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范文网>计划总结 > 计划规划 >

意见建议

县农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发布: 2022-09-07 08:20:15   阅读: 次 【   

**水族自治县农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水族自治县农业局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处东经107044′47″—108014′10″,北纬25030′55″—26010′50″之间,北接都匀市与丹寨县,东靠雷山县、榕江县,西邻独山县,南连荔波县,土地总面积2431平方公里。全县辖10个镇11个乡,270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2143个村民组。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31.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水族人口占65%,占全国水族人口的50%以上。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

**县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面斜坡,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峰丛、槽谷、洼地、地下暗河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明显,属中山、低山地貌类型,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最高为西部的更顶山,海拔1665.5米,最低是坝街乡的都柳江出境处,海拔303米,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2、土地资源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44.7万亩(土地详查数),其中:水田面积29.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7%,旱地面积14.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2%,耕地分布广而散,较为破碎。同时,因干旱、洪涝、瘦瘠、砂漏、冷浸等原因引起的中低产田面积21.6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53%;

3、气候资源

本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由于受地形地势影响,使县境内有显著的山地亚热带气候特点,地域间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明显。日照平均为1100小时,其中4—8月日照时数达600小时,占全年的50%以上。年均温为18℃,极端最高温39.8℃,极端最低温零下7.5℃,平均无霜期328天,≥10℃积温为5644.5℃。平均降水量为1300-1400毫米,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5—10月降水量为1000毫米,占全年的70%以上。

4、森林资源

境内生态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松等500余个树种和部分珍稀林木与名贵中草药材,现有林地14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750万m3,年可提供商品材5万m3,森林覆盖率达51%以上,形成了较好的生态系统;

5、水能资源

境内共有都柳江、漳江等大小河流42条,河流总长906.6公里,水能发电理论储量25万千瓦。

6、矿产资源

全县已探明的矿源有18种,其中:金、锑、汞、煤、铅锌、硫铁矿、石灰石等资源储量较多,开采潜力较大;

7、旅游资源

境内有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月亮山等生态自然保护区,有古朴迷离的民俗民风和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别具特色;

8、农特产品资源

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境内盛产颇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如:九阡酒、麻竹笋、优质香米、皱皮辣椒、九阡李、脐橙等农副产品,品质纯正,享有盛名。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州的战略部署及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围绕“三个基本”和“五个目标”的要求,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实力逐步增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4亿元,年均增长10.5%,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59亿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3656万元,年均增长18.l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39万元,年均增长33.08%。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经济发展支撑条件逐步趋好。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一纵二横”主干公路网建成,改扩建了**至丹寨、**至都匀小围寨、**至榕江、**至荔波、水龙至荔波尧棒、大河至独山基长、杨勇关至普安等油路,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和85%的村通简易公路。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建成石龙过江水库,重点治理了比寨、板奇等病险水库,建成了一批蓄水池,解决了农村7.5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县城防洪工程。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工程和县城主干道、河滨南路、龙嘴角大桥、橡胶坝大桥等工程。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迈出重要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0∶11∶29调整为2005年48.8∶18.5∶32.7。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畜牧大县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林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引进和建成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工业企业。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旅游业、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成为拉动服务业务发展的增长点。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两基”教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并进一步得到巩固,公共教育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初中生入学率达到97.7%。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2005年下降到10‰。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施了1099户/4600人的易地移民扶贫搬迁,解决了3.8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7.06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3.52万人,低收入人口由13.47万人下降到7.17万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比2000年增加600元。促进城乡就业取得积极成效,累计解决城乡就业2500人(次),农村劳务输出12576人(次),城镇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全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三、农村贫困状况

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经1998年省、州人民政府验收认定,全县面上基本越过了低水平温饱平线目标,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贫困程度深,经济总量小,发展后劲不足,加上群众整体素质较差,抵御抗灾风险能力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到2005年底,全县还有两个极贫乡、186个贫困村;40个村未通公路,70个村未通广播电视,177个村未通程控电话,232个村未建有综合服务室,13.53万人18.7万头(匹)存在饮水困难。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3.5万人,人均纯收入在625-865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还有7.19万人,需长期救助的近0.8万人,需异地移民搬迁的0.779万人。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石山区和重点林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程度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才馈乏,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第二章

第一节  “十五”期间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业工作主要成效

过去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及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确保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加快富民兴县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农业农村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州的各项工作部署,团结和依靠全县农业战线职工,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克服困难,扎实工作,较好完成了“十五”农业各项经济目标。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粮食总产量由“九五”期末的8.2万吨增加到9.4万吨,增14.6%,年均递增2.5%;

