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发展三峡库区旅游业的几点建议(王俊)

发布: 2022-10-06 18:10:13   阅读: 次 【   

 

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消耗资源少,安置就业空间大,既是能够创汇增收、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又是能够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利民产业”和“富民产业”。三峡库区人多地少、产业空虚、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发展库区旅游业有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解决“三农”问题、移民安置和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以整合资源为重要抓手,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搞好旅游规划。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发展四级规划体系,并主动与毗邻省份共同制订跨区域的旅游合作规划和景区线路规划。据此,三峡库区要完善旅游发展相关规划。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近年来,重庆三峡库区特别是宜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加之长江三峡大坝成为新的旅游品牌和旅游亮点,给重庆三峡旅游产品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合作区,以长江三峡、乌江画廊、“渝川黔”、“渝湘黔”、“渝鄂陕”旅游金三角为载体,加强重庆与川、鄂、黔、湘、陕等周边省的跨区域旅游合作,协同开发“乌江画廊”、“渝湘黔”民族风情、“渝鄂陕”科考探秘等旅游新品,联袂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强化地区和行业协同。管理体制交叉,部门和行业利益重叠,画地为牢,协调难度大是库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阻碍。比如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属湖北省,巫峡、瞿塘峡属重庆市,两地同举“长江三峡”招牌,但在景点炒作和运作套路上步调不一致,而且同类景点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对友邻省市,要按照“三峡旅游联合体”和无障碍旅游区的要求,牢固树立整体全局意识,摒弃各自为政的积习,形成主动配合、相互支持的整体合力。整合各区县和林业、水利、园林、建设、文化、民政、民族、宗教等行业的旅游资源,打造长线、短线、环线相互补充的多种旅游产品,推进沿江及纵深景区景点建设,促进重庆主城都市旅游和三峡库区旅游紧密结合。

以夯实基础设施为先导,健全三峡库区旅游业配套服务体系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才会有长足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对库区旅游的财政税收支持,并在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中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中增加旅游项目的份额,用于库区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旅游设施项目策划,按照景区(点)规划,结合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功能安排与项目配置、旅游人口规模与建设标准,重点完善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接待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尤其要加快旅游码头及连接旅游景区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综合整治及周边绿化、美化,加快三峡库区景区、景点全面提档升级。

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精品为载体,强化三峡库区旅游业的市场营销

开发具有高度垄断性的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库区人文旅游品牌。国家六部委《纲要》把新三峡旅游总体形象定为“永恒的遗产·巨变的景观”,围绕这一主题,搞好旅游产品主题概念设计,充分利用长江两岸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镇、街区)、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建设文化旅游基地,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如龙骨“巫山人”和大溪新石器文化遗址为代表的远古科考游、神女峰(溪)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风光游。利用已发掘的考古成果,创作宏扬三峡远古文明的电影电视剧;在部分景区镌刻一批咏唱三峡历史文化的诗、词、赋、画景观雕塑,形成自然资源开发和文化资源发掘共同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格局,打造长江三峡文化长廊。

改变以过境游为主的游览方式,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的路子,打造旅游文化目的地。根据蓄水后风平浪静的高峡平湖特点,开发休闲式文体旅游,让游客细数山川、品味文化,发远古幽思。如推出类拟《感悟三峡》大型实景演出、展示民族风俗的歌舞演出等,把文化融入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活动之中,增加旅游产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三峡旅游增长方式的转折点。

加强市场营销,促使旅游文化精品变成经济优势。重庆市万州区组织沿江各景区(点)、有关旅行社负责人30多家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遂宁、达州开展“新三峡,新万州”旅游推介会等宣传促销活动吸引游客。围绕“壮美三峡,激情重庆”整体形象,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部门协同、上下互动、口径一致、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机制。要争取在国家旅游局、国务院三峡办和有关省市的层面上,整合三峡国际旅游活动,并协调国家教委将长江三峡、大溪文化、龙骨坡文化等库区文化纳入中小学教材,深化新三峡旅游产品和品牌宣传。针对重点客源市场,建立新三峡旅游产品的全球营销网络,发展境外旅游代理商。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旅游业是吸引国内外人士来三峡库区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和“先导产业”。库区旅游者中不乏来三峡库区考察投资环境、寻找经贸合作的商务旅游者。尽管库区引进企业中也有知名企业。但从总体上讲,库区的招商引资和对口支援质量不高、规模不大,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带动强的项目不多。分析原因,既有旅游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导致招商引资难,也有国家采取紧缩银根措施,影响了对三峡旅游投资。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库区软、硬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要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拓展旅游投资和引资渠道,吸引更多的市外、境外优势企业到三峡库区投资开发旅游业。要通过兼并、参股、收购、参与管理、特许经营、租赁承包、BOT、TOT等方式引入国际知名旅行社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营,设立独资、合资旅游企业。鼓励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各种经济成分、社会力量,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旅游项目。依法对旅游景区(点)经营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和有偿出让,吸引和鼓励民营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开发旅游资源,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市场主体。

以理顺经营管理体制为突破口,构建三峡库区旅游业运行机制

三峡库区的旅游市场“超饱和”竞争和无序竞争比较突出,根本原因还是库区旅游业发展超前与管理体制滞后之间的矛盾。必须深化旅游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为主导、管营分离;企业为主体,联合扩张”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旅游产业各要素得到合理流动和有效整合。

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三峡库区旅游管理体制。目前重庆市三峡库区旅游宏观管理体制仍未理顺,没有权威性强的管理机构来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控制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库区旅游业长期处于条块分割、盲目扩张、无序竞争状态。旅游经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降价为主要手段抢占市场份额,迫使长江油轮让利,游船又迫使景点让利,致使游船公司、旅行社和景点在利益分割上发生冲突,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损害了旅游业的整体利益。针对这种现象,客观上需要一个能够实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的行政管理机构,不仅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整合和组织开发,而且能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可以考虑在目前三峡旅游工作协调小组的基础上,成立重庆市三峡库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承担三峡库区旅游业的宏观管理职责,制定三峡库区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并监督实施;负责库区旅游产品的统一宣传和整体促销;协调处理库区旅游工作中出现或涉及的各种重大问题;对库区所有旅游企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

改革经营体制,增强企业活力。要彻底改变库区旅游产业素质不高,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产品和市场开发能力弱的现状,必须搞好企业整合,走集约化经营、联合扩张的道路。景区(点)、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运输公司等旅游企业,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大型旅游集团。坚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条件成熟时对重点企业或重点景区进行包装上市,铸造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旅游业“航空母舰”,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带动库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积极推进旅游业标准化建设

目前,库区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资源利用不平衡,对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也不够,有的区县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上一些“短平快”项目。因此,一方面,三峡库区旅游业在资源开发、建设经营、环境保护、市场秩序必须符合有关法规、标准所规定。另一方面,也要切实有效地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参照国际惯例制定和完善旅游管理地方法规、行政规章,健全旅游法制体系,强化日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措施,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旅游准入条件,把好旅行社设立、导游(领队)等旅游从业人员资格核准、旅游运输企业及司驾人员等级资质审核入口关;相关部门建立横向联动和市、区县上下联动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严厉查处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旅游市场环节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加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监督,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的自律作用,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全面推行国际标准,分类制定旅行社、导游、景区(点)、度假村、工农业旅游、“农家乐”、旅游车船和旅游接待单位等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

(作者系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