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问题的思考

发布: 2022-10-21 12:10:10   阅读: 次 【   


    摘要:柴达木是我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中面积最大、行政区划最完整的试验园区。如何进一步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对当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问题;对策
 
    2005年10月27日,国家正式批准柴达木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和“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循环经济试验园区。与全国其他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相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自然条件特殊,柴达木盆地作为青藏高原唯一一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殊,盆地面积占青海全省面积的28%。二是资源组合配套,试验区内蕴藏了丰富的盐湖资源和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各种资源,特别是这些资源间的关联性强、融合度高,是国内少见的资源能源集中地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已走向了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重大转变的科学发展新阶段。但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底子薄、基础差,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加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落后。从总体上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依然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一是电网覆盖程度仍然不足,至今一些重点工矿区还未实现大电网覆盖,电力保障能力极其薄弱,项目建设受到严重制约。二是交通运输条件仍待改善,试验区内道路均为简易便道,资源、产品运输难度大,成本高。铁路未能全线开通,有的尚在规划阶段。随着试验区的快速发展,区内的资源和产品运输压力日趋突出,资源、产品的运输问题亟待解决。 三是水资源短缺,工程性缺水严重。目前试验区区域内急需建设的水库因无资金来源尚不能开工建设。格尔木万亩灌区改造工程因资金不足,进展缓慢。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综合开发水平偏低。试验区科研力量还较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共性问题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难题还未解决,高水平、多层次、稳定型的科技支撑与服务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生产工艺方面的关键性技术至今未能取得产业化突破,资源综合利用仍处于低级阶段。
 
    第三,地质勘查严重滞后,资源保障程度低下。区内地质勘查基本上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普查水平,资源成矿带、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等勘查严重不足,资源勘查十分滞后,后备资源储备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不能适应试验区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第四,节能减排的压力和矛盾突出。随着近年来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陆续建成投产,高耗能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能耗呈持续上升趋势。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工程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后,能源消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进一步增加,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增大。
 
    第五,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虽然已出台,但促进的政策措施尚很笼统,难以操作,缺乏具体的产业、投资、财税、信贷、环保、资源配置、土地等方面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存在诸多体制、机制和政策不能满足加速发展的障碍和制约,亟待解决。
 
    二、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诸多难题,为进一步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
 
    要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的倾向,破除狭隘、封闭的属地观念,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充分认识循环经济在带动区域发展中的联动效应;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的集聚效应;充分认识产业链条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连带效应,按照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支持、服务、协调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园区建设。
 
    (二)强化组织领导机构
 
    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领导和综合协调能力,将循环经济建设纳入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意见和实施方案,抓好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切实做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使各方面的工作都能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来推进。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改进干部考评机制,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做到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探索有效的政策措施
 
    随着试验区的快速发展,应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解决利益调整分配问题为重点,制定并实施科技扶持及废物利用等方面的财税政策,建立以经济调节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调控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制度,确保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试验区的快速发展,在用电、用水、运输等方面的需求将日益剧增,迫切需要加速推进铁路、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建设方面:应做好格尔木物流园等站点的改造升级,积极推进支线铁路规划建设进度,争取及早开工建设。公路建设方面:由于公路建设投资大,资金筹措难,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应考虑采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成功经验,允许试验区或企业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有效加速区内特别是矿区公路建设步伐。电网建设方面:应协调有关方面将矿区纳入全省电网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推进电网向重点工矿区延伸,解决矿区的用电问题。水利建设方面:相关部门应积极申报将柴达木水资源开发列入国家发展规划项目,努力争取重大水利工程尽快开工建设,抓紧柴达木绿洲灌区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同时要重视加强节水利用工作,加快园区供排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保障能力。
 
    (五)加大试验区地勘投入力度
 
    面对盆地地质勘查工作相对滞后、地质依据不足、后备资源保障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应把加强地勘工作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商业性勘探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为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资源保障。相关部门应制订出柴达木盆地地质勘探计划,在积极争取国家地勘投入的基础上,地方政府部门的地勘投入也要向试验区重点倾斜,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围绕循环经济发展最急需的矿产资源,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要矿种、重点矿区的地质勘查中,加大对重要成矿带以及油气、煤炭、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增加资源探明储量,力争在重要区域和重要矿产上实现新突破,提高资源勘查储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同时,要进一步积极探索融资勘探、商业性风险勘探等有效模式,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地勘队伍参与柴达木地质勘探,鼓励和支持区内有能力的企业自筹资金和集资合股勘探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矿产,多方加快试验区范围内地质找矿的进度,夯实试验区发展后备资源保障的基础。
 
    (六)创新试验区资源配置模式
 
    目前,资源的配置权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上,因此导致区内招商引进的强势企业拿不到资源组合、综合利用所需的资源,不利于循环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形成。同时现行资源配置实行划区成矿配置方式,导致拿到配置权的企业高度垄断相关资源,自身不利用也不让他人利用,也影响和制约了循环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发展,这些情况应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主要办法:一是资源的配置权应适当下放,给试验区一定的资源配置发言权和自主权,赋予试验区按照资源组合和循环利用的要求,自主配置一部分区内资源的权限,形成资源配置上下联动的机制,以有利于试验区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促进循环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完善。二是应积极探索按矿产元素配置资源的新模式,使更多的企业得到资源配置,融入循环经济的发展,以更加有利于加速资源综合利用的步伐,减少有效有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益。
 
    (七)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瓶颈。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省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大对关键控制性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力度,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尽可能地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治理成本,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和产业链条之间的链接技术体系,提高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引导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发挥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同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联合协作,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
 
    (八)重视强化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缓解适用技工紧缺问题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归根到底要靠科技人才的聚集和支撑。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试验区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有力的智力支撑。从目前情况看,在多种形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要着力强化试验区适用人才培养的力度,加速解决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是应加大区域内各级职业学校建设的力度,在职业学校开设柴达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加快培养发展循环经济急需的专业技术工人。二是委托高等院校培养柴达木地区发展急需人才,或依托东部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采取“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方式,借助外力加快培养所需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三是在试验区设立高等院校的分部,积极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适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从根本上有效缓解试验区人才紧缺和留不住的问题。
 
    三、结论
 
    通过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大力发展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应根据本地区特色,在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工程配套、项目建设过程中努力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进一步提高该地区工业产值绿色化程度,减少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实现柴达木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和永续利用,走出一条具有青海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锺瑛.青海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状况的调研报告[J].2005国情调研,2007(1).
    2、石金友,杜广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发展思路与框架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08(8).
    3、王礼茂.柴达木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盐湖研究,2001(1). 
    4、孙发平,詹红岩.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现状及启[J].青海科技,2006(4).
    (作者单位: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