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领导讲话 > 人大工作 >

意见建议

2022年社会发展工作主要做法成效

发布: 2022-09-20 19:40:30   阅读: 次 【   

2008年以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加快“三市”建设、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社会事业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省级老龄工作先进县(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示范文明城市等称号。在2008年度
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估中,我市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列第二名,发展速度列第一名。

一、我市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008年以来,我市按照以人为本的工作要求,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了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创业就业工作,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坚持创业富民,以创业带动就业。出台鼓励党员、青年、职工、妇女创业专项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群众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活动,努力让更多的群众通过创业实现增收致富。2008年,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增加,每万人工商户数达590户,截至今年6月份累计发放创业扶持资金贷款1.33亿元。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2008年以来,全市提供就业岗位14.29万个,新增就业岗位1515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5%,劳动合同签定率为96%。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80元,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77元,增长14.7%。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增长20.4%。居住、汽车、通讯以及高档服装、家电消费增长较快。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5.3平方米,每万人私人汽车拥有量为303辆。

2.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居民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目前,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86万人、20.97万人、10.3万人、17.25万人、12.05万人,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96万人。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48万人。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合作医疗投入力度,各级财政对合作医疗人均投入增加到166元,占人均筹资总额的67.48%。深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和农村“星光老年之家”建设工作,全市70周岁以上老年人根据年龄大小不同领取60-100元不等的政府补助。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现集中供养,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30.79张。加强住房保障建设,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和管理办法。2008年,完成经济适用房3.5万平方米,完成安置房主体工程70.3万平方米,竣工50.5万平方米。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积极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农村垃圾集中收集有偿服务和城乡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活动,成功创建3个全国环境优美镇、1个省级绿化示范镇、8个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1.5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3平方米,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28%,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5.73%,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1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控制。推进废气治理工作,2008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2天。推动循环经济发展,3个项目列入省911循环经济项目。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展“农村文化阵地规范管理年”和“农村文化成果展示年”活动,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成村级文化阵地228个,建成率达125.3%,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文化阵地管理员全覆盖,9个镇(街道)被授予“浙江东海文化明珠”荣誉称号。大力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8万多平方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全民健身设施维修工作,全民健身活动获全国优秀组织奖,成功承办了钻石杯洲际女子篮球赛、亚洲轮滑竞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整优化高中段教育布局,义务教育省级示范性学校创建率达44%,理顺了成人教育体制,加快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全面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小学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9.99%,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52年。推进卫生强市、强镇建设,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06张,每千人口医生数1.94人,卫生资源得到优化提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和农村卫生监督覆盖率均达100%。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新(改、扩)建。实施城乡一体卫生服务信息化工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9.56%,全面建成合作医疗实时刷卡报销系统。出台院前急救管理办法,成立120急救指挥中心。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达98.5%。

5.加快城乡设施建设,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8.7平方公里。扎实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实施市区主要路口改造和人行道改造,确保城市有序运转。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开展市容专项整治,城市环境不断优化。推进城乡道路建设,全市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网、市区与各镇之间实现一级公路相连。2008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39.6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75公里/平方公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实现了村村通公交目标。加快基础电网建设,新农村供电模式成为国家示范工程。启动自来水入户扩面工程,城乡自来水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14%,率先在**市范围内完成地下水深井封堵任务。城乡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基本完成,率先在杭嘉湖地区实现城镇污水设施集中处理全覆盖。信息通讯、广播电视建设飞速发展,2008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分别为33.93万户、53.12万户,互联网用户9.44万户。开展农村信息化达标(示范)村建设,创建信息化示范村6个、达标村94个,农村数字电视、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6.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城乡居民的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和城乡社区警务建设,健全市镇村三级巡防网络。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和“安全生产年”三项行动,基本完成“三合一”火灾隐患和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综合整治。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完成豆制品专项整治工作,全市设立三个豆制品生产点,连锁超市行政村覆盖率达82%,行政村放心店食品配送实现全覆盖。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切实维护弱势群体权益。建立集信、访、电、邮、网于一体的反映民意和诉求的信访网络体系,实施“信访听证”,全力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被评为全省信访与维稳工作先进县(市)。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健全新居民市镇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建成民工公寓近40万平方米,接纳新居民子女就学12000多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我市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距离广大群众的现实需求依然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公共服务发展与群众需求还存在差距。教育方面, 农村教育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医疗卫生方面,优质卫生资源不足,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机构缺少全科医生,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社会保障方面,针对特殊群体的各类社会保障覆盖面还较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人口老龄化、外来务工人员比例高、流动性大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挑战。居住方面,尽管这几年我们加大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但是与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却又不符合廉租房申购要求的“夹心层”,居住条件比较困难。

2.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依然较大。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市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各类利益群体如“企业军转干部”、“农嫁女”、“政转企”等呈现增多趋势,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影响加大。一些涉及部分群众共同利益的矛盾,如企业欠薪、拆迁安置、劳动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矛盾,牵扯范围广,处理难度大,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转化为刑事案件。同时,随着社会开放度和流动性不断加大,外来人口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人群,执法环境变化较大。虽然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科技强警战略,建立了三级巡逻防控网络,发案率有所下降,但发案总量仍在高位徘徊。

3.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愈趋明显。用工方面,外来职工流动性偏大已成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的一个主要障碍。各类人才不足,2008年我市每万人人才拥有量只有989人,企业急需的高级技工及科研人才匮乏。人口方面,近年来我市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总量不再是主要矛盾,但是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2008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8.37%,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3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9.6%。人口日趋老龄化,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4.阻碍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突破。社会事业发展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导致发展活力不强、服务管理和市场化水平不高,有待进一步调整、理顺。比如: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内部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活力还不强;社会事业领域部分行业垄断仍较严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调整、理顺;社会事业投资主体“单一”,仍过分依赖政府,等等。

对于上述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三、下阶段我市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重点

社会事业不仅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关系到**的城市形象和功能的提升,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以更开放的思路、更扎实的举措、更坚强的力度,推动社会事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明确目标,全力推进我市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加快社会发展是落实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两创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的根本途径。为此,我市将按照市十二届二次党代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大力弘扬和谐文化,积极倡导和谐精神;保障民主权利,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加强环境治理保护,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切实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全面推进我市社会发展领域的各项工作。

2.加大投入,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建设均衡发展。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以民生为导向的公共财政体制,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新增财政收入更多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领域的投入。高度重视农村及小城镇社会发展,从规划、政策、财政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切实加强农村科教文卫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巩固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道路、电力、供水、公共交通、通讯信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市、镇财政管理体制,化解镇、村两级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完善体系,健全社会发展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定期(每年)召开全市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例会,通过召开形势分析会,分析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评价和监测社会发展进程,预测社会发展趋势,关注民众满意度、信心指数、价值观变化、行为取向等,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立社会发展部门定期交流汇报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工作情况、工作经验交流,为各部门横向沟通与合作建立一个平台。建立健全对各镇(街道)的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参考**市社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积极探索乡镇社会发展评估工作,把评估内容、结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提高社会事业在综合考核中的占比。

4.深化改革,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正确划分政府、市场管理的范围,解决政府管理“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摸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的路子。按照“谁投入、谁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资源配置作用,拓宽社会事业的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发展事业。深化社会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同时,对社会事业项目做到合理布局,有效整合,加强管理,努力使社会事业发展更好,更有效地为全市经济发展服务,为全市人民的全面发展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