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七一建党节论文:浅谈从时代精神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发布: 2022-11-06 15:30:09   阅读: 次 【   

中国的脊梁—浅谈从时代精神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各个时期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时代

    精神,这些精神不断推进着党的发展壮大,成就了党的事业,堪为中国的脊梁。

    [关键字]精神  时代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她所走过的每一个历史阶段, 都形成了凝聚着时代精华、代表着时代精神的独特的精神财富。党的精神财富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不竭动力,90年来穿越时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着党的发展壮大,成就了党的事业,堪为中国的脊梁。

    一、“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

    9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沿着红船的航向,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

    上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对此,毛泽东同志称之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董必武同志在故地重游中欣然命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南湖红船点燃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使四海翻腾,五岳震荡。我们党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1]习近平同志把“红船精神”的内涵精辟的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二、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党形成了完整的精神体系,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红船精神”作为党的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 只是理念层面的, 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且内化为党员的自觉行为, 才能使党的精神财富得到发展和成熟。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一脉相承, 党的理想信念、奋斗的意志力和立党为公的道德情操都经历了实践的检验, 并内化为共产党人的自觉行为,形成了完整的精神财富, 成为党

    走向成熟的标志。

    ——井冈山精神。1927 年9 月, 毛泽东毅然率领失败了的

    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在曲折和逆境面前, 毛泽东不灰心, 不气馁, 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 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实践, 制定出在农村环境中加强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 开展土地革命等一系列方针政策, 探索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成功地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到农村的转移, 培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可以说是我党第一个具有成熟状态的革命精神,后来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都是井冈山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时期的继承、深化和发展。

    ——长征精神。1934 年10 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至1936 年10 月, 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迈开双脚, 巧夺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跨过了千里冰封的皑皑雪山,穿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经过两年多的殊死搏斗,历经千辛万苦, 纵横驰骋十几个省, 血战近600 多次, 行程数万里, 终于胜利抵达陕甘苏区,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孕育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概括的那样:“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2]长征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辉煌展现。

    ——延安精神。从1935 年到1948 年13年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完全可以说,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是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是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拓奋进、不断创新的时期,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期。[3]就已经出版的《毛泽东选集》4 卷159 篇来看, 延安时期写作的有112 篇。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的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

    ——西柏坡精神。1949 年3 月5 日,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开幕当天, 毛泽东作了报告, 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后,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 以功臣自居的情绪, 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 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 可能生长。因为胜利, 人民感谢我们, 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 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 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 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 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 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这就是著名的西柏坡精神。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西柏坡精神, 蕴含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精神营养, 为党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党的革命精神在党执政后传承、创新, 并与中华民族精神融合起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成为人数最多、实力最强、最富朝气的执政党。

    新中国成立后,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 又形成和倡导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和“铁人”精神。特别是当时我党面对着十分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 尽快增强国防实力, 保卫和平, 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 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并总结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党的精神财富增添着新的内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对外开放的全面深入发展, 我们的眼界开阔了, 见识增长了, 思想活跃了, 破除“大锅饭”、“铁饭碗”、“等、靠、要”等传统观念, 树立了改革开放、创业创新精神。2003 年10 月15 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我国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在科技攻关中形成了“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在1998 年抗洪斗争、2003 年抗击“非典”和2008 年初抗击冰雪灾害斗争中, 又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团结互助、和衷共济, 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多难兴邦、忧患励党,在汶川地震中形成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救灾精神,使我们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伟大升华。

    90年艰难探索、铸造辉煌。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威望越来越高,政治上越来越成熟,正如胡锦涛所说:“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上成熟的、有远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90年筚路蓝缕、弦歌不断。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孕育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未来岁月里,我们要将宝贵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为实现新时期宏伟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陈琳,系XX市城区西街办事处干事

   

 

--------------------------------------------------------------------------------

    [1]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端[N].光明日报,2005—6—21.

    [2] 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0—23.

    [3] 习近平.在陕西调研期间在省党政领导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央办公厅通讯,2009—12

    [4] 毛泽东选集( 第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6月第2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