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应用材料 > 研究实验 >

意见建议

****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发布: 2022-11-08 10:20:05   阅读: 次 【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贫困状况大大缓解。但由于****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困问题在部分地区仍然十分突出。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使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是新世纪****农村反贫困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根据有关统计调查资料对****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扶贫重点县)的农村贫困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探讨继续有效地开展农村脱贫的政策措施。  

一、贫困的概念  

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首先,根据贫困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的贫困和狭义的贫困。狭义的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广义的贫困则不仅包括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比如文化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生活环境状况和人口预期寿命。  

其次,根据贫困的成因,可以分为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普遍性贫困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低下而形成的贫困。比如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活动未能充分展开,食物都十分缺乏,原始人事实上生活在一种普遍贫困的状态之中。制度性贫困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所决定的资源在不同社区、区域、社会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所造成的某些社区、区域、社会群体、个人处于贫困状态。区域性贫困是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社会发展水平低下所出现的一种贫困现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就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阶层性贫困则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由于身体素质比较差、文化程度比较低、家庭劳动力少、缺乏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的贫困。  

再次,贫困既是一个绝对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概念,因而可以把贫困区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指缺乏维持生存的最低需求品,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相对贫困也叫相对低收入型贫困,是指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不同社会成员和不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异,低收入的个人、家庭、地区相对于全社会而言,处于贫困状态。  

二、我省农村贫困的总体情况  

以2007年全省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匡算,2007年底****有农村贫困人口255.2万人,比2001年净减少456.2万人,年均减15.9%,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4%下降为3.7%。其中,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为113.1万人、142.1万人,分别占全部农村贫困人口的44.3%、55.7%。  

三、对我省扶贫重点县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公布的结果,****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有*****等**个,占全国扶贫重点县的6.1%,占全省181个县的19.9%。这36个县2007年年末总人口1559.48万人,占全省17.7%;其中乡村人口1338.69万人,占全省19.4%。地区生产总值888.57亿元,占全省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01亿元,占36个县生产总值的35.2%,占全省的15.4%;第二产业增加值307.20亿元,占其生产总值的34.6%,占全省6.6%;第三产业增加值268.36亿元,占其生产总值的30.2%,占全省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24.06亿元,约占全省的2.8%,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则达到了194.55亿元,占全省的11.1%。  

(二)生活情况  

1、收入水平低。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46.69元,其中,扶贫重点县的农民人均收入为2394.98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1151.71元。最低的色达县为1485.98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2060.71元,比全省最高水平低7190.20元。  

2、生活消费水平低,生活质量差。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为2857.41元。36个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为1867.62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989.79元。其中,最高的小金县为2758.37元;最低的昭觉县为1227.52元。分类看,36个扶贫重点县的人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消费和其他消费支出分别为全省的76.4%、66.2%、50.4%、45.7%、46.4%、49.6%、55.4%、73.7%。  

3、恩格尔系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个家庭越穷,家庭收入中(或消费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其恩格尔系数也就越高;随着家庭富裕程度的提高,家庭收入中(或消费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恩格尔系数也随之走低。2007年,扶贫重点县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62.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4个百分点。这说明****扶贫重点县农民的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  

4、节余购买力弱。2007年末,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手存现金为349.07元,存款余额为738.74元,分别比上年减少了8.98元和增加了125.54元,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少244.67元和1568.74元,节余购买力仅相当于全省的37.5%,主要原因是现金收入水平较低所致。2007年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33.57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4.7%。现金收入中,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分别为718.08元和1447.10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8.7%和58.8%。  

5、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据调查,2007年末,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住房中,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的占45.0%,比2002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竹草或土坯结构的占34.9%,比2002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从饮用水来源看,2007年末,饮水困难、饮用水源受污染的调查户分别占总数的11.0%、3.6%,比2002年分别下降了8.1个、8.3个百分点。用电户的比例也比2002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达到89.1%。  

6、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分化加剧。据2007年对36个贫困县3420个农户调查表明,收入最高的20%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963.25元,收入最低的20%的农民年人均收入1146.44元。最高收入组是最低收入组的4.3倍。加快低收入组农民增收步伐成为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总体收入水平的关键。  

(三)社区环境、文教卫生发展状况  

1、社区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据统计,2007年贫困地区的9016个行政村中,有85.6%的村通上了电话,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41.9%的村成为自来水受益者,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91.5%的村通电;89.2%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另据调查,贫困地区农户中,以燃气或煤炭为主要生活燃料的农户分别占1.6%、14.9%,比上年略有提高;   

2、交通条件大为改善。通公路的村占94.4%,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有30.7%的村距最近的车站(码头)不到两公里,但还有31.0%的村距最近的车站(码头)在10公里以上,村民出行较为不便。  

