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计划总结 > 意见建议 >

意见建议

关于发展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发布: 2022-10-13 17:40:14   阅读: 次 【   

 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2007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200910月,温总理在山东考察调研教育改革和发展时,又指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天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就业。……职业教育大有前途。”近年来,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可喜势头。主要表现为: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可观,现有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134所;招生和入读学生人数连年增加,2007年始,中职与普高招生计划比例为45:552008年招收新生9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高,2009年,成都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达到了100%;教育教学质量日益提高等等。

 

  一、我市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教育办学理念出现偏差。一些中职学校为了生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教学质量,课时打折扣,实习时间大幅增加,学生难以受到系统的职业教育。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中职学校开设的基础学科课程严重不足,甚至砍去了外语、数学课程,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将来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失去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些学校受经济利益驱使,忽视学校条件限制,盲目追捧热门专业,甚而因人设课。

 

  (三)师资队伍难以适应课程实施的需要。过去有为数不少的中职教师由普通中学的教师转型而成,这些教师缺少中职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对中职专业教学内容不熟悉,更缺乏专业实践。近年虽有大学毕业生充实中职教师队伍,来自理工科大学的,缺乏专业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来自师范院校的,又急需更新知识结构、熟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内容与实践。而且随着市场变化,课程需要有所调整时,教师的固有知识便常显不足,难以有效施教。此外,一些学校教师的专业结构失调,难以满足有效课程开设的需要。

 

  (四)缺少较为系统及适应课程变化的教材。目前多数教材内容较陈旧,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偏离实际。而且,现有教材常常难以满足课程变化的需要。

 

  (五)科研滞后。缺少高质量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自身的提升途径不多,研究成果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的评价等研究难成气候,因而对中职教育教学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乏力。

 

  (六)中职生源中考成绩普遍偏低。中职学生一般为中考成绩不理想而失掉了进入较好的普通高中就学的机会,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中职学校,似乎大多为无奈之举,甚少为心仪所成。这些学生大都文化基础知识差、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组织纪律涣散、缺少进取心。

 

  (七)中职学校校风难尽如人意。个别学校学生染发、抽烟、恋爱、斗殴等现象严重,这些现象使中职学校的形象受到极大影响,让有志于中职学习的学生、家长望而却步。

 

  (八)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中考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社会及一些企业对中职生总体评价不高。误以为成绩不好才读中职,中职毕业生虽就业已不成问题,但大都单位不好,待遇不高。

 

  二、进一步发展我市中职教育的建议

 

  (一)正确转变中职办学理念。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中职领导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认识境界,增强责任感,明确办学定位,合理开设课程,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同度。充分利用媒体平台,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我市政府近年对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中职教育的规模建设以及我市近年中职毕业生连年攀升的就业率、将来广阔的就业前景、学生发展的成功个案等方面做好宣传,以转变社会、家长的偏见,让社会广泛认同中职教育。

 

  (三)科学合理开设课程。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进行专业清理,使有条件的学校办好专业,无条件的学校避免跟风,以避免资源浪费和造成某些技术工的市场过剩情况;另一方面学校的课程尤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基于广泛的深度的前期市场调研,同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要有前瞻意识,立足可持续发展,在创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上花足功夫。课程设置不仅仅基于成都,应开阔视野,立足全国乃至世界,比如根据世界500强企业远景规划所需技术工开设课程等,为就业真正开辟一条宽广大道。重视除专业外的必开课程,比如:心理课、法制教育、数学、语文、外语等基础课,课程应开足,课时要保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为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四)创新办学模式。继续加强“订单式”、“企业投资”和“21”(即2年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实训)等的办学模式,也可确定一至二所学校作为试点,尝试借鉴发达国家的职教办学模式,比如加拿大的“CBEDACUM教学模式(即以能力为单位的培养教育)”。

 

  (五)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为中职学校搭建高层次学历学习机会的桥梁,比如每年给办学成绩突出的中职学校一定的进入大学深造的保送指标。政府出面协调加大学校与行业机构的联系,增强毕业证和岗位资格证相结合的“双证”(毕业证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力度,提高学生的获证率,为学生就业广开路径。研究制订中职毕业生就业“起薪制”,以保护中职生权利,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

 

  (六)加大力度建设师资队伍。依托高校和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拓宽教师深入实践的渠道。高校重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重提高专业技能素养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安排教师直接到企业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让更多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协调,适当增加脱产培训的指标,注意对教师进行相邻专业课程进修或单科进修,以保证中青年教师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教师个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深造,学校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

 

  (七)重视开展职教科研。政府对中职科研加大投入,安排中职教研员到高校研究生院进行定向培训,或者由研究机构聘请相关专家,就中职课程、专业的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以及教学的评估,作深度研究,成果共享,以期推动我市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八)加强中职学校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机构、企业联手,建立合理的办学评价机制,以评促建,从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聘请相关专家,就校园文化的建设、课余文体活动的有效开展、心理辅导等方面拿出良策,以纯正校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