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应用材料 > 研究实验 >

意见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发布: 2022-10-12 16:10:13   阅读: 次 【   

(内蒙古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摘 要:文章结合近5年来内蒙古农民的收入状况,分析 了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各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制约因素;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8(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10)03—0003—04
1 农民收入的发展概况

197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 的推动力主要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增长的来源主要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到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体制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弱,以农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已 不再能维持高速增长,农民收入开始出现波动性增长。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农产品价格的 提高,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外出打工的增加,农民收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恢复性增 长。
1.1 农民人均纯收入状况

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内蒙古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上与全国水平同步。 由表1可以看出, 近年来内蒙古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绝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农民收入来源状况分析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在内蒙古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以家庭经营纯收入为主要来源。家庭经 营收入与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较大,2008年这一比例为69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57个 百分点。在内蒙古人均纯收入中,劳动者报酬收入所占人均纯收入比重较小,2008年全国平 均水平为38.94%,而内蒙古为17.32%,比全国低了16.68个百分点。在内蒙古农民人均纯 收入中,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每年增长幅度不大,而且所占比重更小, 转移性收入和财产 性收入仍然无法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以上分析可知,内蒙古农民收入还是以家 庭经营收入为主,收入渠道狭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收入都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通过表4也可以看出内蒙古城镇居民与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不仅基 数差距较大,而且收入的增长速度差距也大。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内蒙古农民的收入在不断增长,但是与全国农民人均收 入比较,呈现出绝对数低、增速缓慢的特点,而且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生产性收入占很 大比重,内蒙古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很大,这种状况显然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农业、农村的 发展是相当不利的,更无益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各级政府必须 高度重视农民的经济利益,要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放在整 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要深入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努力寻找新思路、新办法、 新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

2 农民收入增长制约因素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加大支农资金的同时免征了农 业税,这些措施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农民收入仍然落后于我国的一些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制约内蒙古自治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2.1 自然条件

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自然条件 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从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总体看来,自然条件不利于农牧业生产和发展,主要表 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1 气候干旱,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农民收入减少。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 横跨祖 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由于地域辽阔,所处纬度较高,中西部距离海洋较远,属温带大 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剧升,秋季霜冻往往早来,冬季 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内蒙古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较差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损,直接影响农业生产,造成农民收入减少 。近几年来,内蒙古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其中旱灾对农业的影响最大,如表5 所示:


2.1.2 土地贫瘠,荒漠化严重。从土地资源来讲,内蒙古地区大部分土地比较贫瘠,荒 漠化总面积占全国1/3多,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土地3  627万hm2,占总面积的30.5%,闻名全国的五大沙漠(腾格里、巴丹吉林、乌 兰布和、库布其、巴音温都尔沙漠)和五大沙地(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乌珠穆沁、呼 伦贝尔沙地)就分布在内蒙古。

总之,内蒙古自治区降雨量较少且集中时间短,无霜期短,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所有 这些因素都对农业生产和发展极为不利。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要想获得同样的产出,需付出 更多的物质投入和劳动。在总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生产费用的升高必然带来纯收入的相对减 少。因此,内蒙古的自然条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2.2 城乡二元结构影响

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就业、社会福利保障、教育 、公共事业投入 等方面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 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

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二元就业制度,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近年来, 政府对农民进城管制的放松,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经商,然而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仍然 是农民身份,也就不可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工作机会及社会地位。许多体面、轻松、安 全、有福利保障的工种是禁止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涉足的,农民工的就业范围被无形地限制 在脏、累、危险性大的工种(如:清洁工、搬运工、建筑工等)上。 

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不平等的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使农民加大支出,减少了收入。城市居民除 了享受到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事业保障等各项保障制度,还会获得各种福利收入;而城乡 二元结构模式使农民在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市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农民生 活保障自然以家庭自保为主, 疾病、养老已经成为农民最难解决的大事。
2.3 农村土地制度

现存的农村土地制度阻塞了农民通过有效利用土地来增加收入的渠道。
2.3.1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而且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明确,造成农民在工业化和 城市化过程中,没有法定的要求权取得充分的补偿,大量的土地“农转非”收益被各级政府 和工商企业截留侵蚀,直接损害到农民的利益。
2.3.2 农民通过承包所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仍然是残缺不全的。由于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受到承 包期的限制,承包农户并不具有法定的永久使用权,使他们感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 了农民对土地的稳定预期,因而对投入缺乏热情。这使农民收入的大部分用于非农业生产性 投资, 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减少,使地力逐年下降,这样就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利用效果,直 接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
2.4 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长与收入构成密切相关,而收入构成又受 到了生产经营结构制约。内蒙古地区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村二、三产 业不发达,农业生产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种植业比重偏高(见表6)。

