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领导讲话 > 农业农村 >

意见建议

下农村送政策促发展活动调研报告

发布: 2022-12-10 08:50:05   阅读: 次 【   

下农村送政策促发展活动调研报告  

   

    自区委、区政府召开“下农村、送政策、促发展”活动以来,正式接触XX村工作已经有近2个月了,入村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正逐渐融入到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了解XX村的农村现状,摸清该村在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法、方式和工作思路。确保更好的开展工作,对XX村进行了初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我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走访了部分农户。从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群众代表那里了解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听取了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看法,努力向他们学习工作经验和方法。通过走访,我已经能融入到基层,融入到群众,倾听民生,了解民情,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也逐渐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下面就从通过调研浅谈如何加快XX村的新农村建设。  

XX街道办事处XX村现有住户XX户。居住人员XX人,正式党员XX人,预备党员XX人。社区党总支团结带领党员群众抢抓统筹城乡发展机遇,从整治环境卫生、完善公共服务、加强阵地建设,整合利用资源入手,不断加快发展步伐,使村庄环境和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中,XX村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岗位建工立业先进集体”、“自治区巾帼示范岗”、“自治区勤廉为民工程先进村”等多次荣誉,为XX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目前,XX村党支部已带领村民建成高标准花卉生产大棚XX栋,占地面积5XX亩,预计实现年产鲜花XX万支,总产值XX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XX余人。实现劳动收入XX万元,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花卉产业发展新模式。  

二、新农村建设内容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XX村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  

三、 新农村建设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四、XX村建设新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人饮工程问题亟待解决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像XX村这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水源问题更是处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村庄所处地理位置,村民吃够了用水不方便的苦,75%以上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新农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人饮,但对此却无可奈何。尤其是夏天因天气缘故吃水更是难上加难,绝大多数村民强烈要求解决吃水不便的问题。  

(二)绿化、亮化工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XX村新农村绿化、亮化工程建设越来越引起区委、区政府和全市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尽管在新农村绿化、亮化工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绿化方面,绿化档次不一,发展不均衡,绿化类型单调。一些村民绿化意识淡薄,不从实际出发,不顾及苗木成活率。个别农民对庭院绿化、居住区绿化重视不够,片面追求利益多建房,而减少绿化面积,同时,爱绿、护绿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亮化工程方面,还存在注重节日,忽视平日夜晚亮化的现象,有些居民区缺乏照明设施,晚上漆黑一片。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制约了XX村新农村绿化、亮化工作进程。  

(三)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在本次XX村调查与访谈中,反映最多的是关于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强烈呼吁政府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尽早建立起相应的制度。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对失地农民问题不可谓不重视,不少地方已建立或计划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这是好的,也是应该的。但相比之下,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则有些滞后,也无良策。实际上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与前两者相比,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这是因为:其一、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是“被动”的,带有“输血”救济的性质,而且远水解不了近渴,不能解决青壮年劳力的眼前生活问题;而建立再就业机制,则是“主动”的,带有“造血”的性质,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能解决眼前生活难题。其二、现在不少部门怕背包袱,所以制定出的养老保险制度,条件苛刻,只有一部分农民符合条件;而且即使在这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民中,也有一部分人并不领情,参保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农民表现出对未来生活的极为担忧,绝大多数失地农民整日在街上闲逛,无所事事,呆在家里吃干饭。失地农民领到的补偿款,一般只有几万元。坐吃山空,用不了几年就会花光,可一旦这些钱用光了怎么办?根据本次调查反映的状况,详细分析了失地农民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路.  

五、新农村建设下农村、送政策、促发展社会实践调研方法及收获  

    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了解历史,通过走访群众得知他们所之所想。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XX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补贴,生猪养殖补贴,农村医疗保险,新宅基法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结合走访调查,谈谈个人建议:  

(一)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  

(二)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  

(三)完善水利基础系统;  

(四)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  

(五)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  

    六、下农村、送政策、促发展社会实践感悟  

    参与实践活动,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工作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社会实践,有利于了解国情。单从书本上是很难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全国农民的现状,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2、社会实践,有利于体察民情。走出机关,融入农民大众,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社会实践,有利于自身成长。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已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干部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为以后建设祖国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