3、文教卫生发展迅速。在被调查的村中,有7.3%的村有初中,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有34.2%的村有小学;有9.9%的村距最近的小学在5公里以上,比上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有57.0%的村有卫生室,还有31.6%的村既没有卫生院,也没有乡村医生,甚至连合格的接生员也没有。  

(四)农业生产条件状况  

1、从农业生产条件看,资源利用率较低。在被调查的342个行政村中,人均占有耕地1.17亩,其中水田和水浇地只有0.28亩,农作物复种指数仅有1.4。虽然人均耕地面积比全省平均水平的0.67亩多0.51亩,但复种指数却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  

2、生产性固定资产拥有量低。全省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1686.48元,扶贫重点县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1366.53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319.95元。其中最低的万源市、马边县的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分别只有432.65元、194.91元,分别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25.7%、11.6%。  

(五)劳动力状况  

1、劳动力相对过剩。调查结果显示,扶贫重点县农民劳动力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8.9%;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2.17亩,比平原地区每个农业劳动力少负担耕地0.47亩。贫困地区劳动力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9.6%、13.4%和7.1%。在第一产业中从事种植业的比重最高,达87.1%,从事林、牧、渔业的仅占12.9%;在二、三产业中又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居民服务业的居多,分别占30.3%、30.2%和11.5%,其余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餐饮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等。从劳动力从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全省高22.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低22.9个百分点。以上情况表明,贫困地区劳动力在总量和就业结构上都存在相对过剩的现象。  

2、劳动力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扶贫重点县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率为22.6%,只比上年减少了1.1个百分点,比全省农村平均水平高14.9个百分点;劳动力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小至初中段,比重高达71.7%;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比全省农村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由于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以及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使得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人员明显偏少,只占劳动力的14.7%。  

四、****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力度,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受制于经济还不够发达、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的客观实际,当前农村扶贫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扶贫任务还非常艰巨。  

(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2007年底,仅36个扶贫重点县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就达41.38万人,约占全省乡村人口总数的6.0‰;低收入人口63.80万人,约占全省乡村人口总数的9.2‰。虽然在全省比率不是特别高,但其在36个扶贫重点县中的比重却较高,两项合计105.18万人,占36个扶贫重点县乡村人口总数的7.9%。由于****的36个扶贫重点县大多数分布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的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难度更大。据统计,2007年******个县绝对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仅为518.48元,现金收入623.98元,低收入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为851.20元,现金收入858.43元。绝对贫困农户、低收入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仅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546.69元的14.6%和24.0%;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的12.5%和20.6%。这些贫困农户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收入结构单一。绝对贫困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44.37元,有70%以上的绝对贫困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超过收入水平;低收入贫困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85.63元,40%以上的低收入贫困户入不敷出。贫困户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购买食品,绝对贫困农户恩格尔系数高达80.0%,低收入贫困农户恩格尔系数也高达77.0%,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7.5个百分点和24.5个百分点。  

由于****大部分贫困人群的贫困呈现综合性贫困,自然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恶劣,加之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经济观念落后,因而农户增收难度大,缺乏脱贫致富的基础和能力,脱贫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虽然投入不断加大,而减贫的难度却越来越大,因灾因病返贫人数仍然不少。据省扶贫办统计,2005年返贫人数为2.3万人,2006年返贫人数为1.9万人,2007年返贫人数为1.7万人。返贫,意味着脱贫的基础还很不牢固。  

(二)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2007年36个扶贫重点县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697.85元、154.31元、2394.98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7.8%、16.0%、67.5%。2007年人均地方生产总值最低的昭觉县,只有3619.08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0.4%。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有10个县,其中甘孜州的色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485.98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1.9%。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不足200元的还有23个县,最低的新龙县只有45.12元。36个扶贫重点县中绝对贫困人口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3.4年,低收入贫困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3.9年,分别比全省平均低3.6年和3.1年。贫困人口成人文盲率高达40.6%以上,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不足15%。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贫困地区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和公共财政资源的机会不平等,能源、交通、通讯、教育、医疗卫生、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广大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和发展的“瓶颈”。   

(三)思想观念落后,超计划生育现象严重  

由于社会养老体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农村各种社会福利保障体制处于起步阶段,在****的大部分农村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使贫困地区部分人视“生儿子”为人生头等大事,一些农户为生儿子不惜整天东躲西藏四处逃避计划生育。由此导致刚刚解决温饱的家庭,因无心经营生产,家里田地荒芜,导致家庭陷入再次贫困,进而走进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困境。  

