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领导讲话 > 科技教育 >

意见建议

党史学习教育研讨发言心得体会---党史学习教育“双语”课堂飞入百姓家

发布: 2023-02-14 14:30:29   阅读: 次 【   

“用布依话讲史,我们听得懂、记得住,共产党带领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也要教育好下一代,知道今天的幸福日子来之不易!”能够在家门口聆听党史宣讲,村民葛春华非常高兴。近日,在贵州黔南州长顺县白云山镇中院村柿花组,党员干部采用“汉语+布依语”方式宣讲党史,当地布依族群众听得津津有味,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黔南是多民族聚居地,辖区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占比60.1%,目前还有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不识汉字、不懂汉语。该州抓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因人施策,针对这类人群特点,采取“汉语+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方式,将党史知识送到少数民族群众身边,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更润人心。

“红色课堂”落地生根

“双语”宣讲员讲好党史,最重要的是了解受众的需求。该州结合实际,针对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党员+干部+群众+n”的模式,将熟悉当地民族语言的党员干部、驻村干部、老党员、老战士、“双语”教师等组织起来,组建“双语”宣讲志愿服务队,将“红色课堂”融入到党小组会、群众院坝会、田坎会等载体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

在荔波瑶山瑶族乡,“瑶伙计”宣讲小分队走进瑶山古寨,以“汉语+瑶话”两种语言,将党的历史和瑶山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乡村振兴的政策等结合起来宣讲,让瑶族同胞深刻了解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感悟党领导瑶山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丰硕成果,增强瑶族同胞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开展“双语”宣讲的同时,该州还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的需要,将“红色课堂”搬进了移民社区。

4月19日晚,在三都凤羽街道城南移民社区,一堂别开生面的“夜校党史学习课”正在进行,社区党员干部用水、汉“双语”结合的方式,给30名水族群众讲述党的历史。社区群众吴永恒说:“是共产党帮助我们搬出大山,搬进了城镇,我们才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如今,城南移民社区脱贫攻坚夜校转型为青年乡村振兴夜校,成为搬迁群众学党史的好场所、好阵地。

“流动课堂”催人奋进

“一九二一那一年,迎来一片艳阳天。成立中国共产党,苦难群众笑开颜……”在惠水县好花红乡村旅游区,当地的布依族群众正用山歌传唱着党的光辉历史。

该州结合少数民族群众喜欢唱山歌的习俗,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用“双语”方式,把党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等编成脍炙人口的山歌,在田间地头、村口广场、乡村议事亭等传唱,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生产生活中。

目前,该州正在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山歌大赛,引导黔南各族人民通过山歌形式传唱党史故事,礼赞党的百年辉煌,激发群众推动基层自治,促进乡村振兴。每个县市将择优推选2支队伍到福泉市朵郎坪村河湾组参加全州决赛,优秀歌曲将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上推送。

山歌拌飞新思想,党史唱进歌声里。在开展山歌传唱党史活动中,该州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摩拳擦掌,都拿出精心编唱的山歌作品,不仅唱出了对党的感恩之情,还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满满期待。

“奋力走上新征程,美好生活在前方,刺梨花开遍地果。”每一名山歌传唱者都成为了宣讲员,不论是在山间原野,还是在沟谷河畔,山歌响起的地方,就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流动课堂”。

“空中课堂”浸润民心

村村喇叭响起来,“空中课堂”架起来。

“通过双语广播来宣讲党的历史和红色故事,可以让农村老党员和群众足不出户就接受红色教育,引导广大少数民族党员、群众重温革命先烈们英勇不屈、浴血奋战的事迹。”大花水村驻村工作组组长肖青华如是说。福泉市仙桥乡大花水村苗族群众居多,该村利用“寨寨通”广播,汉、苗双语播报党史知识和红色故事,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利用广播“寨寨通”开展“双语”党史学习教育,能让党员群众在劳作之时,闲暇之余,用耳朵聆听党的声音,有效打通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后一米”。

大花水村“寨寨通广播”工程已覆盖全村19个村民组、38个自然村寨,村委设总站,每个村民组设分站,实现了全村“一网同步”,每天早晚播音3个小时,将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进苗寨和农家。

跟随“喇叭”学党史、唱红歌,村口闲置的广播变成了群众学习党史、了解政策的“随身听”。村里少数民族党员还不时把学习的感悟通过“双语”广播的形式和村民们分享。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容易接受的学习形式,赢得了群众的连连点赞。

当下,黔南的乡村“双语”小喇叭已然成了传递百年党史的“扩音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