2、人均占有粮由“九五”期末的286.8公斤增加到311.4公斤,增加24.6公斤,增长8.6%;

3、种植业总产值由“九五”期末的21972万元增至23622万元,增加1650万元,增长7.5%;

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期末的1055元增至1650元,增加600元,增长56.87%,年均递增9.46%。其中来自种植业收入586元,增加62元,增长11.8%。

 5、推广杂交水稻品种40个,增长4倍,推广杂交玉米品种30个,增长4.5倍,两杂推广率达95%以上,比“九五”期间增近二十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2%,增加23个百分点;

6、平衡配方施肥累计完成69万亩,增长17%,种植绿肥12.35万亩,增长31.5%;

7、农作物综防统治面积达82%,病虫害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2%。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1、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2005年,全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由2000年的60∶11∶29调整为48∶15∶37,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逐年提高。

2、蔬菜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1)以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以来,得到贵州省科技扶贫资金的大力支持,三年项目总投资47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175万元。累计完成建设规模11500亩,种植种类为茄果类、早玉米、马铃薯、早熟苔蒜等。采取“借种还种,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实行项目实施责任到人。项目涉及9个乡镇,40多个村10000多户,其中贫困户为8000多户,占总实施户的80%以上。向社会提供优质无公害商品蔬菜1865万公斤,创产值2109万元,项目农户户均种菜增收2000多元,人均增收400元。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全县发展大规模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扩大脱贫面。

(2)夏秋反季节蔬菜示范项目顺利进展。在廷牌镇和周覃镇实施的无公害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示范面积0.5万亩,带动农户种植1万亩。其中大白菜种植示范0.25万亩,核心示范面积403亩。经对核心示范区进行测产验收,种植一季白菜(403亩)可提供无公害商品蔬菜61.98万公斤,实现产值55.76万元,投入产出比1∶3.34,实现纯收入44.45万元,户均增收1120.39元,人均增收248.98元(与同期水稻相比)。

(3)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基地获得成功。全县21个乡镇累计种植马铃薯9.9万亩,其中脱毒种近7万亩,加工型马铃署高产示范栽培完成1.5万亩。据各点实测验收,最高亩产量为2625公斤,最低为1128公斤,平均亩产量为1516公斤,经分级分类,商品率达78%,亩产值为827元,投入产出比为1∶2.36。高产栽培示范项目总产值为1240万元,为示范农户带来714万元纯收入,户均增收413元。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小麦、油菜等作物,示范效果明显。

(4)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项目效果显著。九阡李、脐橙、葡萄、甜茶等产品为我县特色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在省内外有较高声誉。为了发挥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区域优势, 2005年新增种植九阡李3000亩,脐橙面积近500亩,葡萄2000亩,甜茶1000亩,全县水果、茶叶面积40000多亩,每年新增挂果面积2000多亩。特色果(茶)种植已逐步形成规模,成了农民增收的拳头产品。

(三)抓好生态农业示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沼气建设任务5200口,分布在全县二十一个乡镇实施;在全县7个乡镇开展 “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6400人次。全县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工共49人,乡级服务网点14个,服务面达到56个村4600户。新建生态示范村八个,分别为交梨乡大坪村;三合镇三郎村;周覃镇板村光、拉近村、播花村、三江村;大河镇营寨村、龙场村。采取国家补助和群众筹资办法,生态示范村共建成沼气池1115口,“三改”756户。

在搞好沼气建设的同时,结合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5181项目,完成了5所小学校舍的维修,建成了3所农业培训中心,建成水池111处,解决了28263人、23313头(匹)牲畜的饮水困难,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生态示范村已显现出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加强农业执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根据国务院、省、州的安排和部署,依法组建了农业局法制股和县农业执法大队,招录了8名执法人员。加强对农资市场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类抗农、害农的违法行为,确保农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年来,加强对全县21个乡镇43个育苗生产单位实施基地检疫管理,产地检疫面积27651亩;检疫检查种子139万公斤;开展有害生物普查面积37.2万亩;抽查农药标签327个;开展种子市场检查460余场次,检查“两杂”良种经营点485个次,蔬菜种子经营点536个次,没收未审定“两杂”种子1000余公斤。组织了清理整顿农资市场的行政执法大检查,开展以种子、肥料、农药等为重点的打假治理工作,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802人,开展常规和专项联合行动20场次,检查各类经营户422户(点),查获甲胺磷、氧乐果、毒鼠强等国家禁售、禁用以及假冒伪劣产品188公斤,价值5740元。有力地打击了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有害农产品的行为。

