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应用材料 > 研究实验 >

意见建议

岐山县坡耕地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高平华,等)

发布: 2022-10-01 19:20:16   阅读: 次 【   

  作者:高平华 蔡伟 牛朝霞

摘 要:本文通过对岐山县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的观测与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治理与开发坡耕地的新途径,并在各试点进行应用推广,成效显著。这对治理水土流失或改变县域农业生产条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坡耕地 存在问题 开发途径 应用成效

岐山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856.45km2,耕地面积3800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4.38%,其中坡耕地面积 24569hm2,占耕地面积的64.7 %。大于15°以上属于强度侵蚀的陡坡地面积22755hm2,占耕地面积的60%;大于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9510hm2,占耕地面积的25 %以上。根据多年的水保治理观测试验,坡耕地年均侵蚀模数为5100t/ km2。大面积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原因,致使河流、水库大量淤积,土壤退化和农业减产,导致全县土地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县域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尽快对岐山县坡耕地实施科学的治理与研究,已成为我们水保事业一项重大挑战,无论对治理水土流失或改变县域农业生产条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科技研究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我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采取水保治理与土地资源开发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试验示范与辐射推广相结合,重点在益店、故郡、蒲村、京当四个乡镇,对坡耕地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的观测与分析

坡耕地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大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县每年仅坡耕地上流失泥沙总量达193. 84万t,随着大量泥沙下泄,流失了大量养分。经分析测定,流失的每吨泥沙中,含全氮1kg、全磷1.5kg、全钾20kg。土壤养分的大量流失是岐山县水土流失的一个突出特征,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而且短期内很难恢复。岐山县水保站在各试验点进行了土样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0.6%的耕地面积已占到35%,全氮含量小于0.05%的耕地面积已达45%。水的流失是水土流失的又一个突出特征,在年降雨量663.5mm的情况下,径流深达110mm以上,占有效降雨量的1/3—1/4,每年每公顷坡耕地流失水量225—450m3,最高可达800m3,如若不能对秋雨有效拦蓄,势必造成次年春夏干旱。此外,受侵蚀的土壤地表径流系数大,径流量大、流速快,常把已施肥料、农药冲走,经调查分析,损失率高达20%—25%。严重的水土流失引起土壤条件的全面恶化,是造成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重要因素,自建国以来,全县对坡耕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渭泥沙,发展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全县大面积坡耕地由于治理技术水平低,甚至没有得到安全、有效、彻底的控制,土壤侵蚀仍在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原有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全县水保治理工作中坡耕地治理仍是相当薄弱的环节。

2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科学论证

治理开发坡耕地的目的是:珍惜保护每寸土地,使其免遭侵蚀,充分合理地开发土地资源,以利农林牧副业生产。在尽快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上,逐步退耕陡坡低产地,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作为梯田对防治水土流失,尤其是防止坡耕地退化,发展农业生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若不注意土壤培肥仍难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业耕作措施和草田轮作、带状间作等,虽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果,但一般来说作用时间短,受自然因素或下一茬农业作业影响,作用逐渐消失。因此可以说,这些措施都是短效应的。治理开发坡耕地,一是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兴修梯田与其它技术措施相结合;二是要考虑长效性措施,如:加大经济林比重、发展地埂经济等;三是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获得较大经济效益。在综合治理措施配置上应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治理措施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每寸土地,尽力做到降水就地拦蓄入渗,并能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二是能较好地改善生态环境;三是能加快治理速度。基于这个观点,对坡耕地的治理和开发,获取最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尽快采取长效性措施,长效性和短效性措施紧密配套结合,形成坡耕地综合防护开发体系,这样将使坡耕地上的水土流失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 提出治理与开发坡耕地的新途径,并在各试点进行应用推广

3.1大力建设高产稳产梯田

自2003年以来,我们在魏家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选择坡度缓、土质好、距村近、交通便利和有利机耕地段作为梯田区,即将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变“三跑田”为“三保田”,同时,在坡地修平后,利用保留表土、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多种途径促进土壤熟化,提高肥力,做到了当年新修当年见效。通过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促进了退耕还林(牧),最终实现了改变单一粮食生产为农林牧副综合发展,改变了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目标。