(四)信息渠道闭塞导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  

贫困地区大部分因交通闭塞,信息滞后,农民无法及时准确的掌握市场信息,在选择农作物品种、种植方法以及调整产品结构等方面往往盲目跟风。在销售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指导,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渠道少,难以实现产品价值,常常增产不增收。  

(五)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观念落后  

在部分贫困地区,由于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先进的科技知识接受慢,习惯于靠经验,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同时,贫困地区的部分贫困农民安于现状,对脱贫致富缺乏主观能动性,被动接受帮扶,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  

(六)部分地方扶贫项目安排不够合理  

一是立项偏多,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有些项目安排并非基层或者农民自愿,影响积极性;三是有些已经规划的项目没有及时跟进落实,失信于民。  

(七)扶贫资金拨付和管理上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是扶贫资金分配重点不突出。省定扶贫村资金分配实行平均分配,好中差一样。有些扶贫村修条公路到乡上就是十几公里,上级拨付的资金不够,自己筹资能力有限,修成半拉子工程,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扶贫资金到位不及时。按照要求部分项目须达到标准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能兑现资金。为了完成任务,一些村采取借贷方式实施项目,由于最后兑现资金不足,形成新的负债。有的贫困村在工程建设中让建筑承包方垫支,因资金到位不及时,承包方经常用资金没有及时到位来要挟,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三是部分地方资金管理不严。因为扶贫资金直接到村,乡镇疏于管理,导致资金使用上出现一些问题,个别村干部挤占扶贫资金挪作它用。  

(八)扶贫后续工作跟进不够  

部分扶贫村反映,当年扶贫结束后,上级考核时看到公路修通了,总结材料上反映群众脱贫了,从此后就很少再有部门来帮扶了。有的联系部门片面认为搞了基础设施项目,扶贫任务就算完成了。实际上,有的贫困村贫困原因复杂,贫困群众占的比例大,一年就让一个贫困村真正脱贫致富是很不现实的。村级没有集体经济来兴办公益事业,建成的公路等基础设施没有经费进行后续管理,一两年就不能使用,严重影响扶贫工作的效果。  

五、对今后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财力有限,扶贫资金缺口较大。因此,应按照扶贫工作的整村推进原则,以村为单位,在充分分析各个贫困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和脱贫的主要制约因素基础上,制定可行的、较严密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促进贫困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基础,选好脱贫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保障,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解决绝对贫困群众温饱,是当前农村贫困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搞好扶贫开发的组织保证。在我省贫困地区中,部分村级领导班子弱化,扶贫工作的各项措施赖以实施的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在目前采取的党政机关对口帮扶、选派干部到贫困村挂职等措施的基础上,再从比较富裕发达的地区抽选一批在经验、能力、文化、年龄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农村基层干部,异地交流,充实和加强贫困地区的村级领导班子。  

(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工作任重道远,只有使这些地区的农民认识到脱贫致富是他们自己的事业,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要加强培养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尽快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要加大农村教育教育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   

(四)突出特色产业  

贫困地区的基层党委、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在进行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特色突出的项目,真正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格局。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多了砍,少了喊”的怪圈,才能真正实现农业调整所要达到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劳动力转移和外出务工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省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特点是:人数较少、时间较长、收入较低、并且呈区域性和自发性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从业地点主要集中在本乡镇以内占82.1%,且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79.6%,由此导致了贫困地区从业人员的人均务工收入偏低,仅1212.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44元。由于贫困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差,不能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一方面对贫困地区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技能。另一方面,劳务输出管理部门应加强指导,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引导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流向,以达到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脱贫的目的。  

(六)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我省贫困地区的资金缺口比较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较多。为此,从金融体制方面,首先应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化解农信社历史包袱,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充实资金实力,改进支付结算手段,在保证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创新金融业务品种,提高利率管理水平,不断改进支农服务工作。其次,改善和推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担保机制,可以由政府出资建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或由政府、农村企业、农户等多方出资建立担保基金,解决农民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二是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险种,有效地分散和降低农业信贷风险;三是加强金融维权,提高农民信用意识,依法打击恶意逃避债务行为,改善信用环境。此外充实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为贫困地区“三农”的解决和发展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  

 (七)整合扶贫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能  

 国家用于贫困地区开发的专项资金包括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扶贫资金、退耕还林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建议以后在安排各种扶贫资金时,统筹使用,突出重点,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基础设施条件差,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当前脱贫致富的重点是充分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乡村道路、人饮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六小”工程和以沼气利用为主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以节水为中心,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九)抓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因此,在各地的扶贫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实施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减轻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脱贫致富的压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困难群体救助体系,逐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困难群众因病因灾返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