同时,加强对剧毒鼠药的管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清查收缴毒鼠强等禁用剧毒杀鼠剂的通知》及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工商局联合下发的《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兽)药的公告》。广泛宣传《农业法》、《种子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发放宣传资料32000份。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农资打假和高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整治行动。

(五)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坚持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从领导和制度上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全县21个乡镇普遍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有21083个学生享受教科书免费,减免金额为98.18万元。全县21个乡镇普遍实行涉农收费项目“公示制”,270个村实行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订阅费用全部控制在400元/年以下。在减免农业税的同时,对农户给予0.1元/公斤的粮食补贴和30%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财政、扶贫等部门加大对全县一类贫困乡、村种、养殖业以及基础设施方面帮扶力度,使1.1万户农民受益,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建立健全土地延包方案登记上报制度,按照农业部要求,为遗失土地延包证农户补办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六)培育农产品流通组织,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组织实施“生态、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理顺产销关系,努力培育农业产业化运营机制,从资金和政策上对农产品种植与销售中介组织给予鼓励和扶持。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联系协调,帮助农民与农产品经纪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牵线搭桥,推广订单农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增加农民收入。订单面积达到2.6万亩,引导培育农业中介组织11个,新增入会农户1235户,带动农户5190户,被带动农户增收50.1万元。

按照农业厅部署,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证工作。已获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1000亩;认定为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面积4000亩, 2005年, 已有大蒜、番茄、辣椒、甜玉米等四个农产品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葡萄、马铃薯农产品也已通过检测; 2005年3月,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我县稻米进行检测,质量安全指标合格。

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控制,制定《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引导农户进行无害化生产。加大农残和亚硝酸盐检测力度,共抽检蔬菜样品1432个,农药超标率为2%,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检测水果样品385个,农药超标率为15%,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蔬菜、水果亚硝酸盐超标率为0。通过检测结果表明,全县无公害产品检测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促进了**果蔬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使**无公害果蔬产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七)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培训,其中:绿证培训4200人,5181项目人员素质培训45194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5600人,非农技能培训转移就业1400人,主要转移到深圳市、东莞市等地就业,培训专业有沼气池建设、酒店服务与管理、电工电子、机械制造、民用建筑等。

加大对技术干部的培训力度,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更大的效益。5年来,共派出140余人次到省、州参加各类培训,进一步拓宽技术干部的知识面和视野,使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引导广大农民培育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一)有利条件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我县面临较好的发展环境,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一是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全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生态畜牧大省,为我县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贵广铁路(贵阳至广州)或贵珠铁路(贵阳至珠州)及夏昆高速公路建设、荔波机场建成通航和规划建设的都匀至**至荔波二级旅游公路建设,以及泛珠江经济区(9+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将为我县“十一五”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四是我县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打得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是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仍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面大,贫困人口多,“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农业农村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落后,地方财力薄弱;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缺乏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投资渠道狭窄,投资规模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人才匮乏;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制约发展的体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虽然我们前进的道路上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较为有利。

第三章   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 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3、《黔南州第十一个五年农业发展规划》

4、《**水族自治县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的任务要求,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转变发展理念,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以菜、果、茶为重点,构建**立体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付给;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拓展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建设“绿色**”,加强农村能源环境建设;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三、 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围绕服务农业农村工作大局,以贫困乡村为主战场,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致富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抢抓机遇,求实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创造有利条件。

(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主体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能力,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与帮助。以国家投入为引子,信贷投入为补充,群众投入为主体;强化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作用,着力培植贫困乡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三)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原则

科学制定不同区域、农业产业阶段发展目标及重点,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益。按照全县已初步形成的“北菜、果、茶;南粮、油、草、菜、果;东竹、果、草”立体种植格局,进一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

(四)坚持项目资金管理并重的原则

严格重点农业项目实施管理程序,认真做好项目各阶段工作,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和后续管理,确保项目发挥效益。

四、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将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项目实施上,采用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使其发挥更大效益。

二是要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要充分认清县情、乡情和村情,在对资源环境认识和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辩证的、市场的观点,要集中力量实施,使其尽快发挥效益。

三是要处理好群众和干部的关系。重点农业项目的实施,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注重项目实效,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    规划发展目标

