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意见建议

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 2022-11-25 15:00:08   阅读: 次 【   

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大会,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十八大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的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选出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为下一步的发展明确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历史性、纲领性文献。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需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入领会、学习、贯彻、落实。  

   根据有关专家对十八大报告要点的解读,我们应当把握八个关键词,准确领会十八大的新精神。  

    一、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做了深刻阐述。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过程中,有过多次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如果把党的全部历史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大时期,那么把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在党的旗帜上,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如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加以细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则有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行动指南,第二次是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行动指南,第三次是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因为它非常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是革命的辩证法,而辩证法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根本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涉及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和根本的理论基础,属于最高最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十八大报告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个意思。可见把握了科学发展观,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真谛。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之所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首要意义是以发展为导向。发展是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展,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不断扩大。事业兴旺发达了,待遇、福利、社会美誉度、领导支持各种好处就会接踵而至。结合我们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正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以发展求进步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做好XXX工作的宗旨。从XXX工作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意味着对内以职工为本,对外以XX和XX为本。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两个本源进行。以此为本,XXX工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发展壮大。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意味着在工作中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学会“弹钢琴”,反对“单打一”。以整体、全局的观念看问题,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实践证明,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就无法把工作做好。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学习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XXX工作,作出更大的成绩。  

二、两个“五位一体”构成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  

继十七大报告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这也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  

两个“五位一体”双向回环,环环相扣,实现无缝对接。党的“五位一体”建设是根本是基础,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建设。国家的五位一体建设是目标,是方向。建设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发展的中国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波澜壮阔的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  

三、“八个坚持”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分别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条,不仅条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而且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必将极大地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两个百年目标”是夺取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作了重申。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这两个百年目标,是要强调,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我们既倍加自豪,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也可以这样说,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作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的细化目标,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勾画出更加具象可期的发展图景。  

五、从“五个方面”充实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五个方面: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报告同时提出了“两个翻番”。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到那时,全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将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农民工子女将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将会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将大幅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将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将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  

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  

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对于中国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前一种一般称为“选举民主”,后一种可称为“协商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把它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之所在。  

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里的关键,一是“政治参与”,二是“有序”,并使这两个方面能够有机统一起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在为人民民主奋斗的过程中创造的民主形式,其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在很高的制度层次上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要把协商民主这一重要制度运用好,尤其需要从党委和政协组织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从党委来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关于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的原则,确保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真正发扬民主。从政协组织来讲,应以改革精神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建设,使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应从制度上确保政协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中形成“睿智之言”和“务实之策”,提高建言献策的水平和质量;从制度上推进民主监督,对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大决策及其执行成效进行监督,并通过适当形式向决策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示;从制度上拓宽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渠道,充分反映民意。  

总之,协商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是符合中国国情、历史、文化的中国式民主。实践证明,这一民主形式,具有巨大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七、24个字分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等重大论断。报告用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新的概括。这个概括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作了系统具体的表述。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全新概括,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进一步汇聚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奏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全民族团结奋进的主心骨、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科学发展,需要在最大的范围内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引导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规范,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深入人心,人们团结奋斗的目标指向就越清晰、创新创造的活力就越巨大、崇德向善的自我修养就越自觉;同时,在多样化思想文化交流互动、各彰其彩的合奏中,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也就越强劲。价值观还是生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一种文化的先进性,归根到底由其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来标引;一种文化的吸引力,最强的磁场就在于它的核心价值观。因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能够更加坚实地确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支点。  

八、“三型”是对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更全面把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型”目标,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是个关键词,服务也是个关键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贯穿报告始终,为人民服务也贯穿报告始终。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部分的论述和部署中,处处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全方位为人民服务,加强各方面、各领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各方面人群的服务功能、服务效能。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必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基层组织基础。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概念。为谁服务、为谁谋利是执政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还要求党组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要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使党员始终能够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在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组织的帮助。这也是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求。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都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僵化和止步不前。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我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才能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保证党的事业长盛不衰。  

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思想深邃、全面系统,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准确生动的向党内外、国内外阐述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关键在于落实。我们一定要结合XXX工作的实际,认认真真的把十八大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当前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宣传。参加会议的科主任、业务主管回去后要召开科室会,宣传、传达十八大会议精神,组织本科室人员学习十八大精神。推动十八大精神进科室、进头脑。二是要写出心得体会。凡参见会议的人员,回去后都要写一篇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24号之前交到办公室。三要抓好贯彻落实,要把十八大会议精神落实到各人的实际工作中,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推动XXX工作新发展。  

各科室、班组要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一要做好年度重点工作的督查、推进和完成总结工作,二要做好2013年工作的调研和谋划,三要做好各项常规管理工作。既要切实做好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又要很好的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党的十八大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年富力强,奋发有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周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不放松不懈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为实现我市XXX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