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领导讲话 > 意识形态 >

意见建议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发布: 2022-11-16 14:10:06   阅读: 次 【   

现代教育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强调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多学“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必要途径。
一、问题意识与创造能力、创造思维之我见
有质疑,才有创造。科学上重大的发明创造无不都是问题的寻求者促进的。古今中外教育家都重视培养问题意识。如孔子所说的“每事问”就是对问题的普及化。强调“多闻阙疑,多问阙殆”。即是说,既要多闻多见,又应随时发现问题,有存疑精神,不盲目地相信;现在,国内外教育家都在不断探索与尝试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着眼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问题意识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没有问题,就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也没有科学的思考与发展,也就没有创造与发明。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体现个体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与创造性的品质。问题意识是教学的核心,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就取得了成果。学校教育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注重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造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造能力
1.转变“师道尊严”的教师权威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教师在知识与学问方面享有很高的“权威”。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存在的“权威感”,自以为“闻道在先”,是求知的“先行者”,因而处处“居高临下”;另一方面,学生盲目迷信教师,从不怀疑教师的权威性,不敢越教师所思、所言、所为之雷池,导致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即或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能否得以一个适宜存在和发展的气氛和环境。所以,教师的“权威”观念必须转变,以利于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创设宽松的、自由的、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地提问和讨论。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无论做什么,要不怕犯错误,大胆地尝试;让他们在“试误法”中寻求解决的途径,并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的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因为学生的想法“幼稚”而嘲笑他们,也不要因为学生的做法有“破坏性”和“危险性”而予以压制或粗暴斥责。对于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学生不求全责备,而要鼓励与肯定学生的每一点创造火花,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
2.教师的教学应从“解惑”为中心转移到以“生惑”为中心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教师的职责不在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包括“生惑”。以往,教师的教学偏重引导学生“解惑”。为了胜任“解惑”的工作,教师显然不能传播暂无定论的并可以讨论的知识,而必须要给学生传播确切的的无可置疑的知识,否则就是“以惑传惑”。其实,教师除了“解惑”外,更应注重引导学生“生惑”。即一是置疑,提出能引导学生对某些现象进行纵深思考的问题;二是使置疑,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变换角度、变换方向、变换思路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出一些无标准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驰骋,引导学生提出尽可以多、尽可能新的与众不同的富有创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了认识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为解决“无知”而问,更要为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不断地“生惑”中,激励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突破思维的惰性与定势的束缚,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和创造。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造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精神。学校教育要鼓励学生突破现成答案,大胆质疑;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因此,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发法是非常重要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怀疑法。这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发明、发现都是从怀疑开始的。从现成的结论,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寻找疑点与不足之处,是提出问题的起点。(2)比较法。即把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功能与另一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功能作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与提出新的问题。(3)边缘法。两种事物或现象之间必定会在时间上、空间上或运动形式上存在着交叉,这也是提出问题的切入点。(4)迁移法。借用其他学科或领域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本学科或本领域的事例,也有利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学校教育必须有意识地训练、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最终能够用语言或图示与符号准确地把问题表达出来。
  4.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启发思维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问题意识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应形成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在对学习内容不太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的状态,由此产生疑惑、矛盾、惊讶等心理状态,从而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问题情境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设置与选用。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在创设问题的情境中,由教师质疑、激疑、布疑,学生生疑、质疑、提问,师生共同探讨释疑解惑,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心智水平提高与创造能力发展的目的。
古交市第二小学校  杨秀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