到2010年,力争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资源开发型向综合加工型转变,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转变。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流通有序、农产品竞争力强的市场体系,把**建设成为一个绿色产业发达、科教兴农先进、农村社会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具体目标:确保粮食总播面40万亩,平均总产量稳定在11万吨以上;油菜播面6万亩,产量0.6万吨以上;商品蔬菜种植6.5万亩,总产量13万吨,产值1.3亿元,粮、经、饲作物种植比重由48∶18∶34调整为45:18∶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其中来自种植业900元,占36%;新建沼气池1万口,覆盖农村总户数的3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0%。

第五章    规划建设重点项目

围绕“十一五”农业发展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粮食增产工程,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脱毒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特色水果生产基地、茶叶种植基地、桑蚕基地、农村沼气、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农业重点项目。

一、粮食增产工程

1、在全县21个乡镇实施,以超级稻示范生产项目引领水稻单产第三次飞跃,力争到2010年,实现超级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产量3万吨以上。

2、在全县21个乡镇实施,继续提高杂交玉米总产量,力争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3.5万吨。

3、在全县21个乡镇实施,“以借种还种,还种再借,滚动发展”运作方式,推进脱毒马铃薯种植规模,力争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4万亩,产量1.6万吨以上。

4、在南面周覃、九阡等九个乡镇,利用气候与土地资源优势种植优质香稻,发展特色产品,提高产值。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10000亩,产量4000吨以上。

5、继续巩固在南面9个乡镇及北面的交犁、普安等乡镇建立双低油菜基地5万亩。

二、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

发挥比较优势,继续在北面5个乡镇以及南面廷排、周覃等乡镇扩大无公害蔬菜基地规模,力争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6.5万亩,其中冬春蔬菜4.5万亩,夏秋蔬菜2万亩。

三、无公害优质水果基地

结合坡改梯工程实施,在北面5个乡镇及东面的都江、南面的九阡、扬拱、周覃等乡镇,大力发展特色水果。其中:九阡李生产基地3万亩,早熟葡萄3万亩,脐橙2万亩,力争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8万亩。

四、无公害茶叶基地

开发和利用荒坡资源,在三合、合江、丰乐、水龙等乡镇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按照“品牌带动、适当集中、规模生产”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10实现种植面积1万亩。

五、种桑养蚕基地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因地制宜,在北面的丰乐、大河及南面的周覃、九阡等乡镇发展种桑养蚕基地,力争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1万亩。

六、农村沼气工程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在全县21个乡镇的贫困村的无煤区、旅游区、天然林保护区、退耕还林重点区,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力争到2010年,新建农村沼汽池10000口,普及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配套改厕、改圈、改厨、改路、改水“一池五改”建设,农村沼气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结合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在三合镇猴场片区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积500亩,配套保护设施栽培、大棚、节水灌溉、防虫网、遮阳网、杀虫灯等农业高新技术,良种覆盖率达100%。

八、农业沃土工程

为弥补耕地减少,遏制地力下降,实施藏粮于地方略,在全县21个乡镇实施农业沃土工程建设,建成稳产高产田10万亩,发展以绿肥为主的有机生物肥20万亩,建立21个土肥长期监测点和全县土壤资料数据库,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九、农业病虫草鼠害预警体系建设

为确保农业丰收,在三合镇、大河镇、周覃镇、九阡等乡镇建立测报总站和测报分站,形成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警体系,系统准确地反映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情况,向全县各类地区发布准确的病虫、草、鼠发生与防治技术信息,做好防治工作,减轻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农业丰收。

十、农业信息与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为推进全县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县级信息平台1个,乡镇信息站(点)20个,专业农产品市场信息点5个,农村专业户网点50个,农特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个,指导10个乡镇组建1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信息体系和市场体系,掌握市场信息,以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

十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为适应国家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提高品质,减少或杜绝农药的残留量,促进我县农产品贸易发展,建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设施,对我县生产和经由我县入市的农产品实施质量安全检测,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十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争取资金建设果蔬冷藏保鲜库,延长产业链,提升我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时加快建设县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乡镇农技中心步伐,改善对农民的培训条件以及农技人员办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十三、农业培训

积极引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加大试验示范力度,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水平。同时,采取订单输出的方式,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非农技能培训,切实有效地将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

第六章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2006—2010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为全面完成规划建设任务,全县上下一定要解决思想,勇于创新,按照“国家投入为引子、财政、信贷投入为补充,群众投入为主体”的工作思路,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一是争取国家农业专项资金。按照国家农业投资方向,进一步加快规划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项目的争取力度,争取列入国家重点农业项目投资计划。