在发达国家经济作物的比重已超过粮食作物, 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 农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一些地区始终难以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农业 生产结构。小农经营只能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再将农产品剩余部分转向市场。由于农 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加之农产品收入弹性 小,致使价格不断下跌,农民收入增幅下降。这 种状况是造成内蒙古农村经济落后,内蒙古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
2.5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目前,内蒙古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重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5.1 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转移空间狭窄。近年来转移到城镇的农民有所增加,但农 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仍然庞大,要实现有效的转移,的确存在很多困难。同时,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空间狭窄,主要向区内的其他 盟市转移。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调研队的调研资料显示,劳动力转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和随意性,缺乏政府的组织和引导。
2.5.2 城镇化进程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一些 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也很不充分,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劳动力逐步从 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内蒙古自治区第 三产业欠发达,从业人员占全区从业人员的比例较低,城镇化进程的滞后,使得农村剩余劳 动力就业途径较少,大部分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之上,阻碍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其他产业转移, 其结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难有甚至无从获取,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2.5.3  城镇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局 限使他们难以找到工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中城市企 业的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增多,下岗职工增加,大都转移到了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 市第三产业就业的机会相对减少。而且新建企业的招工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也将主要来自 社会上的下岗职工,这样城市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相对缩小。
2.6 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市场信息指导,市场竞争能力弱,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获得了自主的经营权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户的 市场主体地位是十分明确的。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后,也带来了 一系列新的问题:农户经营规模过小,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由分散、各自为政的农户 直接进入初级市场,难以回避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农民的合约化和组织程度低决定 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很低,这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得农户这一市场 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户利益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获得保证,由此导致农 民收入增长缓慢。同时,由于农民缺乏市场信息的指导,广大农户对一些农产品要么不去生 产,要么一哄而上,往往成为市场的盲从者,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农业生产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致使农民生产成本增加,缺乏市场信息指导而引起的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 增产不能增收,这是许多农民勤劳不能致富的重要原因。从农民纯收入的来源及构成上看, 内蒙古自治区人均纯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又主要来源于农业 收入,因此,以上因素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民收入影响很大。
2.7 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

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差,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务的输出,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内蒙古自治区农 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很难对市场供求信息做出较准确判断。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在农畜 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中,科技所占的份额较低,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低,仍以传统的生 产经营方式和耕作、饲养方式为主。在农畜产品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应当加快农业科学 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成果的贡献率。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 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 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 农民增收的途径

针对目前内蒙古农民增收难的各种制约因素,笔者将在下文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对策和 措施。
3.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加大内蒙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目前,水利是制约内蒙古农业发展的 主要“瓶颈”,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到内蒙古经济的全局。过去由国家提供的水利设施 陈旧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受到较大影响。因此要加快水利 设施建设,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强地下水的勘探及科学开采,发展节水农业,建设节水设施 。同时,近年来,由于内蒙古地区林木过度砍伐,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影响,致使农业 生产条件严重被坏,自然灾害加剧,沙漠化、旱灾、水土流失等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 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3.2 克服城乡二元结构

对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就业、社会福利保障、教育、公共事业投 入等方面逐步进行改革。
3.2.1 推进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以确定是“城市人” 还是“农村人”为标志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实现农村居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最大体制障 碍。只有改革现行二元户籍制度,取消二元户籍制度对农民身份的限制,才能消除对农民的 歧视,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要逐步取消城镇户口附加的各种条件,消除农业户口和非农业 户口的区别,在全国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给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等的权利 和义务,使所有居民在户口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加快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基本形式, 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 籍制度。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逐步统一 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给农民以同等的国民待遇。
3.2.2  逐步改革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在推动农村经 济发展的同时,又能节约农民的开支,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以来,农民一直处于 社会最底层,收入少、社会地位低、得不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国民待遇,并且处处受到社会 的歧视。改革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弱有所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
3.3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该继续坚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农地制度,并不断完善农村 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加快土地征用制度和流转制度改革。
3.3.1 维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保持现有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框架,将土地所有权真 正落实到群众自治组织,使土地集体所有真正变成群众自己所有,明确构建以村为农地产权 主体的农地产权制度。
3.3.2 完善和巩固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从实质上看就是租赁土地。实 践证明,这种形式不利于农民充分行使自己的土地权利,同时农民的土地权利也得不到保护 和尊重。明确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农民对土地的处分权。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就是将原来 的债权性质转变为物权性质,给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并赋予 农民土地自主支配权,避免各种侵犯农民土地权利的行为,激发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 让农民真正体会自己作为土地主人的权力和地位。已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村土地 承包法》规定,农用土地承包合同30年不变,提高了农民对承包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 。但是30年不变的规定无疑会给农村社会带来诸多矛盾:新生婴儿不能获得土地,而一些人 逝世,其拥有的土地并不随之失去,使本已紧张的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在新《土地法 》实施的同时,应出台配套法律、法规,使农村人口与土地之间实现一种既稳定又灵活 的动态平衡。