3.2全面推广种植等高灌木带

等高灌木带是在坡耕地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修筑一条宽2.0—2.5m的反坡梯田条带,条带上栽植两行花椒、紫穗槐、桑树等灌木。两年后,在坡耕地上可形成一条条水平生长的茂密灌丛。在孔头沟流域综合治理中,主要在蒲村镇沿山坡一带进行了试点,经调查资料分析,其径流削减率在30%以上,泥沙削减率在50%以上,平均修1hm2灌木带可治理坡耕地8.7hm2,大大加快了治理速度。

3.3加大经济林发展比重

岐山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疏松,适宜于多种果木生长。近年来,我们以小流域治理为依托,在规划治理中,对25°以上坡耕地加大了经济林的比重,仅京当乡核桃、苹果、柿子面积已达275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6.4%,按当地人口计算人均0.03hm2,核桃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果品经济隐藏着巨大的潜力,个别小流域内,果园经济效益明显,群众收入显著增加,已成为水土流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

3.4发展地埂经济

梯田地埂约占农田面积的10%—20%,抓好地埂利用,发展地埂经济是一项科学利用地埂的有效措施,也是增加经济收入的好办法。根据岐山县的土壤性质和理化性状,我们选择了适宜生长的花椒、苜蓿、紫穗槐以及桑树等进行了培育试验,实践证明,植物地埂能蓄水保土、肥田护埂,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埂坎安全。

4 坡耕地治理与开发的成效

4.1土地利用结构大幅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近几年来,在开展试点的两条流域内,其中蒲村镇项目区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68%提高到80%,农业总产值也由治理前的3415.28万元提高到4097.14万元,增长近20%。流域区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林,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绿色财源;另一方面大力调整种植结构,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项目区农业内部粮经比例由9∶1调整到7∶3,大农业结构由9∶1调整到6∶4。通过坡耕地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使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跨上了新台阶。随着基本农田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hm2,人均占有粮食由治理前422kg提高到500kg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100元增加到1400元以上;加之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解放出了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其他生产,为脱贫致富开创了新天地。

4.2经济林迅速发展,已成为振兴山区经济的主导产业

通过近几年的坡耕地治理,发挥了当地植物资源优势,大量退耕的坡耕地,突出发展经济林(草),由防护型治理转到开发型治理上来,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推动治理的良性循环局面已经形成。形成了以核桃、苹果、柿子为主体的主导产品,在生产区已成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林的大上,收入的增加,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振兴和群众脱贫致富,地坎经济成为群众致富的重要门路。据实际调查,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地坎,增加群众收入,把发展地坎经济作为坡耕地治理的重要内容,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得到突破性进展,收到显著成效。

4.3生态环境改善,抗灾能力增强,保持水土效果显著

基本农田的增加和经济林的发展促进了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加上荒山荒坡水保林的营造,坡面植被覆盖增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岐山县孔头沟流域在试点治理中,通过退耕陡坡、荒山水保林营造,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17%提高到28%,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年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5100t/km2减少到2040 t/km2。通过以坡耕地改造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发挥群体防护作用,增强了抗御暴雨洪水灾害的能力。经过实际考查调研,益店镇妙敬村2004年夏粮比2003年增产了5%以上,秋粮与往年持平,充分显示了经过治理增强了防洪抗灾能力。

几年来,通过我们的艰辛努力,坡耕地治理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再次在水保治理中发挥了精品典范和窗口形象作用,其较高的科技含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认可。由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岐山县连续六年被省农建办表彰为农田基建模范先进县;连续五年被宝鸡市确定为夏季农建现场会定点县,并被市级主管部门认定为“样板”工程;岐山县水保站也连续三年被水利局评为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在水保治理科技研究工作中以科技为先导,勇于创新,就能再次取的更大的成效。

作者简介

高平华,女,助理工程师,1977年11月生,1997年毕业于省水利学校,现就职于岐山县水土保持工作站,从事水土保持项目设计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