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建立开放的基层党组织社会评价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 2022-09-03 12:40:37   阅读: 次 【   

摘要:建党80多年来的历史,始终向我们展示着这样的事实:党的历史是一部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为了群众的历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和群众对我们的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党的基层组织价值取向是群众满意。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党和党的基层组织价值取向是否得到实现,必须依靠社会评价,因此,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开放的社会评价激励机制,有力促进党的建设。

正文: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起,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50余年的时间里,虽然中国历经自然灾害、经济封锁、政治动乱等不利建设和发展因素的影响,但我们的党仍然以绝大毅力和能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激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这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自身建设,加强执政能力。而在抓好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建立开放的基层党组织社会评价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党的性质决定,党必须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观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行动的方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具有伟大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辉煌,这成为了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也为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指明了方向,同时,更明确指出了党的价值取向所在。

所谓价值取向,在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范围有不同的定义,执政党的价值取向就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对以“宗旨是什么?”为核心和根本点的执政理念优与劣,先进与落后的评价及标准。具体来说就是如何看待和解决“由谁赋予权力?代表谁执掌国家政权?执政的目的是什么?为谁谋利益?服务于谁、听命于谁?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来执政?怎样来构建执政体制、从事执政活动、规范执政行为?怎样来巩固执政基础、维护执政地位?”等问题。

识别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首先要识别它的性质、作用,归根到底要看它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且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史充分证明,党的全部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本质特征。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的民本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党在人民群众中生长、成熟和发展起来,始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优良传统,这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成功秘诀。这就要求我们新时期必须坚持党的宗旨,发扬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防止和克服脱离群众的现象,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执政过程中,始终把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第一目标,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努力保持人民群众利益与党的各项工作任务的一致性,让群众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贯彻落实中,看到自身的根本利益,看到我们党是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的,从而始终赢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保证我们党永远是一个强大的党,一个不可战胜的党。

二、以社会评价作为检验党的基层组织价值取向的有效标准和途径

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的组织基础,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环节,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3]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是党最深厚、最坚实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就在这个基础上生成。只有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才会夯得更实。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得到落实,必须依靠党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宣传、领导来实现。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成主体——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存在环境和发展基础,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即党的价值取向是否令群众满意,关键在于党的基层组织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过程和结果是否令群众满意,即党的基层组织的价值取向是否令群众满意,因此可以这样说,党的基层组织的价值取向必须与党的价值取向相一致。而检验党的基层组织的价值取向是否令群众满意,这是最广大群众自己说了才算的问题,即将社会评价作为检验党的基层组织价值取向的有效标准和途径。

什么是社会评价?在汉语的范畴内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如社会舆论的看法、经济评价的剩余、纯粹的社会学学术研究等,但综合起来,社会评价可以定义为:以项目区人口及相关人群的社会发展为基本的出发点,综合应用社会学、人类学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系统的实地调查,分析项目中的重大事项,从社会方面给出项目是否能够成立的基本判断。社会评价是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一定义引申到基层党组织上,定义中的“项目”即是指基层党组织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行为实践活动,即在评价党的基层组织价值取向时,以党的基层组织所辖社会范围内群众数及相关关系为基本出发点,综合应用社会学、人类学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系统的实地调查,分析基层组织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的重大事项,让广大群众给出基层组织工作和社会活动是否能够令群众满意的基本判断。

社会评价最集中的体现形式是监督,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行为的监督。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毛泽东同志也说过:“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它不是为执政而执政,无论是夺取政权还是执掌政权,党的依靠力量始终都是人民,其宗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基层组织只有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执政能力才有真正的提高,才能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执掌的权力,是人民赋予并为人民所用的。接受监督,才能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接受监督,才能克服缺点,减少错误;接受监督,才能防微杜渐,永葆青春。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习惯在被监督下开展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修养和能力,它使我们既敢作敢为又谦虚谨慎,紧张有序,镇定自若。拒绝监督,监督缺失,则难免出事。

三、开放的社会评价激励机制将有力推动党的建设工作进程

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原理;根据系统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激励机制定义为: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与激励对象(或称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简单地说,在组织中用于调动其成员积极性的所有制度的总和。[4]激励机制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制度: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和行为归化制度。

1、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放的社会评价激励机制中,实现党和党的基层组织价值取向是其诱导因素。在这里,诱导因素是指能满足党和党的基层组织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激发党组织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密切党群关系,诱导党组织去做出令群众满意的工作实绩、产生良好效果的东西。

2、行为导向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在建设开放的社会评价激励机制中的行为导向制度是指那些对党的基层组织所希望的努力方向和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的规定。

3、行为幅度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在建设开放的社会评价激励机制中的行为幅度制度是指对由党和党的基层组织的价值取向所激发出来的对党实行开放社会评价这一行为强度的量的控制措施。这种量的规定通过社会评价的认同度、美誉度与工作目标考核的关联性起作用。

4、行为时空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在建设开放的社会评价激励机制中的行为时空制度是指诱导因素作用于党的基层组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定。这种规定包括特定的社会评价的认同度、美誉度与特定的工作目标考核相关联的时间期限,社会评价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特定的工作结合的时间限制,以及其中的有效行为的空间范围。

5、行为归化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在建设开放的社会评价激励机制中的行为归化制度是指党对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评价激励的背景下,在工作中所违反的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结果造成损害群众利益的不良好后果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

以上五个方面的制度和规定都是激励因素,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制度的总和。其中诱导因素起到激发行为的作用,后四者起到规范行为和制约行为的作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的,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激励机制的内涵也是一样,它是由激发和制约两个方面的制度共同构成的。一个健全的激励机制应同时完整地包括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对党的基层组织来说,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组织机体的发展壮大。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党在加强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开放的社会评价激励机制将会有力地推动党的建设工作进程。

四、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社会评价激励机制

1、加强对党的 “细胞”——每一个党员的教育。利用正在深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这一契机,帮助党员进一步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明确对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党员进一步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作风进一步改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帮助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评价手段,自觉接受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和监督。

2、加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力度。通过加大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投入力度和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运行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改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使党的基层组织在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上取得新进展,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

3、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地实行社会评价,建立健全党员的社会评价机制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工作的社会评价机制,尤其是重点突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工作的社会评价机制。(1)党员的社会评价机制。党员社会评价机制原则上在年度党员评议时进行,重点突出党员在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工作、带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情况。(2)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工作的社会评价机制。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工作的社会评价原则上在年度总结和班子换届时进行。重点突出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大事实事,不搞面面俱到。凡是涉及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和重大部署,都要作为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要侧重党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工作的成效;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注重定性和定量的结合;评价人员的范围既要注重广泛性,又要注重代表性,以保证评价意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工作应接受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下级党组织负责人以及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的满意度评价。

4、建立健全充分运用评价结果的激励机制。要在制定工作目标过程中,将社会评价作为检验工作效能的依据;在社会评价结束后,应通过召开情况通报会、广播电视、党务公开栏、寄送信函等形式,将评价结果向评价人员反馈,并注意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听取评价人员反馈和社会反响;将评价结果同党员考核、考评、表彰、奖惩和对党员干部的考核、选拔、任用相挂钩,尤其是与党员干部的考核任用相结合,充分保障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真正把有知识、有能力、有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令群众满意的党员干部选拔出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同时,在党员干部内部树立为群众服务的良好竞争氛围,形成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基准点,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工作格局;形成社会参与对党员干部深入监督的机制体系,达到有效纯洁党的肌体,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永远站在时代前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

 

--------------------------------------------------------------------------------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2002年11月

[2] 《中国共产党章程》

[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重大的课题》李忠杰

[4] 《系统学原理》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