3.3.3 完善和健全征地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应始终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土地 承包权30年不变和土 地集体所有的原则,正确处理稳定农村土地政策、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保护农民合法 权益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对于土地流转形式要坚持多样化。要大力培 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乡镇可以依托农经站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负责土地流转的管理 及中介,作好土地的流转规划,协调处理各方关系,搞好土地流转的服务。同时要切实维护 非农建设征地中农民的合法利益,对非农建设征地要区别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不同性质,采 取不同的用地方式。对国家公益性建设用地,可采取征用的办法,但征地补偿不应层层截留 ,大部分应归农民。对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宜采取征用和“一次性买断”的做法,应采取租 赁或土地入股经营的形式,使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3.4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没有像过去对提高农民收入起立竿见影的作用,农民收入增长仍然 缓慢,而行之有效的结构调整应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提高农业竞争力为主线,在 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质量的同时,立足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经营模式。在继续发展 种植业并使其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同时,正确处理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之 间的关系,以农牧结合的方式来大力发展农区的畜牧业。农牧结合发展农区畜牧业,是充分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资源的比较优势进行农区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殖的一条最直 接、最经济的途径。要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重点要大力发展饲养专业户,把农区畜牧业由 过去的自给自足型转变为商品型,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开发出多种适销对路的加工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档次,同时要适应市场对产品的细 分化要求,对同一原料产品进行多级开发,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与 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实行区域化布局,建 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基地联农户形成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这是农业走向市场、提 高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3.5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除了前已述及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改革有 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之外,我们还应该大力开创和发展各种就业途径,采取切实有效 的措施,拓展非农就业,以此达到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目的。
3.5.1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扩大农业的自主消化力。在农业内部,要充分发展劳动密集 型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蔬菜、花卉、畜产品、土特产,提高农业内部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 的能力。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围绕某个主导产品和相关的若干个骨干农产品,将产前、产 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组合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可以更多的解决就业。35.2 发挥大城市的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能更快地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大城 市和特大城市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比小城镇更有优势。因为无论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就业 岗位都是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城市人口愈多,城市规模越大,二、三产业就愈发达 。各级政府应加强城市化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的需要,为既愿意又有能力到大中城市安家的农民提供方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 ,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需要住房、交通、子女上学、医疗、社会保障、娱乐等后续生活的多 种服务,这些服务有的通过市场化运作自行解决,子女上学、社保等就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 投入方能解决。要顺应城市化规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 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进而发展到鼓励农民进城。

3.5.3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的膨胀与农村耕地的不断 减少,迫使农村新的就业人员必须向农村以外流动。但是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农民自身的文 化素质决定了大中城市不可能接纳数量巨大的农民,小城镇靠近农村,进入门槛较低,比较 适合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较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农 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在优化经济布局、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 第三产业,向进入小城镇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城镇吸收更 多的农民。内蒙古应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各具特色 的产业支撑,形成一个个既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有产业优势真正创造财富的小城镇 ,一方面使农民能就近转移到小城镇就业,另一方面因农村人口减少而相对提高务农农民的 收入。
3.6 加速农村市场化进程

培育完善农畜产品的流通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发达的农畜 产品流通市场是农业增长、发展,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目前不仅要改善有形的农畜产品市 场基础设施、运输能力和储藏等条件,开展多样化的市场交易方式,而且要建立透明和公平 的交易规则,保证农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化、秩序化。在引导农民进入和适应市场的过程中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关键的因素。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及各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农村 经济合作组织。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能否规避风险、应对市场竞争、取得良好经 济效益,关键在于农民能否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农业信息,安排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对 增加农民收入,把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同市场联系起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要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矛盾,就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首 先应从“信息兴农”的高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全面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次是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应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子 网络于一身的宽带高速、遍通全国的农业信息广域网络,同时对现有网络进行传播,以提高 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以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最 后还要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3.7 提高农民素质

要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就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的素质。
3.7.1 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只有对农民进行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才能使其 掌握科学技术。
3.7.2 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农民收入水平较 低的现实,使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难以升到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而是步入社 会加入到劳动力大 军之中。针对这一现状,应考虑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使农牧林专业 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学到一些职业技能,为其日后求职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充分发挥现 有的农林院校、广播电视学校、各类培训、教育基地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 坚持“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深入调查了解农业现状、需求,面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际,动态调整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方向,做到人才培养供需接轨。

总之, 农民收入增长快慢与否,不仅关系到农业与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文章深入分析了内蒙古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 农民收入的对策和措施。然而,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尤其内蒙古地区 地域辽阔,全区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又较多,这更加大了农民 增收致富工作的难度,现阶段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农民增收必须用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方法, 努力实现制度创新,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采取 合理有效的措施,积极促进内蒙古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9.
[4] 刘斌,张兆刚.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5] 张维达,宋冬林.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陈信.资本论学习与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 洪远朋.经济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 包玉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3.
[10] 额尔敦扎布,沈斌华.鄂尔多斯模式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
[11] 陈锡文.21世纪经济报道,2003.
[12] 包凤兰.论内蒙古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 05,(3).
[13] 云布龙.中国西部概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