇“一乡三校一园” 的体制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呈现出更多的优越性,主要是把义务教育作为一
个整体, 克服中、小学相互脱节的现象。能按照规律
开展教育活动, 适应社会的发展, 如回龙乡改革为
“九年一贯制”’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教育效果有明显提高
1.学风、校风改变。
学校按教育规律开展活动,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主动性增强。如回龙学校的很多学生克服了要家长强
制学习的风气,学生不论在校内, 还是家庭中。良好
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逐步养成,1998年就刨建成
为县级“文明学校”、“卫生单位”,1999年刨建为县
级“安全文明小区”, 县级“校风示范学校”,连续几
年督导评估“优良级学校”。学校优良的学风、校风
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
2.社会满意。
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有了好的条件开展丰
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生的个性有了较大发展, 如回
龙学校举办了各种对社会开放的活动, 获得成功,社
会各界对学校改革后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认可。如
回龙学校参加县委、县府建国五十周年文艺调演获二
等奖、农村文艺调演二等奖,二o oo年学校支部获
罗江县委授予“优秀支部” 称号, 涌现出罗江县唯
一一个德阳市“十佳少年”, 罗江县“十佳青年” 等。
实现了“让人民放心、让社会满意” 的目标, 市、县
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结论为“改革取得了初步成
效”。
四、结束语
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综合工程, 涉及
面特别广, 内容复杂, 即是学校内部改革, 又是一个
地方“一条龙” 改革, 也涉及到国家教育体制、教材
等诸多变革。改革不可能没有阻力和压力,不可能一
帆风顿、不受挫折。如内部管理机构设置问题、中小
学教学质量评估问题、教育资源合理调配问题、督导
评估、职业教育内容选择问题, 不同年级合理使用教
材,学生在同一环境下较长的生活问题等等。但是,
我们应看到改革体制对一个地方教育的震动, 看到在
一定时间后社会的认可, 看到新生事物的强大的生命
力,特别是学生变化后家长的认可这些实际效果。我
们应当把义务教育九年真正最终连接为一个整体,促
进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九年
一贯制”义务教育的模式。
参考资料:
1.王善迈主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基础教育).武
汉大学出版
2、安文铸主编, (学校管理研究专题), 科学普及出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上接第16页)前增加, 人类在物质上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满足。然而当我们吃饱喝足之时才突然发现盲目
的经济大跃进不只是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 还有对现
实抹不去的恐惧和灾难。绿色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严
重流失,废水废气的超标排放导致了臭氧层的破坏,
乱捕乱杀导致了许多稀有物种的灭绝等等无不预示着
人类悲惨的未来。到20世纪50年代, 经济高速发展
的美国率先警告世界“不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经济建
设方式必将导致人类走向毁灭!” 更新观念已是刻不
容缓,社会主流意识必须告诉社会民众— — 人类继续
繁衍的唯一选择只有面对自然, 认识自然, 融入自
然。当然,社会主流意识的形成需要合理有效的方
式,公益广告以其特殊的传播方式肩负了这一使命。
如“保持水土, 珍惜资源”, “拯救地球, 关爱生命”
等一系列新观念的广泛传播后,社会民众意识变化很
大, 乱吃乱砍乱挖现象明显减少, 为保护生态环境创
造了较好的群众意识条件。
三、公益广告的宣传、塑造作用
公益广告除具备以上两大作用以外,还对宣传塑
造良好的国家、地区、社会群体形象, 维护国家地区
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反
腐倡廉,反对战争呼唤和平,重视人权反对霸权等等
主题之上。如1997年国家工商局倡导的“自强创辉
煌” 公益广告月活动,通过香港顺利回归, 国民经济
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好转等一系列不争的事实塑
造了我们国家自尊自强, 励精图治的良好形象, 增强
了我们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
关注。又如北京的“新北京, 新奥运” 系71J公益广
24
告,将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便
捷的交通设施等真实具体地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对宣传首都北京乃至中国社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
四、公益广告的其他社会作用
一件好的公益广告作品无论是它的创意还是创作
手法都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欣赏价值。在不经
意间都可能引发人们对生命, 对社会乃至宇宙万物产
生新的感悟和认识。比如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一则叫
<守株待兔)的公益广告就让入耳目一新。一位农夫
在山上劳动时发现一只奔跑的兔子撞死在他身旁的树
上,农夫上前看了究竟然后沉思。画面切换到第二
天。又一只兔子奔跑过来撞在农夫身旁的树上。但这
次兔子并没有倒下。而是转身飞快的跑了。农夫也欣
慰的笑了,原来他在树上绑了一层软软的枯草。这则
公益广告巧借了家喻户晓的古典寓言, 标新立异地向
我们讲述了生命的道理。这类广告对我们的影响是显
而易见的,它显然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人
生观。
总体说来公益广告的题材很多作用很广, 无法一
一解析,它像一面镜子,时刻映射生命状态的发生和
发展, 同时带给我们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 引导生命
的延续。
参考资料:
(广告大观),1999第1期,第2期
(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著, (艺术原理>,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第八章、第十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