二是积极争取省、州专项资金。在争取省农业厅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州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资金以及以工代赈、国债项目等配套资金。

三是争取信贷扶贫资金。利用州、县助民增收贴息贷款,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四是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鼓励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

五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动员受益村组群众,投资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六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减免有关费用,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规划“十一五”期间农业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292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760万元,地方投资2924万元,群众投入      10571万元。按项目类别分:

一、粮食增产工程项目:

投资338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130万元,地方投资39万元,群众自筹2211万元。

1、超级稻生产示范项目:

投资805万元,其中:国家投入70万元,地方投资7万元,群众自筹728万元。

2、杂交玉米生产示范项目:

投资9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50万元,地方投资7万元,群众自筹693万元。

3、脱毒马铃薯生产示范项目:

投资12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800万元,地方投资10万元,群众自筹390万元。

4、优质香稻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投资1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0万元,地方投资10万元,群众自筹80万元。

5、“双低”油菜基地项目:

投资325万元,其中:地方投资5万元,群众自筹320万元。

二、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项目:

投资3825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140万元,地方投资285万元,群众自筹2400万元。

三、无公害优质水果基地项目:

投资48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960万元,地方投资480万元,群众自筹3360万元。

四、无公害茶叶基地项目:

投资5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350万元,地方投资50万元,群众自筹100万元。

五、种桑养蚕基地项目:

投资4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00万元,地方投资100万元,群众自筹100万元。

六、农村沼气工程项目:

投资35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000万元,地方投资20万元,群众自筹1480万元。

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

投资25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500万元,地方投资80万元,群众自筹920万元。

八、农业沃土工程项目:

投资15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300万元,地方投资200万元。

九、农业病虫草鼠害预警体系建设项目:

投资1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40万元,地方投资10万元。

十、农业信息与市场信息体系建设项目:

投资45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3440万元,地方投资1110万元。

十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

投资3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80万元,地方投资20万元。

十二、农业基础设施项目:

投资13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880万元,地方投资420万元。

十三、农业培训项目

投资25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400万元,地方投资110万元。

第七章    效益分析与评价

通过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使贫困乡村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对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1、通过沼气配套“五改”项目实施,全县40%的村组农户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实现道路硬化;人畜混居现象得到较大改善;农村“三废”实现无害化处理,同时减少各种疾病发生。

2、通过粮增工程的实施,可实现全县粮食总产11万吨以上,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25公斤以上。

3、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种桑树养蚕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其中来自种植业部分9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以上。

4、通过农业沃土工程的实施,可充分发挥其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同时对减少水土流失、遏制地力下降起到积极的作用。

5、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八章    实施对策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  实施对策

一、加快推进科技进步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特别是先进适用的技术的引进、转化和推广,使科技对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农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力度。积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园区建设。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实施好人才培养、引进和开发工程,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业各类人才达到200名左右。重点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敏锐、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开发与利用的优秀人才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乡土人才。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改善各类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农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按照公平竞争、规划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加快和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行为,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

四、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拓宽开放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省内外人才到我县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第二节  保障措施

一、完善计划管理。按照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程序的要求,做好计划管理工作。一是完善县、乡(镇)两级项目管理责任制,按照项目审批程序抓好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二是切实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严禁擅自调整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确需调整的,必须报上级部门核准。

二、完善项目的储备机制,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首先,要发挥规划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作用。其次,要规范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第三,按程序报批项目。第四,建立项目库。根据农业重点项目具体情况,精心筛选、准备建设项目。

三、完善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提高工程质量。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和批准的实施方案实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质量。一是对重点建设项目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对项目实行公示制;二是对项目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督项目实施质量,实行项目质量终身责任制;三是实行项目验收评价制度。农业重点项目在自查合格的基础上,由上级有关单位组织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按项目审批权限,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验收。

四、严格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按照国家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重点项目专户管理,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资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要坚决杜绝截留、挪用、挤占以农业重点项目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一旦发生,一律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工作的考核机制。将以项目建设任务、工程管理、资金管理、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等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以推动全县农业建设项目工作顺利实施。

六、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产前、产中、产后的资料、图片、音像等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好项目的痕迹管理。

七、建立健全机构,加强农业重点项目的组织领导。农业重点项目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群众参与性高的系统工作,根据分级负责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切实做到领导到位、组织落实、人员充实,保证农业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附:**水族自治县“十一五”规划农业重点建设项目表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相关文章